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遗产鉴赏】上海老城厢小南门漫游路线推介
引语
小南门区域是上海老城厢里,保存尚且比较完整的原生态旧城区,最早可以追溯到700年之前。虽然大多数历史遗迹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也在各个历史年代里受到不同程度侵扰,但还没有被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所破坏,可考的历史痕迹尚且很多。本线路会展现出一个完全不同于人们刻板印象中的上海风貌,在以乔家路为中心的区区不足一公里的路程里,明清直至民国历史中,上海的著名人物会一一登场,那些在文献中与我们相隔万里的人物,可以从街道与建筑的细枝末节处实实在在地感知到他们所经历过的烽火岁月,看到时光倒流的痕迹,听见穿越历史的回响。在如今商业化和趋同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呈现,上海老城厢的历史价值也迫切需要被大众所认知。但令人无比惋惜的是,随着今年2月开始的乔家路拓宽工程,原生态的历史建筑很有可能失去原本的风貌,甚至会面临被拆除的危险。

小南门警钟楼

在中华路579小石桥街的路口,有一座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塔楼躲在围墙的后面。走近一看,铁塔中央有一条漂亮的螺旋铁梯直通塔顶,三角形的支架与埃菲尔铁塔也有几分类似。这座小南门版的埃菲尔铁塔就是名闻遐迩的小南门警钟楼,也是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在建造之初它曾是上海最高的建筑,塔顶的巨钟承担着整个上海老县城里报火警的任务。讽刺的是在这座钟楼建成后仅仅过去了一年多,1911113日辛亥革命起义的钟声就在这里响起,这一次钟楼敲响的是清王朝的丧钟。

■最乐堂

在今天看来,乔家路只是一条毫无存在感的小马路。可是在明朝,最有名的上海人(当时的松江府)其实都住在这条马路上。首先要提的就是明末的抗清名将乔一琦将军,文武双全的将军身经百战,未尝败绩。在明清战争转折点的萨尔浒战役中,友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但乔将军仍然率领区区五百人的兵力以少胜多,史称“东路连捷”。最终孤军身陷重围,将军宁死不降,投崖殉节,从死者四十有二,惊泣鬼神。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赐乔忠烈,太傅,入祀忠义祠。一个前朝宁死不屈的敌方将领竟被封为忠烈,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结局。如今的乔家路143号乔家旧居“最乐堂”早已是七十二家房客的状态,不过门口仍然保留着当年插旗杆的石墩,石墩两侧“卷云”和“瓶身三级”的图案清晰可见。而乔将军本人,更是将自己的一身忠烈永远留在了乔家路的路名上。

■九间楼

最有名的上海人之一当属明末的大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徐光启的盛名无需赘述,他官至内阁次辅,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科学和天主教的奠基人。他比乔一琦年长九岁,俩人是同朝为官的老乡,一文一武,想必私交也不错。徐光启的故居“九间楼”位于乔家路234-244号,紧邻着乔一琦的“最乐堂”,它俩其实还是邻居。可惜的是,“九间楼”原来远远不止九间。徐光启旧居在历次战火中被毁殆尽,如今只剩下当年临河的最后一进楼房,想必是过去徐家大宅里最不起眼的几间房间吧。

■宜稼堂

就在徐光启和乔一琦故居的不远处,曾经还住过一个清代的上海首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沙船大王郁松年。家资千万的郁松年于咸丰五年(1855年),清军平定了小刀会起义之后,把上海县南半城加固修葺并全部加高3尺,人送雅号“郁半城”。至今我们仍能够在上海保留的最后一段城墙上(位于人民路大境路路口的大境阁),看到当年船王捐资铸造的城砖。除了做生意,“郁半城”还酷爱读书,宜稼堂就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他还挑选了藏书中的宋、元佳本亲自校正,编纂成了著名的《宜稼堂丛书》。如今,宜稼堂里留存的痕迹已不多,位于乔家路77号,门梁上的雕花和刻有砖雕的墙面默默诉说着当年堂主的豪迈气息。

■梓园

宜稼堂左侧的梓园位于乔家路113号,曾是乔家路上最漂亮的花园洋房,也曾是“郁半城”的花园。之后民国的著名书画家王一亭从郁氏后人那里出高价买下,因园中有棵梓树,故更名为梓园,门额上的“梓园”二字是由王一亭的挚友吴昌硕所赠。说到王一亭,他不仅是名誉天下的海派书画家,也是政商界的领袖。“八一三”事变之后,日伪劝其出任伪职,还派汉奸当面演示“百发百中”的伎俩,面对生命威胁,王一亭不顾年迈体弱,携家眷毅然离沪,后因此不幸患病而终,国民政府为表彰其民族气节为他举行了公葬。1922年,爱因斯坦两度途经上海期间,王一亭曾在梓园宴请过爱翁。这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中国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痕迹。

■南门神树

在乔家路的尽头永泰街的路口处,有一排高耸的银杏。其中一颗树杆中空的大银杏尤其引人注目。此树已有700年的历史,乾隆年间曾在古树旁立了一块纪念碑,可见此树在当地居民心中的地位。可惜过了这么多年,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可见。这棵树在当地的老居民口中还有个俗称叫“妖怪树”。相传此树曾一度被雷劈穿烧焦,可过了一段时间竟然起死回生,一定是树中神灵显灵。直至今日当地居民仍然保留了在树旁烧香祭拜,求福祈愿的传统。顺便一提,在清末乔家路还是一条河道的时候,航行在河道里的船只就是把这棵古树作为航标,驶向小南门水门的城外的。这棵无声无息的古树,是在上海老城厢里最古老的痕迹,默默地见证了老城厢700年的历史。

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原文题为《上海老城厢考古 - 小南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展回顾 ‖ 第41期:最后的老城厢
【170年上海的格调】小南门乔家路来了爱因斯坦和夫人(图)
即将消失的乔家路
再见了,上海老城厢!再见了,乔家路!这里是上海人永远的根!
雨中重走乔家路
乔家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