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武士道看重“向死而生”,为何整个武士阶层都不畏死?

文/牧童文史

优美的富士山下,隐藏着喷涌的岩浆。美丽的北海道沿岸,处在太平洋地震带范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相对于其他大中华文化圈里的东亚各国,千百年来“独悬海外”的日本民族,形成了其积极中带着忧郁,从容里蕴含极端的特殊民族气质。

“向死而生”的武士道精神,就是这种特殊民族气质的突出表现,而武士道精神之中对于名誉的重视,和对于死亡近乎于追求的执着,则是武士道精神的核心。

然而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和流传,都有其特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推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轻生死重名誉的价值观念,也是在古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中国古代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曾写出这句十分荡气回肠的诗文: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日本武士道精神在现代人的眼中,似乎也具有这种极度浪漫的诗人气息。然而实际上,诗毕竟只是艺术作品,包含着诗人的寄托与想象,武士道精神也是如此。现代人眼中的武士道精神,不过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之后,从历史的只字片语之中拾起,再加以现代人个体的想象,升华而成的一种向往。

真正的武士道精神,非但谈不上任何浪漫,反而隐藏着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悲哀。正如前文中所说的日本民族的整体气质,看似的积极之中,带着无可奈何的悲哀,从容赴死的选择下,体现的是没有退路的极端情绪。

正如同日本武士道经典《叶隐》之中的那句话:

“所谓武士道,即死而已。”

武士首先还是人,是人就有求生的欲望,这世间也很少有一种精神是鼓励人“去死”,而且还能源远流长,深入到一个民族的血液里的。这里的“即死而已”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无奈。

从日本武士道的起源来看,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其形成与发展,实质上类似于中国汉朝时期大一统王朝的瓦解和门阀制度的兴起。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武士道精神繁荣的中世纪,正是日本战乱不止,大名们混战不休的战国年代。

换句话说,在以天皇为代表的日本中央集权逐渐瓦解以后,生活在底层的日本百姓和小贵族,为了在战乱的年代里存活下去,不得不向大贵族们投靠效忠。武士的起源实质,是士兵从国家的保卫者转向家族兵的过程。

藤原氏

所以说,武士道精神的兴起,其实是在日本大一统的天皇统治瓦解后,位于上层的大名们,和位于下层的武士阶层之间,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契约,即大名为武士提供地位和土地等赖以生存的资源,而武士则为大名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契约因为没有法律的效力,只是道德和人格上的约束,上位者为了武士们的忠诚,只能不断推动强化武士道精神里的名誉观念,借以绑定武士们。

如果说日本武士道精神之中重视名誉胜过生命的名誉观,只是一种武士阶层与上位者的契约的话,那么在面临真正生死抉择的时候,是什么支撑着武士们不会“违约”呢?是武士们本身的道德高尚吗?

是,也不是。武士阶层跟日本社会的任何一个阶层一样,划分的依据是个人的武力和地位,而不是道德。武士阶层之中固然有真正的珍惜自己名誉胜过生命的人,也一样有面对生死抉择时贪生怕死的人,所以单纯的道德,不足以构成武士阶层整体对名誉观念的看重。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之中说:

“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

武士道精神之中重名誉轻生死的价值选择,其实是武士阶级本身的利益所在。

日本毫无疑问的也是大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其起源哲学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仁义礼智信”和“忠君”的思想深入人心。在这一现实之下,那些以家族为核心崛起的大名们,本身就是天皇的“叛逆”,自然不可能宣扬大一统的忠君,或者说“忠于国”的思想,转而强调“忠于小家”,忠于自身的报恩思想。

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名们为武士提供生活所需和稳定的家庭环境,而武士们则出于“报恩”的思想,忠诚于大名,强调的不是国与家,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从属关系。

这就催生了“武士道”精神轻生死,重名义的需求。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从属关系的模式下,日本的大名与武士之间,无法像古代中国那样,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将“忠君”的思想打入人心,大名作为“主君”,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

那么武士对于大名的忠诚,就只能靠武士本身的自觉和道德水准,这显然是不利于上位者的。在此基础之上,崇尚名节,重视名誉胜过本身生命的武士道精神,就在当时实际的统治者大名和武士们的双重认可下,迅速的推广,直至成为武士阶层的一条划分标志。

等这种认知成为整个武士阶层的一种精神,那些不这么做的人,就会被排挤出武士队伍,会失去借以生存的土地和地位,也就倒逼武士们,明知道成为武士就要为上位者拼命,也不得不去“向死而生”了。

所以说,日本武士道精神之中重视名誉,轻视生命的理念形成,实际上是在作为上位者的大名们的推动下,武士阶层保有自己阶层利益的内在需求,谁要是违背这种精神,失去的不仅是名誉上的损失,同时也就失去了武士的身份,以及在这个身份之下所包含的利益。

从武士个人的角度去看,重名誉胜过生命的武士道精神,也是他们的个人追求。

日本学者中村通夫在《杂兵物语》之中说:

“为武士者,为主君之大事舍弃性命是应当,而为自身不受耻辱也是应当。”

由此可以看出,武士重名誉轻生死,不仅是其社会属性的需要,也是武士自身的个人追求。

从武士的来源看,日本武士主要是指:具有较强武装势力,需要带领“家”参与更有力的领主组成的武装集团的小贵族。其突出的特点是拥有领土,经济上相对独立。

很明显,放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这就是典型的天子与诸侯之下的“士大夫”阶层,属于社会的中层,拥有一定的地位和经济实力,放在现代,就是典型的中产阶级。

而中产阶级,是最容易出现“小资”“公知”等身份追求的,核心就在于相对于无产或者是大贵族,他们要追求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不现实,要沉沦下流,与普通小民呆在一起,不愿意。

更直白一点,就是武士阶层需要找到自己与贫民,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分,这种区分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管子·牧民》中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吃饱饭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诞生精神需求。那么日本的武士们,他们能追求的精神需求有哪些呢?

同时期的中国士人们,也即是社会中层,追求的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可是这一点在当时的日本不现实。

第一武士阶层普遍没有治国安民的本领,毕竟他们是以武力著称的;第二没有社会现实,陷入战乱之中的日本从国家上也没有定乾坤的需求,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无义战,打来打去也不过是大名们之间的兼并战争。

这个时候,强调个人名誉的武士道精神出现,就恰如其分满足了武士阶层的这种精神需求。

所以说,日本古代武士道精神之中重名誉轻生死的价值观念,也是作为社会中层的武士们自身的追求体现。

综上,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民族温和之中带着极端的气质,武士道精神正是这种气质一个表现。

而重名誉,轻生死的武士道价值观,不仅是在统一的天皇政权被割据的大名统治替代后,作为上位者的大名们,为了保障武士的忠诚,推动形成的一种新的阶级划分标志,也是占据古代日本社会中层的武士阶层本身的价值追求。

“向死而生”的武士道精神之所以能在日本流传,源于其既符合了日本民族本身的民族气质,更是在上层推动的武士阶层划分标志下,武士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参考文献:

《资本论》

《杂兵物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酷爱割腹的日本武士阶层,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含义,以及对日本近现代的影响
武士道精神很难理解?说白了,除了忠,也就复仇和剖腹两种形式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真相
论武士道的形成及其近代演变的原因
你不知道的日本武士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