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用地膜,使用简单回收困难是为何?
农用地膜,使用简单回收困难是为何?
时间:2013-06-26已有2238人浏览

中国废旧物资网:1979年,地膜覆盖技术从日本引进我国,为我国农业带来了一场“白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在我国北方广大的旱作区,地膜覆盖技术更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大面积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作物运用地膜覆盖技术。截至2011年底,我国地膜用量达到125.5万吨,覆盖面积已达3亿亩。据测算,未来10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有可能达到5亿亩,地膜用量也将达到200万吨以上。

然而,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大规模应用,另一个问题也日益显现:使用后的地膜,由于没有及时回收,正在成为新的农业污染,对农业生产构成潜在威胁。那么,地膜究竟好不好回收?残留在农田里的地膜究竟有哪些害处?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难题?日前,进行了相关采访。

地膜不及时回收,农田生产隐患多

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地膜覆盖面积已达到2000多万亩。废电缆农用地膜为当地带来了粮食高产,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废旧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已是甘肃省最突出的农村环保问题了。”甘肃省环保厅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处处长张文荣忧心忡忡。

正如张文荣担忧的那样,在这些地区采访看到,大量废弃的农用地膜散落在乡村的田野道路、河滩沟渠。一阵风吹过,田间、树梢、屋顶,残膜飘飞随处可见,废弃地膜带来的环境污染着实令人堪忧。然而,废弃地膜不仅仅带来“视觉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对农业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普通地膜是石油化工产品中的聚乙烯为主要成分吹成的,极难分解,一旦进入农田将会长期存在于土壤中,并带来一系列的危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严昌荣研究员说,由于地膜不易分解的特性会形成累积污染,残留农膜会影响农田中水分和养分运移,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造成土壤板结,致使农作物出苗慢、出苗率低,最终导致作物减产。此外,地膜常常与秸秆、牧草混在一起被牲畜误食,导致牲畜死亡。而不断积累的残膜,还可能缠绕在犁头和播种机轮盘和犁齿上妨碍耕作。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部分长期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的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在71.9~259.1公斤/公顷。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这些残膜分布在0~30厘米的土壤中,并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而将继续增加。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地膜覆盖技术,但地膜不及时回收,污染农田,最终还是会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严昌荣说,眼下废弃农膜带来的危害不断加重,成为土地不能承受之重。

多种因素制约,地膜回收成难题

地膜残留危害如此之大,废膜回收情况如何?

“难!回收成本高,也卖不了几个钱,大家的积极性都不太高。”青海省民和县古鄯镇七里村村委会主任韩德胜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民捡地膜一天最多只能回收半亩地,而现在人工费一天就要上百元,所以大家积极性不高。有时,农民们为了抢农时赶紧播种,直接将残余地膜连同泥土一起翻入到土壤中,造成地膜残留。

人工捡拾的成本高,运输的成本也不低。据青海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每亩地至少需要地膜6公斤来计算,青海省地膜的使用量有600万公斤。若要用10吨的卡车运输的话,也需要整整600辆。

同时,地膜本身材质过薄,易破损,也是回收难的因素之一。“目前,我们国内使用的农用地膜厚度为0.006毫米~0.008毫米,与国外使用的0.015毫米相比,强度小,很薄,不好回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何文清博士说,大而厚的地膜农民还能用铁叉等工具来清理,而太薄太小的地膜农民只能用手捡,想要用机械来回收,那就更不可能了。

地膜太薄易损,人工捡拾成本高,那么,企业参与地膜回收效果如何呢?

据了解,勉强清理出来的超薄地膜残片大面积小,往往与根茬、泥土混杂在一起,清洗难度大,同时地膜光照后自然风化,塑化性严重降低,几乎没有循环再利用的价值。而用废旧地膜制造出来的再生塑料颗粒粗、色泽暗沉,不少质量难以达标,售价低廉,一些农用地膜企业也并不愿意参与回收。

“一些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而我们农民对地膜回收也不够重视。”何文清坦言,“由于地膜是按照重量出售,对于农民来说,使用的地膜越薄,成本就越低,这让很多超薄地膜在市场上走俏,导致了回收难等地膜污染问题的出现。”

提高地膜回收率,专家建议加强防治技术加大补贴

“残留地膜要真正分解,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既然农业发展离不开覆膜技术的应用,那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地膜回收的问题,遏制地膜污染的出现。”严昌荣说。

严昌荣认为,地膜质量是影响地膜回收率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地膜标准偏松,厚度不够,应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标准加强质量监管,并综合考虑资源成本,提高地膜拉伸负荷、耐老化性能,研发高强度、耐老化、易回收的农膜产品,或者是成本较低的可完全降解的生物膜。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张玉辉也表达了同样看法,他说,只要适当增加地膜厚度,令其方便回收,且回收后仍有再生利用价值,地膜就可以顺利进入回收再利用的循坏链条中。

“除了修改'国标’,各地还应该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尽可能地减少地膜的投入量,推广一膜多用、延期利用的技术,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和粮食增产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地膜的田间覆盖度。”严昌荣认为,各地应该加强对适期揭膜回收技术研究,根据不同作物种类、不同区域条件、确定最合理的揭膜时间和揭膜方式,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率。同时,还要加快研制成熟适用的残膜回收机具。

“当然,除了技术支撑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并制定财政补助政策,对农民使用厚度大于0.008毫米的地膜所增加的投入成本进行补贴,同时也在采购回收机具上给予补贴,调动农民回收的积极性。”严昌荣补充说,“只有让农民意识到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才能从源头上制止污染产生。”

另外,严昌荣还建议加强对地膜残留污染的调查与研究,开展全国性地膜污染等级摸底调查,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发展和治理措施,对耕地开展长期的监测与跟踪,并加快建立农田残膜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加强农田残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加强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为彻底解决地膜残留污染进行技术储备。

据了解,目前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已经开始重视地膜残留的污染问题,并在不同程度上采取措施鼓励回收,已经收到一定的成效。

“土地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如果我们都能重视这个问题,早日解决,农业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严昌荣希冀道。

分享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白色污染”状况及治理概述
地膜污染触目惊心!地膜治理隐藏4大商机,个个千亿级规模
别让农用地膜变“地魔”!这个“白色污染”难题怎么破解?
探索消除农村“白色污染” 试验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
新标准|国家出台新标准!违规购买、使用地膜,将被罚款!
残膜污染防治几点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