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豆瓣8.6的传奇书,疫情下推荐每人必看

后台回复“见面礼”可获得“读书大礼包”

题记:当所有的环境都无法选择时,至少我们能选择对它的态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

2020年的前四个月,是精神方面“颠沛流离”的四个月;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打乱了所有的节奏;

随着初夏的到来,生活重归正规,似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一面;又似乎与之前不那么一样;

比如人们依然会逛街,只是出门习惯性戴口罩测体温;

比如咖啡馆火锅店已经逐步放开,但电影院游戏厅依然大门紧闭;

比如外卖物流行业升温回暖,但旅游业酒店业的寒冬仍在延续;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既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感到欣慰自豪,又对于疫情之后的生活而未知迷茫。

如果有,那么我很推荐《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集中营幸存者的传奇畅销书当外在的环境无法选择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坚持努力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并非一本心灵鸡汤,相反,它是一本颇具心理学研究价值的书籍。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位心理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医生,同时也是一名犹太人。二战时期自己与家人一同被关入奥斯维辛集中营,除了自己和妹妹幸存,父母、妻子均死于毒气室。

弗兰克尔虽然经历了炼狱一般的痛苦,却能在出狱后超越这些痛苦,将集中营的经历与学术结合,写出畅销千万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向人们展示了绝处逢生的意义,也是人性史上最富光辉的见证。

而他本人更是一位将生命意义演绎的淋漓尽致的践行者:67岁学会开飞机并取得驾照,80岁登顶阿尔卑斯山。

所以,究竟是什么,能够支撑着他,书写一幕又一幕的传奇?这些,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1.有目标和希望的工作

2.体验爱

3.忍受与超越苦难

-1-

有目标和希望的工作

谈到集中营的可怖,很多人会联想到毒气室,恶劣的生存条件等许多不寒而栗的事物。

但实际上,真正折磨人的,是精神层面对于不确定性的无尽恐慌。

作者曾在书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晨曦渐露,一座庞大的集中营逐渐现出轮廓。几排长长的带钩铁丝网篱笆,几座守望塔、探照灯,以及一列列憔悴褴褛的人形沿着荒凉的石路蹒跚走着,在灰白的晨曦中,不知要迈向何处。“

”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自杀的念头(即使为时十分短暂)。这是由于境遇的无望,无时无之无日无之的死亡威胁,以及目睹他人惨死的惊惧使然。”

即使没有直接凸显集中营的压抑与各类残酷的刑具,人们还是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精神上的控制与摧残,压抑的灰暗的集中营形象跃然纸上。

这就是为什么,即便集中营的劳作艰辛,人们也要努力去赢得一份它;不仅仅是为了不被当做老弱病残淘汰,更是因为,一份工作能够让人的思想不完全陷入无止境的恐慌,用世俗的事物填满度日如年的每一天。

”集中营的人们,为了能保住工作,不惜用每天唯一块面包来还取玻璃片修脸,这样能够让自己显得年轻而面色红润,证明自己的胜任。”-《活出生命的意义》

联想到疫情,大部分人在突如其来的超长假期中,由于网络爆炸式的信息及对疫情极具扩散的恐慌,可能内心都是焦灼与惶恐的。逐步复工复产后,尽管又开始了朝九晚五甚至996的忙碌,但由于注意力转移,人也越来越踏实。

当然,仅凭客观上的工作是难以熬过集中营的灰暗以及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体验的价值-爱。

-2-
体验的价值-爱

有天清晨,作者与难友一起,在托着枪的警卫驱赶吆喝下,沿着处处坑洼石块的道路蹒跚而行。刺骨的寒风刀割般的刮在人脸上,他两脚肿痛难挨,有时不得不仰赖隔邻难友的搀扶。

尽管如此,也没人敢出声,因为那样会招来警卫一顿毒打。

但突然一个难友,悄声对他说'我们的太太这时候要是看到我们,不知会怎样?我倒希望她们全都呆在营里,看不到我们这副狼狈相。'

这样一句话,忽然让作者顿然醒悟。仿佛在颠簸的数里路中,他不仅听到了妻子的答唤,还看到她的笑靥和令人鼓舞的明朗神采。

尽管前面有人跌倒,被警卫挥鞭猛打,他的思路稍微停止了几分钟,但又卸下了俘虏的身份,飞回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与妻子交谈。

为此,作者总结到:'人在陷身绝境、无计可施时,唯一能做的,也许就只是以正当的方式(即光荣的方式)忍受痛苦了。当其时,他可以借着凝视爱侣留在他心版上的影像,来度过凄苦的难关。“

这句话或许抽象,平凡生活中很难体会,但危难的时候能够发挥关键的作用。

疫情期间,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有一幕触动所有人心弦的,是一位90岁老人在64岁儿子感染新冠肺炎后,为了不让家里其他人受感染,主动承担起照顾的任务,并在儿子去了重症室后,写书信给儿子,请他坚强。

其中一段 “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要配合医生治疗,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以便恢复。

如果血压正常,鼻孔吸氧,请求医生。忘记给现金,托医生带上伍佰元,可托人买日常用品。

真情流露于笔尖,结字端庄,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生命有时很脆弱,有时却很坚,从这位白发苍苍的九旬老人身上,能看到爱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也正是这种爱,支撑着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历史上的至暗时刻,让文明得以延续。

如果说有了工作目标和体验爱的意义,能够让人撑过黑暗,但想要走出黑暗,继续前行,精神层面还需要达到第三种境界-超越苦难。

-3-

理解苦难的意义以及超越痛苦

二战结束后,从集中营解放的人,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一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相反,由于精神压力的解除,不少人陷入了精神失调的危机,恢复正常生活时很容易产生的愤恨和幻灭。

作者曾经和一位友人经过一片麦田,友人见到后,一定要践踏农作物,当作者小心提出反对时,友人勃然大怒地咆哮:'不用说了,我们难道被剥夺得还不够多? 我的妻小统统死在煤气间里,而别的东西当然更不必提。现在,你居然还禁止我践踏几棵麦子?”

如果说愤恨只是情绪的不满与极端 的发泄,那么幻灭对人的摧毁更为彻底。

因为在集中营内,人们还有一个可堪期待的未来,也许熬过去后家人还会等着和他团圆等等。

然而获释以后呢?却发现为之梦魂萦牵,且为之振作精神的那一位早已不在,而且是永远不在。

这时候,作者提出了“意义治疗法”,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设问:当一个人的苦难无法避免时,他对苦难采取了什么态度?他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他的痛苦?”

一位一直无法克服丧妻之痛的忧郁症的病人看望弗兰克尔,希望能够找到方向,相比单调的安慰,他反而问病人:'如果您先离世,而尊夫人继续活着,那会是怎样的情境呢?'

病人说:'喔!对她来说这是可怕的!她会遭受多大的痛苦啊!'

于是弗兰克尔回答:'您看,现在她免除了这痛苦,而那是因为您才使她免除的。现在您必须付代价,以继续活下去及哀悼来偿付您心爱的人免除痛苦的代价。'

如果是苦难和痛苦是如同德黑兰死神一般,是人们命运中无法逃脱的一部分,那么最有效的办法,是尽快的接纳它,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负重前行。

复旦大学哲学女神陈果曾经提过,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每周需要肾透析三次,这种频率的透析,可以说毫无生活品质可言。

但恰恰相反,老学者的谈到透析时的神态,跟平时任何事情无差别。对于陈果的好奇,老先生坦然的说:“透析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你们的生活是一日三餐,我的只不过是一日三餐+透析而已。”

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已所受的痛苦。'

这也是意义治疗学的基本信条之一:人主要的关心并不在于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要了解生命中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某些情况下,宁愿受苦,只要他确定自己的苦难具有意义。

结束语

《走出非洲》里,男主角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结束有过很经典的一句话:“The war might be end someday, but the world will never be the same.”(战争或许会结束,但世界一定不再一样)

我想,新冠肺炎对于世界的改变或许也是如此。不论是疫情爆发的恐慌,经济停摆对世界经济不确定的影响,还是疫苗是不是能研制成功,这些都是我们担心却又没法立即控制的,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对待新冠的态度。

将它作为生活的常态,平日做好防护,专注自己能做的事,保持独立清醒,然后尽己所能,活出生活本该有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永远不要放弃找到你自己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
受难的意义
读书|找寻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
如果有些苦难是必须要承受的,那就让它来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