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慕课”缘何风光不再?



两年前,有一个舶来词汇席卷中国,它就是“慕课”(MOOC)。翻阅两年前的报刊,“慕课”热到让人无法想象的程度,人们畅谈“慕课”的前世今生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可能产生的冲击与与影响、“慕课”的发展前景等。京沪等地多所知名高校高调宣布加快推进“慕课”建设,成立“慕课”开发部门,推出自己学校的品牌“慕课”,生怕自己落在了后面。

然而,两年多过去了,“慕课”的发展似乎并不如人意。近日有调研文章指出,“慕课”的发展遭遇滑铁卢,不仅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平平,就是在她的发源地美国,“慕课”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不到5%的“慕课”课程完成率让热心者非常沮丧;而找不到盈利的商业模式,也让投资者渐渐失去耐心。“慕课”转战职业教育和成人再教育领域已不可避免,然而,这种“转战”已让奔着“革命”而来的“慕课”不再具有“革命”意义了!

不可否认,“慕课”一经推出就受到学习者的追捧,这说明“慕课”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或者说她具有开创性的时代意义。在笔者看来,“慕课”最大的时代意义就是她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性,使得人人都具有了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和条件,这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民主化、平民化的过程,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表现。

那么,“慕课”的问题在哪里呢?

当我们欢呼新生事物的诞生并极力推动其发展时,尤其需要关注它的缺点和不足,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少走弯路,新生事物的发展也才会更加稳健。

“慕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其传授的知识碎片化。笔者忝为一名教师,学习过中外名家的一些“慕课”,发现这些“慕课”都很强调生动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一句话,“慕课”比较有趣。然而这种有趣却是“慕课”的致命问题所在。为了追求授课形式上的“引人入胜”和“人性化”,“慕课”不得不在教学形式和技巧上下足功夫,这本来是好事,但不幸的是,“慕课”把本应一气呵成的深刻讲解,硬生生地切割在碎片化的小时间段里,知识与思想的传授失去了连贯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此外,又因为“慕课”的开放性,因此它的选课者受教育程度差别非常大。为了迎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授课者被迫对艰深问题和深刻理论进行庸俗化、表面化、肤浅化解释的情况比比皆是。“慕课”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其实也是一厢情愿的。试想,老师能为数百甚至上万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作业批改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慕课”能做到的,无非是试图穷尽一切可能的问题与答案,然后菜单式的提供给学习者。在缺乏约束机制的条件下,这样做的后果必然由一开始选“慕课”时的热热闹闹变为最后门可罗雀的景象。据美国学者的一项调查研究,真正能坚持下来的“慕课”学习者少之又少:“‘慕课’的退课率达到90%。在这些修完课的10%学生当中,你也无法确认有多少人自己独立完成了每项作业。”难怪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资深教授这样评价:“慕课”更像是表演,而不是教学。

在国内,有学者极力推崇“慕课”,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中国若不迎头赶上,后果将很严重。笔者支持适度发展“慕课”,但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思考基于网络技术的“慕课”与现实课堂教学、校园教育的关系。“慕课”能否取代现实校园的面授教学?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的作用应该是全方位的,是一个耳濡目染、慢慢积累、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越是高端的教育,个性化的言传身教和实际参与越重要。就此而言,“慕课”虽然便捷了人们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式,但“慕课”绝对不能成为人们拒绝现实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的理由,因为人不是无血的机器,人接受教育而成长的过程更多的是接受“熏陶”、不断“醒悟”的过程,是一个健全人格不断养成的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应该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格养成,而这一点恰恰是“慕课”的缺陷所在。

前几年,在网络检索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有学者语出惊人:在未来的社会,检索将取代教育。然而,历经时间老人的洗礼,人们在头脑冷静之后发现,这种惊人之语只不过是一种近乎广告语的夸张说法而已。其实,在世界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很多世界著名高校高调发布门次不多的“慕课”,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宣传的策略呢,谁不愿意做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广告宣传呢?在笔者看来,正如检索不可能取代教育一样,“慕课”也不可能取代现实校园的面授教学。

在技术无孔不入的现时代,现代人要警惕对网络技术的依赖与崇拜,不能天真地认为网络技术总是好的,能够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就教育而言,技术依赖与崇拜的最大影响就在于存在这种思想的人们过分迷信、迷恋技术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这种技术至上论的结果就是让教育内容变得肤浅,让教育本身快餐化、程序化。因此,笔者认为,恰当的技术运用,可以让教育插上思想飞翔的翅膀;而过度的技术介入,则是教育的灾难。

在摒弃技术依赖与技术崇拜的思路下,我们可以对“慕课”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基于网络技术的“慕课”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适度发展精品“慕课”,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对现实教育教学既是有益的补充,也是一种促进;但如果把“慕课”的意义无限拔高,把“慕课”描绘成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甚至幻想用“慕课”取代现实教育教学,进而用这些美好的幻想影响教育决策,在“慕课”建设上开展“烧钱运动”,恐怕就是相当危险的事了。“慕课”从热到冷的案例再次说明,在对待新生科技事物或是模式时,理性与热情同样重要,热情能让人不顾一切往前冲,而理性则会让人们往前冲的步伐更加稳健。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慕课生态发展2
“微课”质疑与“慕课”光环的启示:强、弱联合
瞭望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以数字化构建高等教育新形态
“智慧教育”升级优质课程资源免费共享
【好文推荐】语义慕课LOOC
杜占元:通过应用驱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