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典籍里的中国》一

《典籍里的中国》火了,
在豆瓣上,有网友晒出看完
每一集完成的密密麻麻的笔记;
在B站上,有网友录制自己对
《史记》的研究分析视频;
微博上,节目内容频频上热搜。


节目中频现经典场面:
  • 《尚书》中,撒贝宁给伏生看起了手机;


  • 《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和袁隆平握手,而撒贝宁爆出金句“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

  • 《史记》中,中年司马迁和老年司马迁相遇,先后背诵家训……


“老戏骨”们在舞台上的表演,不仅屡屡让观众感动得掉泪、让撒贝宁掉泪,甚至还有人发现,连舞台上一句台词都没有的当“背景”的侍女,都会掉泪。这不是煽情,而是文化传承带来的震撼感。


节目目前播出的三期,分别是《尚书》《天工开物》和《史记》,分别由倪大红扮演的伏生、李光洁扮演的宋应星以及王学圻扮演的司马迁(老年)、张晓龙扮演的司马迁(青、中年),穿越时空跟“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对话。


《典籍里的中国》更新得不快,但对这个“神仙节目”,网友们都很宽容地说:
不急不急,慢工出细活,
我们愿意等!


节目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而是按照主题来选择典籍。

  • 《尚书》重点选取的是“民本思想”,并透过伏生一家舍命护书的故事传递坚守中的伟大;



  • 《天工开物》主要体现的是“农本思想”,同时表达了“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的时代思辨,并弘扬了开拓创新、利益家国的科学家精神;



  • 《史记》则用司马迁传奇的一生,串起他修史的历程,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修史观念,其内核正是多元包容的大一统思想。



“神仙节目”怎么来的?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典籍浩瀚如烟海,节目集数有限,主创团队更是选本严苛。“节目聚焦的典籍必须代表着规范和标准,能够照亮过去,也能照亮未来。比如《尚书》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天工开物》是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史记》《孙子兵法》《本草纲目》《论语》……都是在朝着中华文化的最深处探寻。”总导演卢小波说。


选好了典籍,怎么串联?最终,主创团队经多次头脑风暴后,确立起了“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主题”的节目制作方法论。节目总导演兼总编剧左兴说:
“我们想到了将书的思想'人格化’,
把典籍变成有情感的、有温度的。”


做典籍节目的严谨,可以在这些数据里得到证明:《典籍里的中国》整个制作团队六百余人,每本书都组建专项导演组,11个导演组,前期筹备长达一年,每本书都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仅《尚书》就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节目共邀请了65位相关专家,中国历史研究院、国家图书馆的相关专家从开始就投入策划,还有把相关典籍“读了一辈子”的权威学者参与创作;已有的剧本中,少的改了30多稿,多的改了50多稿;录制一期节目需要十多天,彩排四五天,录制四五天,访谈一天,每天录制时长达十几个小时;后期制作也是精益求精,在第一期《尚书》播出前15天,成片推倒重来,重新剪辑了一版。


担任主持人角色的撒贝宁,这次有“当代读书人”的新身份,导演组看中的,是他“懂电视、爱读书、有文化、会演戏”。只不过,面对这么多历史先贤,撒贝宁却完全不敢以“读书人”自居,他调侃自己只是“读过书的人”,但对这样时空对话的方式讲历史,他觉得非常有创意:“这个角色的功能是带着观众的好奇进行跨时空的采访,只不过这一切是融入在了戏剧情节里的。”


中华文脉的历史回眸  

《典籍里的中国》很火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文脉的一次历史回眸”。然而,一集电视节目的承载量毕竟有限,节目火了,带动全民去读、去学典籍,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才是节目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近日的《史记》一集播出后,司马迁本身的传奇,以及他对史学的贡献和态度,让观众感叹不已。而且,让观众们耳目一新的,还有历史人物在他所处的年代所进行的创新,这在当下有着强烈的意义。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赵凯就说,《典籍里的中国》把《史记》当代化,其实,当时司马迁编《史记》,也同样“当代化”了,“《史记》里很多材料都是过去的,司马迁没有直接抄写,而是用汉代人优雅的语言,把故事叙述出来,这是司马迁作为汉代人对前朝文献的'当代解读’。”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说:“典籍是古老的,但节目的方向是朝着未来的,它以现代人的视角不断向古圣先贤发问,让我们从古老的典籍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同时,当先贤穿越到现代看到我们的努力和成就,我们又能感受到文化给予我们的幸福感。”


══   记者手记   ══
5000年的灿烂历史星河
能让你遍体生光

现代生活节奏快,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很多人习惯了一天的劳累后,回到家追追“爽剧”。

这些剧不需要观众动脑子,编剧设置一个小困难,过不了多久,就给你一个酣畅淋漓的解决方案,总让人看得“长出一口恶气”。


是的,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的特点:编剧和那些大数据机器一样,知道你要什么,就给你推什么,无需“延迟满足”,你不需要努力就能被喂饱。

但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爽剧”看多了,内心却越来越空虚,越来越焦虑?这些剧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平凡人”,在现实中完全遇不到,除了让自己陷入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们毫无作用?


没有了求知若渴,没有了自我探索,也没有了知识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于是,当一个“炎黄子孙”或者“中国”的出处刷屏时,很多人都在惊呼,“原来如此”“涨姿势”了。但如果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翻过《史记》,去过陕西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馆,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爽”:这些不都是常识吗?至于大惊小怪吗?


央视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湖南卫视的纪录片《中国》等一些有想法的电视节目,都在做着类似工作:用真正的知识,感受“爽剧”的力量。不能不说,这真是功德无量的事。


我们的生活,需要放松,但也需要充电。沉陷在所谓的“爽剧”里,你只会颓废和茫然,追追这些节目,这另一种“爽剧”,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星河,才能让你遍体生光。


作者:青年报记者 陈宏
编辑:林荟萃
审稿:梁文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典籍里的中国》解读《史记》,追溯“炎黄子孙”源头
首播过亿,豆瓣9.0,这才是孩子该追的综艺(附资源)
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可以穿越,你想与哪位名人对话?
央视力荐:一生必看的6部国宝级纪录片,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
央视纪录片就是绝佳的作文素材!《典籍里的中国》素材、评论精编
​春节期间真正的王炸节目,我怕你错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