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沙纵览▏跟着我们探三沙--地质与气象篇
海底三沙更壮丽
如果把南海海底的地理单元算进去,海南省乃至我国的许多记录将被改写。
中国最大的平原在哪?如果来到三沙的水下看一看,也许就不是东北平原,而是广袤的南海深海平原,面积约有50万平方公里。在这里,还有巍峨的山峰从深海直插海面,高达3000多米,比海南最高峰五指山高得多;在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附近的海底,形成了高耸的海底高原,其中面积最大的达20多万平方公里;在西沙群岛、黄岩岛附近的海底,还有深邃的峡谷,其落差可达近2000米,可以媲美雅鲁藏布大峡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拍摄到南海海底局部图像
蜘蛛蟹、冷珊瑚、玻璃海绵、铠甲虾、贻贝、毛瓷蟹、碳酸盐岩样本、铁锰金属结核样本……“蛟龙号”采集的奇异多彩的生物、地质标本和大量图片、视频,勾起了人们对它们“家乡”的遐想--在三沙市波澜壮阔的海面下,还有一个山峦起伏、地貌多样、生物群落丰富的绚丽海底世界。
丰富多彩的独特魅力
“蛟龙号”此次在南海探测了冷泉区和海山区两个南海的极端海洋环境的海底地貌。在深达1000多米的冷泉区,不断从海底地壳中冒出的富含矿物质的水流和甲烷、硫化氢等气体,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里为生物提供了养分,形成了十分密集的海洋生物群落:密密麻麻的贻贝、像瓷器一样雪白的瓷蟹、个头不小的蜘蛛蟹等等。在从海底如高山般耸立而起海山上,同样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区域:有像花儿一样被称为“火山雪莲”海绵等动物,早已沉寂的古火山口上还有金属含量丰富的沉积物--真是一片奇异而美丽的世界。
“南海的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因而形成了极为丰富、形态各异的海底地形地貌。”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高级工程师李福说,像冷泉区、海山区这样极端的海洋地貌在三沙市的海水下面还有不少。
水下看南海,是一个不规则的菱形海底盆地,呈北东-南西方向,其中部最深,向四周逐渐变浅。受多次地壳运动作用,这里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和深海盆地,又有较陡的大陆坡,海山、海丘、海槽、海沟、海谷、暗礁密布,还发育了众多的岛礁,形成了十分齐全的海底地貌类型。
“海底三沙,地形地貌比海南岛上的还要丰富多彩。”李福说。
构造复杂吸引研究
如果把南海海底的地理单元算进去,海南省乃至我国的许多记录将被改写。
中国最大的平原在哪?如果来到三沙的水下看一看,也许就不是东北平原,而是广袤的南海深海平原,面积约有50万平方公里。在这里,还有巍峨的山峰从深海直插海面,高达3000多米,比海南最高峰五指山高得多;在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附近的海底,形成了高耸的海底高原,其中面积最大的达20多万平方公里;在西沙群岛、黄岩岛附近的海底,还有深邃的峡谷,其落差可达近2000米,可以媲美雅鲁藏布大峡谷。
“南海海底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来自于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十分独特,因而吸引了全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都将研究的目光放到了南海。”曾多次来到三沙开展地质调查的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郑志昌,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南海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澳洲板块的交汇处。三大板块的相互挤压、碰撞和拉伸等地质活动的机制和过程,决定了南海海底及南海诸岛的发育机制和过程,也最终塑造了三沙海上的众多岛礁和海底的丰富地貌。
在三沙的最东边,也就是黄岩岛以东,离吕宋岛西岸不远处,海底深度陡然下降,形成了深而窄的长条形海沟,最深处达5337米,这也是南海最深的地方。郑志昌介绍说,这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在此俯冲插入欧亚板块下,形成了断陷极深的海沟或海槽。而两大板块的碰撞,在久远的地质年代里,催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地壳隆起等地质活动,不但塑造了海底地貌,也对塑造海南岛的地形地貌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南海中部,是巨大深邃的中央海盆,在辽阔的海底平原上分布着一系列海山群。郑志昌表示,板块间的作用不仅有碰撞,也有拉伸,使得大陆架在这里断陷生成了海盆。
在南海海盆的北、西、南面,是从大陆延伸而来的大陆架和陆坡,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广阔的暹罗湾大陆架,其间还夹杂着因海盆拉伸扩张形成的近陆或岛间次级海盆,它们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接受来自陆地的沉积物质,为形成南海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条件。
西沙海沟
美丽珊瑚的强大力量
三沙的水下最吸引人的,当属“海底花园”珊瑚礁。它们生长在三沙星罗棋布的岛礁周围,像星星般洒落在南海上。这里千姿百态、缤纷多彩的珊瑚,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了家园,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区域,也是海洋潜水爱好者的必到之处。
其实,珊瑚并不像我们在水下看到的那样轻柔,它们的力量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得多,对塑造南海的地形地貌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广袤的南海海盆的边缘,如果从水下看,这里突然出现大片拔地而起的海底高原,这就是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关于它们的形成,郑志昌表示,其中既有火山喷发、地壳隆起和沉积等因素,珊瑚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前者如高尖石岛,是西沙群岛中唯一的火山岛,由玄武岩构成。从水下看,这就是一座火山口,高尖石就是山顶露出水面的部分。许多珊瑚岛礁在海底的基岩也是火山岩或沉积岩。
郑志昌曾经参加过对西沙群岛的地质钻探:“当钻探到1300米深的地方还是珊瑚礁,可见珊瑚礁有多厚,生长了多久。”
珊瑚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因此一般只在水面下60米以内生长。西沙的钻探表明,数百万年以前珊瑚已经在这里生长,后来随着海底的沉降,老的珊瑚礁下沉,新的珊瑚又在老礁石的上面不断生长,最终形成了上千米厚的礁石层,赋予三沙如此多美丽的珊瑚岛礁。
季风带我去远航
南海诸岛四季如夏,温暖湿润,干湿季分明,雨期集中,雨量充沛,且受季风影响,属于典型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类型。
42年前创作《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曲词作者吕远、苏圻雄,日前再次联手为三沙谱新歌《我爱三沙》,歌词中描写了渔民世代以海为家的生活。
这些靠天吃饭的海南老渔民们,对于三沙的气候再熟悉不过了。每年立春后出海,赶赴1月—5月的“大春海”渔汛,然后利用西南季风返回。每年的这两股冬、夏季风,世世代代陪伴着渔民们,不断书写海上远航的故事。
航行在三沙海面上,总能让人诗意澎湃
“爷爷从小闯海走遍了三沙,漂过浩淼烟波春秋冬夏,扬帆撒网风吹雨打千百岛礁,世世代代都是他的家……”42年前创作《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曲词作者吕远、苏圻雄,日前再次联手为三沙谱新歌《我爱三沙》,歌词中描写了渔民世代以海为家的生活。这些靠天吃饭的海南老渔民们,对于三沙的气候再熟悉不过了。每年立春后出海,赶赴1月~5月的“大春海”渔汛,然后利用西南季风返回。每年的这两股冬、夏季风,世世代代陪伴着渔民们,不断书写海上远航的故事。
两股季风
琼海潭门镇的何世轩,17岁时就开始到三沙打渔,至今已将近40年。“每年过完小年后,我们就开始出海,赶在5月份之前回来。到了立冬后再次出海,过年前回来。”何世轩说,以前天气预报的条件落后,渔民出海一旦遭遇台风,很多人就为此丧命,久而久之,渔民们发现每年的农历4月18日前后,是一个台风活跃的时间段,因此都会选择在此之前返航。
季风是指一年中随季节不同而有规律地变换方向的气流,它是由于大陆和海洋比热容不同,造成吸热和散热程度不同,进而导致气压差异而产生的。南海诸岛地区,每年11月~翌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这种东北季风又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东北信风相吻合,并互相加强,因而强劲而恒定,平均风力为4~5级;每年5月~9月,盛行来自南半球的西南季风,风力微弱,常有间断,平均风力为3级。每年4月和10月,则是季风转换时期,风向零乱而不稳定。
季风的变换,给南海诸岛带来了不同天气。东北季风来自干燥的亚洲大陆,因而天气较干燥,降雨较少;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比较丰富的降雨。
海南省气象台有关专家介绍,南海诸岛四季如夏,温暖湿润,干湿季分明,雨期集中,雨量充沛,且受季风影响,属于典型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类型。从10月至次年2月,受冬季风影响,盛行偏北气流,大风天气频繁;5月~9月受夏季风影响,盛行偏南气流,高温高湿,对流旺盛,雷暴和降水频繁,热带气旋活跃。
熟悉三沙气候的,除了经常出海的渔民以外,还有长期在岛上工作的气象观测人员。三沙市气象局局长助理陈长丘,从2000年开始到三沙永兴岛工作,对于那里的一花一树、一风一雨都十分了解。他告诉记者,每年的夏季风都会带来大量湿润气流,高达82%的年平均相对湿度,加上水汽中蕴含的高盐分,使得岛上的建筑、设施和花草树木常常挂着晶莹剔透的水晶或盐晶,潮湿而咸涩的空气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室外的钢铁物件只要放置3天以上,一般都会生锈,岛上的建筑设备等寿命相对较短。
激浪中翱翔的鲣鸟
两种台风
南海地区是全球台风活动最频繁的海区之一。影响南海的台风有两类:一类是来自西太平洋的台风,称为“客台风”。南海地区活动的台风大多数属于该类,尤其是强台风绝大多数都是从西太平洋移入的。另一类是在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称为“土台风”,具有范围小、强度弱、不规则、来势急等特点。
三沙市气象局预报员周海霞告诉记者,南海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热带气旋、雷暴、暴雨、大风、干旱。台风实际上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它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即台风眼),风力达12级以上,波及范围广、移动速度快,是最常见且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
据了解,台风对三沙的影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对于渔民的生产影响,二是影响岛上居民的物资补给。
何世轩告诉记者,现在的气象预报水平很高,能准确及时地把有关台风的信息传递给渔民,但有时台风持续影响的时间较长,会对他们的生产作业造成很大影响。他们经常会在附近的小岛上长时间躲避台风。
“四高”气候
因各海区地理环境和环流影响不同,南海地区气温分布和变化仍有较大差异。气温随纬度增加而下降,其变化范围大约由南海北部沿岸区的年平均21℃升高至南海南部约28℃,南北年均温差约7℃。且与季节变化有关,冬季气温由北向南升高,南北温差较大,可达10℃以上;但夏季南北气温都高达27℃以上,差异很小。
三沙的气候特征,可以简单归结为“四高”--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
“长时间的日照、加上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使得在此生活和工作的人,常被晒到皮肤红肿甚至脱皮、起泡。”陈长丘说,在三沙生活的人,有一个很特别的习惯,就是一年四季不管多热,很多人还是喜欢穿长裤,甚至还要戴上护膝,因为这里水汽中盐分很高,很容易引发关节炎之类的疾病。
何世轩也告诉记者,由于阳光强烈,白天走在沙滩上,任何时候人都是难以睁眼。由于紫外线强烈,每次出海捕鱼,肯定要晒脱好几层皮,用手一撕,都能扯出一大片脱落的死皮。
周海霞介绍,西沙群岛位于低纬度地带,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多,再加上海洋的调节作用,常年温度较高。根据1981年~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27.0℃,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4.5℃(2006年5月12日),极端最低气温16.5℃(1986年3月3日)。
■本文作者/彭青林 陈彬 熊瑛,来源于海南周刊特别推出《三沙地理读本》(2013年7月),书中简要梳理三沙的岛礁分布、海底地貌、气候海水、环境资源等地理信息,告诉你一个大美之外的地理三沙。本文摘取其中的地貌与气象部分,供朋友们阅读与欣赏,版权归《海南日报》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更路簿》(南海更路经)为何被称作“南海天书”?
他们将西沙“南泥湾”变为南海“马尔代夫”
南海诸岛现状(一)
沉船考古定格在汪洋中的历史
1.9平方公里岛礁,是我国固有领土,我国已经完全收回
南海新建五岛已开始造林绿化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