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沙茶酱:以浪子的名义沧桑

北方火锅店里的沙茶酱,大部分时候是失语的,黑漆漆一团,面目模糊,不受待见,缩在麻酱或油碟的阴翳下,很明显地水土不服,只有附体于牛肉干才能让东南之外的人欣赏它的味道。

爱它的人则爱得深沉。

1997年的10月,一个叫邵宏的人申请了沙茶酱专利,2001年8月申请通过,颁发了国家发明专利书,有了专利号。他在专利说明书里写道:目前市场上的沙茶酱多是复合配方,却不成复合味,口感不柔和,有的用水调制,存放一段时间水分分离……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的沙茶酱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不同的配方。

邵宏的配方是这样:将沙茶粉、芝麻、大蒜、海米、花生酱以及食盐、糖、味精按一定比例混合调制而成,比例多少要精确到0.1%,并且特别注明了芝麻要炒熟,花生米最好是油炸花生米,最后成品的沙茶酱表面光亮,酱红色,粘稠状,味道浓厚。

人类世界里,爱到情深处便要同那人结婚,换回一纸证明。对一种食物爱到极致的表现呢?为它申请一个专利。但沙茶酱本来就是漂泊的食物,邵宏老师的专利没有挂靠任何公司,搜遍全网也未找到利益相关的沙茶酱品牌。人们习惯了沙茶酱的自由,想要把它圈养起来,没门。它是没有脚的小鸟,一个在中国东南与南洋四处漂泊的浪子,哪里是一纸专利能拴住的呢。

第一站 潮汕

不用问哪个故乡,位于何处,这世上沙茶酱有且只有一个家,那就是粤东南的大潮汕,它是在这里被赋予了这独一无二的名号——沙茶。在潮汕这片土地上,美味如恒河沙数,如果让潮汕人跟一种食材谈恋爱,选牛肉的有之,选鱼饭的有之,选粿的也有之,但如果是跟一种酱料,他们肯定选沙茶酱,走到哪带到哪的皇牌沙茶王就是明证。

飞机不过三四个小时,先到汕头,刚落地就被一阵熟悉的味道击中,那是夹杂了牛肉油脂和沙茶咸甜的复合之味,循香前往,便到了街头巷尾、大小不一的牛肉店里。依旧那么热闹,人声鼎沸,清水锅支起,三花趾、五花趾各来上一份,脖仁留着压轴,筷子上下个七八次,往加了蒜油辣酱的沙茶酱里那么一蘸,入口当下,旧时的气息、离开后久违的味道,又原封不动地跑了回来。

肉还在一盘盘上着,叙旧的话说了一箩筐,锅底聚起了一层浓得化不开的褐色,热气蒸腾,记忆随着胃口一同回暖。那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牛肉火锅刚开始流行起来,一桌桌的沙茶锅底,那时也不叫火锅,叫牛肉炉,高汤中直接加入味重的沙茶酱,炭火炉烧,蘸辣椒酱食之。

广府人向来是原味教旨主义至上,到了八十年代,锅底大量做减法,渐渐只剩下牛骨清汤和几块白萝卜,沙茶也从锅底变成了蘸酱。

四下一打听,潮州还有家店在做沙茶锅底,驱车前往,不到一钟头,便到了这家名为鑫记的沙茶牛肉火锅店。白日里鑫记大门紧闭,一入夜招牌灯箱亮起,店面才变得肉感起来。沙茶是自家熬制,大体还是传统潮汕沙茶酱的做法:油炸的花生米碎,用花生油与花生酱、芝麻酱调稀后,加以煸香的蒜泥、洋葱末、虾酱、辣椒粉、五香粉等一起煸炒而成。

店内一口大锅,能瞧见浅褐色的酱体,神清气爽的透亮模样。可惜拿起菜单一看,才知可能只是打了个沙茶锅的名头,店家并未敢单独开一个沙茶锅底,主打的是清汤、沙茶的双拼。厚实的牛肉丸丢进沙茶锅底,薄嫩的雪花肉清汤里滚上一滚,最后一碟烫麻叶收场,吃得也算圆满。

摸着滚圆的肚皮,还是有丝感伤从心头掠过:现在没人吃纯的沙茶锅了,这世界变化真快。

人生种种际遇,玄而又玄。沙茶酱本也有种老者的感怀,转念一想,沙茶捞面、沙茶粿条都还在,顿觉宽慰不少。人称潮汕民间饮食教父的张新民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多年后归国的老华侨,一言不发地坐在汕头市外马路爱西干面摊档前,一口气连吃四大碗捞面后突然泪流满面。”

第二站 闽南

认了家门,吃饱喝足,也该去邻近的亲戚家串串门了。相比广东,某种程度上,潮汕与福建的文化基因更为相近。人在汕头的张新民老师做过考据,“位于粤东一隅的潮州古属七闽,境内土著与闽越人无异,自秦始皇之后虽隶属广东,移民却多数来自福建……潮菜的很多菜品及调料,是与闽南菜共有或者大同小异的,如蚝烙、生腌咸蟹、古法蒸鱼、沙茶酱等”。

当然闽菜也并不统一,因地理环境不同可分为三派:中心的福州菜偏酸甜,闽西山区多客家人聚居重咸辣,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离潮汕最近,善用甜香,讲究佐料,也是闽地吃沙茶最凶的地方。所以这一站,我们到闽南去。

闽南人吃沙茶,主要就是吃沙茶面,这一项几乎透支了他们三分之一的胃动力。沙茶面是用沙茶酱加大骨熬成的汤,加入焯好的本地油面及猪腰、猪肝、鱿鱼、虾仁、海蛎、海蛏、肉丸、醋肉、豆芽等数十种配菜而成。

其中面是基础,配料随喜好添加,客人挑得晕头转向,店家却大多麻利,面放碗底、配料置上,淋上一直在大锅里滚开的汤,再来勺蒜蓉酱,好,端走,来,下一个。

厦门老城区的巷子里,隔几步就能碰到一家沙茶面馆,乌糖、四里、月华、大中…… 各家都有一大批拥趸。但要说到最原汁原味的,老饗们都会建议去漳州的石码转转。“那里是沙茶面的原产地,一个五平方公里的小镇开了百来家沙茶面,问哪一家好吃,当地人说基本上都还不错,不好吃的在这开不了几天就倒闭了。”

更叫人惊喜的是,从厦门轮渡码头坐40分钟快艇就到了。泉州也离得近,不过泉州人有面线糊,沙茶面吃得不如厦漳两地多。好在还有家印尼风味的美好生活沙茶面,不如厦门沙茶面那般花生味重,汤底中加了南洋香茅和柠檬叶,温吞中带一丢丢火热,是另一种风情。

 

第三站 台湾

明清之际即有潮汕人移民台湾,主要聚居在台南,那时候台南还设有潮汕会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又受战争影响,大批潮汕人迁徙来台。为了生计,不少人卖起了家乡味,从沙茶炒面摊做起,逐渐发展成沙茶火锅店,至此沙茶在台生根发芽,遍及高雄、台北各地。

最厉害的,是开办了沙茶酱厂,现在台湾沙茶界的两大门神——牛头牌和赤牛牌,创办人都是潮汕人,一个从台南起家,一个在高雄。几年前,一首无厘头的《沙茶酱之歌》响遍两岸三地,歌里唱的就是牛头牌,在台已有近60年的热卖史,它在厨房的地位可以参照我们的老干妈。

但大陆过来的沙茶酱,并不买单。忆起故乡潮汕的皇牌沙茶王,是略带甜口的酱香味儿,而这牛头牌偏咸,鱼干和虾干的沙口感明显。

古有昭君被蒙化,现有沙茶被台化,台湾的沙茶火锅店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开来,现在大多已是第二代或三代在经营。在一篇名为《移⺠与食物:二次战后高雄地区的潮汕移⺠与沙茶牛肉炉》的学术论文里,作者曾龄仪采访了已经歇业的天天沙茶火锅创办人的养女,后者于2005年选择了重新开业,所有食材已基本本土化完毕,“沙茶酱是用东港虾米、澎湖和东港扁鱼、北港红葱头、芝麻与花生粉等熬制的,而牛肉则来自高雄当地现宰的黄牛肉。”

台湾作家廖信忠曾在一篇专栏文章里聊到火锅蘸料:“我在调酱料时,习惯用沙茶酱做基底,然后再加一颗生蛋在里面搅拌”。实在是一种很诡异的吃法,此沙茶早已非彼沙茶。

 

第四站 南洋

终究还是要去寻根的,沙茶酱的根在南洋,在印尼和马来西亚,在沙嗲酱。沙茶二字,其实是沙嗲的潮州话或闽南语发音。

沙嗲一听就是外族语言,在印尼语和马来语里有对应的词:Sate和Satay,主要成分是研磨成粉的烤花生加上薑黄、椰奶、棕榈糖、南薑、小茴香、胡荽子、罗望子、柠檬汁、香茅、葱、蒜、花椒等香料熬煮。日常普遍,不娇贵不矜持不矫揉造作,遇到什么,都能配一脸。

在印尼,沙嗲酱是印尼沙拉加多加多的良伴,在马来,用来蘸烤好的鸡、牛、羊肉串,在新加坡,有沙嗲米粉,在越南,春卷也可搭着沙嗲酱食用。

加多加多沙拉

也正是因了这份包容,沙嗲酱才得以被一代代下南洋的潮汕人接受,并加以吸收改进——用水熬煮改成用油炒制,减少花生粉的比例,添加虾米、扁鱼等海味以及五香、果粉、陈皮等中药成分,沙嗲酱甜辣且花生味重, 沙茶酱则甜鲜且海味重。

不过眼前这些,就像是那些生活在南洋的潮汕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后人,对那个粤东南的牛肉丸之地早已陌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了沙茶酱,闽南人和潮汕人的三餐还有啥盼头?
为什么川渝地区吃火锅时喜欢蘸油碟,北方地区更喜欢麻酱呢?
牛肉火锅——潮汕人心中的骄傲
配火锅的完美搭档!一勺浓香的它,征服了多少北方人的心和胃
潮汕人到底有多爱吃沙茶酱?
美食双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