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是几千年来无数画家的心血和劳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形成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它在历史的漫漫长路演变中不断的改变、创新和发展,强调追求笔墨的意境。中国文人山水画家追求绘画中的意境,是画家情感精神寄托和创作灵感的表达,将画家的心境和自然的环境都融入在画面当中。意境就是画家带有情感的描绘景物和表现物体形象来传达心中之意。

意境是作品的升华,作者情感的结晶。只有在技法的熟练上,带有真挚感情的创造才能激发创造灵感,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是几千年来无数画家的心血和劳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许多画家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和艺术大胆的探索,尝试新的技法,从而成就了山水画的辉煌。对于画者来说,作品创新源于情感的投人和平时的积累,只有在绘画中注人情感,才能创造有感染力的作品。从历代画家珍品中人们不仅领略到了作品的真实情感美,学习作品的高超技法美,更多体会到了作品的意境美。

一、中国古代文人山水 、 画的兴起

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形成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大部分人认为文人山水画家就是专门从事绘画领域的职业画家。其实不然,它是在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因素和漫长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如果从这个出发那就得追溯到陶渊明。他的诗句是对于文人山水画隐逸生活、归隐山林的最好诠释。但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文人仕大夫都能隐逸的,所以在文人山水画中寄托情感、寻找意境情怀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文人山水画发展在宋末元初和元明清时期达到兴盛,同时文人山水绘画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最早出现山水画萌芽时期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已经若隐若现了画面中的内容是表封建束缚下的男女爱情受压抑,抒发爱情失意的自我伤感主题。但背景就已有山石和水面凌波展露头角。到隋代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展子虔才打破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状态田。虽然说还谈不上意境,不过对笔墨上已有了新的探索。由于战乱和官场的黑暗,文人山水画家渐渐隐归山林,逃避纷嚣的尘世。隐逸发展趋势开始蔓延。陶渊明的诗句中大家就可以看出当时画家开始向往隐逸生活。在当时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并不是人人如愿都具有隐逸条件的。许多文人山水画家借景抒情,向往大自然的美景陶冶性情。直到宗炳绘画理论中对山水绘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即“畅神",重神韵,他的提出使山水画回到了艺术的本身。“神"的提出影响着后来山水画的发展。苏轼就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合创造意境,正是画家所希望追求的画面意境。

五代开始,皇家院体绘画风格是中国画坛里的龙头,宋末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们并不完全追求写生,而是强调笔墨浓淡。因此而打破长久以来的工整秀丽的画法,这种文人山水画的技法到了元代得到了广泛的推崇的发展。由于南宋的衰亡,社会政治动荡不安,蛮人占领了中原地区,他们看不起汉文人士大夫,觉得应该在马背上生活,而不是舞文弄墨。士大夫们心里不甘受侮辱,但是又不敢公开对抗,于是就觉得远离这些蛮人,归隐山林,寄情于静。拨弄琴棋书画,游戏笔墨,成为当时画家的内心的追求。

二、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演变

中国文人山水绘画在历史的漫漫长路演变中不断的改变、创新和发展,强调追求笔墨的意境。远古时代,人们向往和崇拜神秘的大自然,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才开始在慢慢的实践和发展中探索到天与人的关系,从而找到绘画的本质。

山水绘画最早是以我国古代老子和庄子的哲学为理论绘画的依据,后来发展到唐宋南禅之风,越来越倾向于一种自然幽然的意境。重“神"而轻“形"。北方意境风格代表有李成和范宽,李成著名的《读碑窠石图》描绘了一个骑驴的旅行者在荒野中看到一栋古墓,画面中老树窠石,使人联想到对过去的回忆。范宽,被誉为“与山传。他的作品《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山水画中的典范,画面一座大山占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瀑布一泻千尺,气势逼人,生动的表现了北方山川的雄厚壮美。董源、巨然则是南方绘画意境的代表。董源的《潇湘图》画面描绘夏夜的气氛,山峦连绵,山石平缓圆润,画法花青运墨,色泽淡雅湿润。而且巨然继承了董源的绘画风格并在风格上有了自己的创新。他的《秋山问道图》描绘了江南地域的丘陵景象,山恋重叠,结构圆润无陡峭之感,溪流蜿蜒,清新秀润。元代在绘画审美意境上取得了一次大的突破。山水绘画从 “神境"转到了“逸境" [4 ]。画家也开始从观察感悟山水意境转变为探究笔墨知趣的倾向。洒脱的笔墨风格,“逸"替代了“神"的地位。

宋元传统绘画过程中,董其昌在山水绘画上的进一步发展了对意境的追求。董其昌的绘画风格追求书画同源,追求笔墨变幻,强调画面的势。他的画风有两种格调:一是枯笔水墨,一是没骨;他用笔墨色淡雅,风格古典秀雅。董其昌认为山水画的发展,有“南宗"和“北宗"之分。南北之分并非是南北地理位置的分布,而是指南北的两派的在修行中对山水绘画的认识和发展。后来的山水绘画也是在这基础上传承和发展,他们互相成对立状态,但是并不影响对方。“分宗"对山水画的意境发展和追求也进一步提高。

元代是文人山水画发展的兴盛时期,同时也是审美艺术观念转变期,文人山水画在这一时期确立了领衔地位,并且影响着其它的山水画。同时也传达了文人山水绘画的民族与特色。元代是文人山水画的顶峰时期,特别是在山水画这一块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山水画的创作已开始萌发出来。元代文人山水画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家即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都是当时明清士大夫所崇拜的对象。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画艺精湛,在中国美术史几百年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其画面山峦起伏,树木苍郁,湖面平静;山与水多用干枯淡墨,披麻皴使山体疏朗灵秀,描绘了富春江边所有景物。王蒙绘画开创了“繁密" 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青卞山居图》山势陡峭,云雾缭绕,布局繁密形成一种丰富而有内涵的气势画风。倪瓒的绘画以空旷为名,堪称绘画空间天才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枯笔淡墨,意境旷,有一种明净疏朗的画面效果。吴镇最爱在上水中点缀渔夫,他的《渔父图》表现了在明净清寂的山水悠然自得;画中的渔夫并非是劳动者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借此抒发士大夫理想的寄托,进一步表达超脱的思想境界。

元代山水画意境从“神"转换到“逸"的境界。总体上看,使之绘画发展更加前进一步。“南北分宗"说不仅映射山水境界,而且将佛学哲理融人山水绘画中是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从意境上来看,元代画家四王的绘画趋向儒家文化,而四僧更趋向于道家文化思想。“清朝四王"又称 “左江四王"是清朝初期四位著名画家,即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他们在艺术上共同的特点就是仿古,而且在当时受到皇帝的肯定,被提名为“四王"享誉当时的画坛;他们以山水为主各自的风格略有区别,采用晕染的技法,达到画面清丽工整的效果。画中的“禅"境是他们追求的主要意向,讲究宏大气势,笔墨苍润松秀,他们将山水画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象借笔墨使作品形成气象荒寒,清冷幽僻的格调。“四王" “四僧"他们都有不同的绘画风格和绘画特色,他们不仅丰富了山水绘画的意境效果,而且将画面深人到了“禅"境。


三、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意境追求

中国文人山水画家追求绘画中的意境,是画家情感精神寄托和创作灵感的表哒,它将画家的心境和自然的环境都融人在画面当中,这种融合是值得人们欣赏和学习。宋代郭熙绘画理论《林泉高致》提出中国画“三远"的透视法,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传达画面的意境。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通过对意境的表现,寄托画家的思想情感。画家在情景交融汇聚后所传达的所思所想,是传统山水绘画的美学思想范畴。

绘画意境的形成应当以看到物体固有形式为前提下,通过对意向的传达表现作者主观情感和客观景象的相融易通。这不仅是创作的依据,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把自己第一次看到物体的直觉和物体的特征表达出来。造型艺术受时间的短暂而带来的绘画局限性,画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第一感觉和表现手法来绘制作品达到所要诠释的内涵,画家运用这些手法在绘画过程中充分的表现画面的内涵。同时让观赏者感受了到艺术无限的魅力,作品在空间和形像上都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由此可知,只有作品的创新和实践相互结合才能构成最终的意境。创作是集合了所看到的客观实景和画家生平积累与经验感悟等,进行综合对画面想法的创新。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才能感悟到作品的意境和画面美感。意境就是画家带有情感的描绘景物表现物体的形象来传达心中之意,借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用画尖绘落在纸上,让欣赏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寓意和画家自身素养。

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史上来看“意境"这词的出现的并不是很早。唐代佛教盛行并与艺术有一定的联系,意境的概念最先出现在佛学术语中,通过人们的讨论,批评丰富了意境的内涵。意境这一理论形成是作者的一个磨练而长久的过程。先秦时代,中国绘画古典美学就开始有研究了心与物之间的关系。魏晋时期,意境是艺术创造中表现的是画家主观情感和情景的和谐,当时著名的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以“气韵生动"为主。强调“以形写神"描绘物体的内在特征,自觉追求艺术中的“滋味",着重于作者对作品的精神和意志趣味。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渗透着“佛、道、儒"等各家流派思想,同时画家也借助“佛、道、儒"各派精髓思想丰富自己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当时儒家文化受到热捧和发展。秉着回归自然的奢望的想法,孑然一身与当时的庄子无为而不为的思想不谋而合。保持自然的心境领会大自然的纯真,走进自由境界,这一观点又和禅宗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居士"和“奄"的封号成为许多文人山水画家的代名,同时也是对 “禅"的崇敬。“佛、道、儒"的文化思想的发展,渗透到艺术中受到启示和发展。因此,大多数逃离市井,归隐山林,远离尘喧的繁华。悠然自乐的归隐成为当时画坛文人士大夫的所崇尚的生活。在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的是画家们喜欢创造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境界。他们常以临溪独坐、依山读书、秋江鱼隐等休闲意趣的生活为主调。倪瓒的画面水上清空寂静表达了他追求自己喜欢宁静。他们找到了自己归宿和希望,陶醉与山水之间品味着人世间怡然自得。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自由愉悦心境,净化心灵。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在历史上犹如的宝石一般熠熠生辉,散发光芒。画家们运用各种笔墨技法抒发自己内心情感,不仅感受到大好山河的非凡气势和自然的美妙,同时了解地方的人文特征,加强文化的交流。作为每一个炎黄子孙对于中国山水绘画的发展与传承,应该扛起前人的骄傲,稳稳地走好以后的路。在纷乱的世界中淡泊自己,以一颗平常心去寻求“真知",让自己的作品不只是拘泥于笔墨,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意境美,使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作者:荣韬;丁尔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元山水画意境的转变
怎样欣赏传统山水画?【强烈建议收藏】
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荐读|探析宋朝山水画的发展
UC头条:谈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叙事表现
李应华山水画赏析:可游可居,温馨自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