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越州卫与越州城

                                 古越州卫与越州城

                                    撰文——何林

 

 

                              一、  古越州卫的设立

   云南曲靖的越州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历史的渊源,今天的越州镇政府所在地即古越州城,当地群众一直到现在仍然沿用越州城这一称呼。笔者就关于古越州卫与越州城的历史及功能做了祥细考查,现分述如下,供各位读者朋友参考。

   越州在西汉时属益州郡同劳县,蜀汉隶兴古郡。晋时随属恭州。唐高祖时改恭州曰曲州、靖州、悦州。宋太祖时段氏据之诸蛮三十七部,越州隶摩弥部(今曲靖市),越州为普摩部千户。以摩弥部为中路,初置郡县,后改中路为曲靖路宣抚司,领南宁、陆梁(良)、越州、罗雄(今罗平)、马龙、沾益。《南宁县志》载:“越州古城在城南五十里,唐武德中置越州治所,元至十二年改越州隶曲靖路”,元史地理志:“越州在曲靖之南其川名鲁望,普么部蛮世居之,越州呼为苦麻部,宪宗四年内附元午千户,隶摩迷万户之元十二年改越州隶曲靖路”,洪武时废州改置越州卫。

   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明王朝后,曾七次谴使诏谕云南,然“梁王”以云南一隅拒之,所派使者不是遭害就是无劳而返,洪武14年(公元1381年)8月,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候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帅30万大军征云南,明军从贵州于12月抵曲靖,白石江一战击败梁王派谴的平章达里麻率领的10万守军主力,曲靖一战后,明军兵分两路,傅友德自率一路捣乌撒(今昭通),分谴沐英、蓝玉率大队攻滇池昆明,沐英驻兵汤池山(今石宝山),出兵生擒元顺帝分封在越州、陆梁(良)采邑的“云南”末代王子帖木尔啊纳、哈刺不花兄弟,啊纳看大势已去向沐英请降,沐英乃表奏朝廷,太祖降旨免死,并赐姓龙,封为越州土知州,世袭此职。同时将分封在陆凉采邑的元千户哈刺不花调离陆凉以免除后患。天启《滇志、羁摩志、土司官氏》曲靖府载:“诏以龙海为知州,洪武中归附,以其地为越州,以海知州事”,《云南土司官民》曲靖府载:“龙海死,海之子阿资继职,益桀骜。”《明史.云南土司传》:“洪武14年龙海归附,谴子入朝,诏以海为土知州,寻为乱,西平侯沐英擒之,徒辽东,至盖州病死,阿资继其职,益桀骜,遂叛。”

   《何氏家谱》:“越州土司龙海元代及明代初均袭封为越州土知州,洪武20年9月越州土酋阿资叛,明年阿资降,二十二年春正月,阿资退屯普安倚崖壁为缘,英以精兵蹙之,蛮众缘壁攀崖,坠死无数,生擒1300余人,获马畜甚众。阿资遁还越州,英击大败之,阿资穷蹙降。初阿资之遁扬言也:‘国有万军之勇,而我地有万山之险,岂能尽灭吾辈’。英乃置越州、马龙二卫扼其要冲,二十三年设越州卫(各卫俱隶属云南都指挥统领)、二十四年建越州城,十二月沐英以阿资叛服无常请徙平彝、陆梁(良)二卫镇之,置宁越堡,已阿资复叛,英谴平羌将军何福讨之,连败贼众,是时连月淫雨水溢,阿资援绝与其众降。福择旷地列栅以置其众。二十七年阿资复叛,西平侯沐春乃谴平羌将军何福击之,福率兵扎于越州城北,谴丁壮伏于歧路,以弱兵挑战,蛮众悉出,伏出大败之,擒斩之以越州三百余人,阿资脱身逃遁。初曲靖土千户张保,张琳所守地,与越州接壤部落,多相与贸易,春使人结阿保等绝阿资所在及其行经地,星列守堡,绝其粮道,贼益困,二十八年福潜引兵进剿紫溪山(今陆良县龙海山)、屯赤窝堡,谴百户张忠等捣贼巢,擒资斩之,俘其党并诛同恶200余人,越州乃平,置所、屯、田监之,西南晏然。”

   当时龙海实际控制的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越州、东山及罗平、富源、沾益、陆良等部分地区,属地大多为彝族,属古代东爨乌蛮支系。当明军平定梁王之初,沐英派兵进驻汤池山(今石宝山)观察龙海动静,而龙海见梁王大势已去,不得不向明军请降,沐英从团结土著民族、巩固边疆的目的出发,对龙海以礼相待,并奏请朝廷继续任命龙海为越州土知州,其子阿资入朝受封,但龙海及其子对明朝“改土归流”的政治制度心怀不满,沐英令把龙海逮捕充军辽东,押解到辽宁盖州时病死,其子阿资生性剽悍,比龙海更桀骜,洪武20年(公元1387年)阿资叛,以东山接壤的富源、罗平一带为基地,纠集大批武力向各地扩张至贵州盘县一带,声势浩大,沐英率兵追击,阿资失利大败,被迫退至滇黔边境的高山险崖地带,出没无常、负隅顽抗,并扬言:“国有万军之勇,而我地有万山之险,岂能尽灭吾辈”。阿资凭借险峰拼命抵抗,明军紧追生擒1300余人,坠崖死者无数,阿资穷途末路只好出降。

   沐英本想诛戳阿资,但又恐乱源一时难平,因龙海一家世袭渊源,与当地土著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从稳定的方面考虑,而未治罪接受其降,为防止阿资死灰复燃,为巩固和加强防卫,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设越州、马龙二卫扼其要冲,随后又设平彝、陆凉(明初以前陆良叫陆梁,沐英发兵到陆梁消灭鲁昌与明军对敌的土酋刘氏五兄弟时,时值六月阴雨清凉,信步作诗一首,其中一句“信是深山六月凉”,遂易陆梁为陆凉,清嘉庆年间改为陆良)卫重兵镇之。沐英奏请朝廷恩准调湖广长沙卫指挥签事何琪到越州卫任指挥签事,后功升指挥使司(越州自是不属土囚),卫所最初设在汤池山(今石堡山),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12月,沐英以阿资叛服无常请徒越州卫于陆凉镇之,移越州卫入越州城,此是越州卫与越州城之渊源,为加强滇东的防卫,设马龙、越州、平彝(罗平)、陆凉(良)四卫镇守。

   越州卫初设左、中、右、前后五个千户所,卫所有五千六百人,一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百户所有一百一十二人;百户所设总旗二(每总旗辖五十人),小旗十(每小旗辖十人);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此时全国已基本平定统一,便实行屯田制,大部份人屯田,小部份驻防,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所、百户所,各卫所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指挥,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卫负责四至六个县的军事防务,洪武二十四年裁两卫划归陆良卫。

从指挥使司以至百户俱是世袭,但其间亦有升迁或考选袭授或论功拔补,至经历司、知事、教授、仓大使、卫守备等则升调无常焉。到康熙五年五月裁卫归府,设通判分驻,二十六年,通判移驻平彝,凡地方百姓悉经历司管,旋移经历于府城内,设驻防讯曰越州讯。

   明朝文职有:卫经历司经历一员,教授一员,知事一员,仓大使一员,国朝:通判一员;武职有:指挥使司指挥一员,指挥同知一员,指挥签事一员,掌印指挥一员,操屯指挥一员,镇抚司二员,所镇抚二员,卫守备一员,千户所正、副千户四员,百户十员。

                               二、古越州城

 

   越州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军事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南宁县志》载:“越州古城在城南五十里”。古越州城是今天的镇政府所在地,是越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我市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型集镇,90年代初建成标志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大型综合农贸集市——“小康城”,当时的省长和志强同志为农贸市场亲笔题名“小康城”三个字。

   古越州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越州城中间高四周低,居高临下好似虎卧,北临南盘江、背枕乌蒙山余支脉,扼守曲靖至昆明线交通战略要地。古城分为内城与外城两路夯土墙,内墙距城15米,外城墙基地宽12.4米,高9米,外侧垂直,内侧呈斜状夯土填平。夯土墙分三层,有泥土、碎砖、石灰组成,分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叫镇夷们,南门叫阜财门,西门叫积金门,北门叫永安门),城内分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四条街、四门入城街道相交叉于城中心呈十字路(街),到清康熙年间有八条巷:姚家巷、方家巷、北门巷、扬家巷、卖鸡巷、衙门巷、殷家巷、瞿家巷;东门至西门长一里九分(950米),南门至北门长一里三分(650米),周围全长五里三分(2650米),四门建有城楼,东门城楼侧有警钟一口,凡有紧急鸣钟集众;公衙在城西南隅,座衙有三间、耳房四间、营房二十余间;有官厅三间,此为指挥署,卫官署及操兵在城东北隅;明清四条街的两边有少数官宦、乡绅之家建有土木结构的楼房四合天井院落,其余都是低矮的小平房。城内还建有一些寺庙,如西门街的城隍庙,北门的观音寺、三官庙,南门的太阳庙、东门的财神庙(清乾隆时期,城中心建有塔市三层楼房的文昌阁;嘉庆二年贵州苗匪滋事,相隔百十里地方惊惧,重修城墙堵御)、《何氏祠堂》等古建筑,这些庙宇楼阁毁坏严重,有的已荡然无存。时值今日,唯一剩下的古迹只有《何氏祠堂》一处还保留完好,更值得庆幸的是,在区、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何氏祠堂》已修缮一新。

   城东北两面旧城埂上,清代栽种有松、杉、柏树,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护城防风林。越州古城经历了617年的岁月沧桑,其城墙从建到新中国解放初的1952年一直保持较完好,随着国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古城失去了军事防御价值,于1954年被拆除,城砖被运走盖房子、修水库,到现在只有南城门还保存有数十米的墙迹,南城门遗址还在,东北向城墙还存有800米左右。有旧题:“一卫两所是越阳,三清四卫镇北方,五六街前关王庙,七八操军是较场,九十二只征操马,十字街前闹嚷嚷,小哨离城十一里,十二时辰赶四场。”

城内居民大多数属明代随军迁来定居的汉族,朱元璋为了巩固明王朝在云南的卫所制度,下令把留守的军属全部送到云南,让他们既戊守又开垦种地,如遇战事就听从将令征调,事平则散归各所、营、堡、操屯戊守,屯田自给,从而使这些内陆迁入的汉军永久定居下来,这种有仗打仗,无仗屯留的卫所制度,使内陆迁入的汉族与原住居民村落夹杂而居,这些军屯、民屯、商屯从内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技术,不仅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等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融洽、稳定边疆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到清康熙时由于这种明卫所制已名存实亡,军户大多不能打仗而早已成为农户,特别是所、屯、营、堡等逐渐变为现在的村落居民点,康熙五年五月便裁卫归府,用新建立的关、塘、汛、哨等代替明代沿袭下来的卫所制,并渐次减兵,每塘哨至设二十五名把守,如越州塘、响水坝塘、小哨塘、转长河塘、华山哨、越州哨(在城东二十里)、松林哨等。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越州人民在区委、区人民政府和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城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全镇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奋斗目标加快小康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美好的越州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平夷所和平夷卫
明威将军林秀的铜印和诏书 —— 明代贵州军事史的一个缩影
都司卫所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一四九六
“征西之役”与“征滇之役”,同样平叛拓土,朱元璋为何重赏后者
文言百练:明史·西番诸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