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媒体音乐能否复制流媒体视频的成功之路?——从Spotify说起

97日,腾讯音乐在美国公开申报,募集20亿美元,上市估值290-310亿美元,预计在1018日正式上市。而此前传闻称,腾讯音乐300亿美元估值的由来,正是参照Spotify 产生。作为全球最大音乐流媒体订阅服务平台,Spotify今年也刚在美股上市,目前市值为320亿美元。同为流媒体平台,有不少投资者及分析师直接将Spotify对标Netflix。但我们认为,虽然两者同为流媒体订阅平台,但因电影/电视剧与音乐品类上的差异,流媒体音乐很难复制流媒体视频的成功之道。

下面,我们先对Spotify的情况做基本介绍,再展开SpotifyNetflix的比较。

关于Spotify

音乐产业衰退的迹象始于20世纪末,2008年Spotify在瑞典正式推出时,全球音乐产业的收入已从1999年的238亿美元降至169亿美元,而且下滑的趋势并没有减缓的迹象。

而实体唱片的衰落的同时,数字音乐却在悄然崛起。数字音乐从1999 年的 Napster 开始,经过多年发展,于 2015 年正式超过实体音乐,成为音乐出版产业的最大收入来源。然而,数字音乐市场的内部结构近年来却在发生巨大变化:数字音乐下载量正在逐年走低,而 Spotify式的流媒体订阅正在兴起。根据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的统计,美国音乐市场上流媒体于2016年超越下载,成为音乐出版业收入的最大来源,占比 51.4%。截至2017年底,流媒体订阅的占比已达到65%,加上数字音乐下载,占比已达到80%。

Spotify成立于2006 年,公司总部位于瑞典,创始人是丹尼尔·埃克(Daniel Ek)和马丁·洛伦兹(Martin Lorentzon)。他们建立Spotify的初衷是为了让音乐创作人能更好地从作品中获得收益,以及让听众更便捷地享受音乐作品。Spotify 现支持多种设备使用,包括电脑网页、iOS 和安卓移动设备、车载系统、智能音响、PlayStation、智能电视、安卓可穿戴设备等。另外,Spotify 还有社交分享功能,也在美国与 Uber、Waze、星巴克等有合作关系。目前,Spotify的业务范围以扩展至65个国家及地区。截止2018年第二季度,Spotify的总体月活跃用户数为1.8亿,其中付费用户8300万,免费用户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01亿。目前拥有的曲库超过3500万首。

业务模式

Spotify围绕音乐、版权方及听众设计开发了网络平台,通过平台将各个组成部分联系在一起:Spotify与唱片公司及版权代理等版权方签署版权交易协议,获得音乐版权后为其用户提供流媒体音乐服务。

对版权方:正版流媒体平台有效地保护版权方,打击盗版行为,版权方可以获得音乐版税收益

对音乐人:获得音乐版税收益,且及时了解音乐发布的情况、听众偏好、人数及地理位置分布等,有助于后续的音乐创作及现场演出准备

对听众:可以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可以通过平台挖掘更多的好音乐;可获得平台推荐的个性化音乐

对上游——Spotify的版税计算方式

Spotify的主要的版权方包括:环球、华纳、索尼和独立音乐版权代理商Merlin,四家厂牌的音乐占Spotify整个流媒体播放量的85%

版税通常不同服务类型,每月进行计算:

增值服务的版税=max{x%*收入,按固定收费*付费用户数计算值};

免费服务的版税= max{y%*收入,按免费用户播放的歌曲量计算的消费额}。

而在Spotify与唱片公司的版权协议中,版税计算中的百分比值x%和y%主要根据Spotify经营指标来决定,指标包括:付费用户的数量,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的比值,和付费用户的流失率等。经营指标完成度越高,x%和y%的取值就越低。

由于Spotify推出了Family Plan和Student Plan等优惠套餐,所以每付费用户的固定收费已与版权方协商降低了。

此外,每个国家的版税价格也不尽相同,有些版税合同要求预先支付版税,或有最低金额保证因为无法预估潜在的版税。同时,Spotify也给了版权方最惠国待遇条款。

根据公开数据,Spotify通常要从每次播放产生的营收中抽出52%分给唱片公司,而唱片公司则将这笔收入按照15%到50%不等的比例向歌手支付版税。

对下游——Spotify的收费方式

Spotify为用户提供两种类型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即增值服务(Premium Service)及免费服务(Ad-Supported Service)。购买增值服务的用户可以享受无广告、高音质、无限切歌、离线听歌等功能。免费用户则仅能随机播放,无法使用离线音乐服务,且有广告插播。

增值服务的收费方案,包括标准方案、家庭方案及学生方案,即:

目前Spotify的盈利方式包括:1、增值服务收费;2、广告收入。

Spotify的算法推荐

Spotify认为相较于其他的竞争对手,它的平台体验更好(如个性化歌单推荐等),其用户平台体验包括:

🔵个性化的推荐歌单

Spotify运用AI及机器学习等技术定期为每个用户自动生成个性化的播放歌单,包括Discover Weekly, Daily Mix, Release Radar和Your Summer Rewind. 截止2017年底,Spotify为用户推送的歌单播放时长占到月度内容总时间的17%。

🔵编辑推荐歌单

Spotify的专业编辑团队会制作不同类型的推荐歌单供用户选择,包括RapCaviar, Today’s Top Hits, Peaceful Piano和Acoustic Covers等。截止2017年底,Spotify的编辑推荐歌单播放时长占到月度内容总时间的15%

🔵用户生成歌单

用户可以在Spotify上生成自己的歌单并与其它用户分享。截止2017年底, Spotify用户生成歌单播放时长占到月度内容总时间的36%。

很多Spotify的用户尤其喜欢Discover Weekly。之所以十分喜欢这一功能,是因为它真的很懂用户,仿若它对于用户的音乐品位了如指掌。Spotify利用这一功能每周为每个用户选择30首歌曲,为用户发掘喜欢的新歌曲。而这一背后,正是Spotify在不断投入精力在优化的歌单生成算法。关于Spotify的算法,Sophia Ciocca写的《How Does Spotify Know You So Well?》一文中有过相关研究:

为了创建Discover Weekly歌单,Spotify主要使用了三种推荐模型:

🔵协同过滤模型(Collaborative Filtering model)与Last.fm起初使用的类似,分析你的行为和其他用户的行为。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模型分析文本。

🔵音频模型,分析原始音轨本身。

推荐模型#1:协同过滤

首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当很多人都听到“协同过滤”这个词之后,通常会联想到Netflix,因为它是最先使用协同过滤驱动推荐引擎的公司之一,利用用户对于电影的星级评分了解哪些电影可以向品味类似的用户进行推荐。

在Netflix取得成功之后,协同过滤迅速传播开来而且到现在已经成为所有推荐模型的基础。

但与Netflix不同,Spotify并没有用户星级评分系统。Spotify的数据来自于隐式反馈——具体来说就是流媒体服务会记录用户所听的歌曲,用户是否将歌曲保存在自己的歌单中以及是否在听完歌后访问了歌手的主页等等。

协同过滤的大致原理如下图所示:

这里面两个人都有一些自己喜欢的歌,左边那位喜欢P、Q、R和S,右边那位喜欢Q、R、S和T。协同过滤获得以上数据得到下面的结论:

“你们都喜欢Q、R和S,所以你们很可能是相同品味的用户。所以你们应该喜欢听对方喜欢而自己没听过的那几首歌。”

所以推荐系统就会向右边的用户推荐歌曲P(P是右边用户没有表示喜欢的但是她的同类用户喜欢的歌曲),同样的道理,左边用户会被推荐歌曲T。

推荐模型#2:自然语言处理(NLP)

Spotify采用的第二种推荐模型是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型。顾名思义,这种模型的数据源来自元数据、新闻、博客、评论和互联网的其他各种文本。

根据Echo Nest(已被Spotify收购)过去处理这些数据的方法,他们会将这些Spotify搜集到的数据放入所谓的“文化向量(cultural vector)”或“顶级描述词(top term)”了。每个歌手和每首歌曲都有数千个顶级描述词。每个词都有相应的权重,权重与描述词的重要性相关(大概是人们用这个词描述当前歌手或者音乐的概率)。

然后,类似于协作过滤的方法,NLP模型使用这些描述词和权重来生成歌曲的矢量表示,用矢量来确定两段音乐是否相似程度。

推荐模型#3:原始音频模型

与前两种模型不同,原始音频模型主要用于处理新歌。因为协同过滤主要依据用户的使用数据,流行物品就会比非流行物品更容易得到推荐,因为前者有更多的使用数据。而这通常不利于处理新歌。

比方说,一个创作型歌手朋友在Spotify上发布了一首新歌,但他/她可能只有50个听众,这意味着几乎不会有人会对新歌进行协同过滤,网络上也没有很多人讨论它,所以NLP模型也不会抓取到信息。幸运的是,原始音频模型不会关注新歌是流行的还是小众的,有了它的帮助,歌手的新歌就会和流行歌曲一样出现在不少人的Discover Weekly上。

为了能通过音频来分析音乐的风格,Spotify使用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

卷积神经网络是人脸识别软件经常会用到的技术。在Spotify中,它被用于处理音频而不是像素。下图是一个神经网络架构的示例:

这个特殊的神经网络由四层卷积层,左边是厚一些的矩形,三个是致密层,右边是较窄的矩形。输入是时频信号表示的音频帧,然后级联成频谱图。

音频帧通过这些卷积层,随后在最后一个卷积层会遇到“全局时域池化(global temporal pooling)”层,它会对整个时间轴进行池化,可以有效地计算整首歌的特征并进行统计。

经过处理后,神经网络对这首歌有了充分了解,包括估计的拍号(time signature)、调(key)、调式(mode)、速度(tempo)和响度(loudness)等特征。下面是Daft Punk“环游世界(Around the World)”30秒片段的数据图。

最终,通过对歌曲关键特征的解读,Spotify能够了解歌曲之间的基本相似之处,再根据用户自己的播放历史,了解哪些用户可能喜欢它们。

为了体验不同平台的个性化推荐功能,笔者分别在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网易云音乐、QQ音乐上听取同一音乐人的曲子——Ludovico Einaudi,发现不同平台的推荐差异很大,Apple Music的使用感比较差,为了解用户偏好,需填一份问卷调查,在所有平台中,Spotify的推荐是最符合口味的,它给笔者推荐了Dustin O'Halloran,试听了一下真的很惊喜!

在各个场合,Spotify都强调过他们会持续在研发上投入,继续加强对AI、机器学习等的投资,以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他们希望提供更好的平台体验以吸引并留住客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好的平台体验为Spotify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而Spotify能积累更多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通过AI及深度学习等技术运用用户行为数据,可以使得其为每位用户提供更精确的个性化服务,从而留住客户

但个性化歌曲推荐的功能在其他流媒体音乐平台上也有,主要差异在于每个平台的推荐算法不同,算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用户偏好的理解及歌曲推荐精准度的差别。但目前仍没有研究说明歌曲推荐的精准度与用户的订阅意愿有多强的相关性,更精准的推荐和体验感能多大程度影响用户?还是客户对价格更敏感?至少站在这个时点去看,流媒体音乐平台内容提供方面同质化十分严重,在缺乏更多数据支撑的前提下,我们很难下结论说好的算法推荐及平台体验完全构成Spotify的核心壁垒。但毋庸置疑的是,因为平台的推荐算法需要足够多的数据输入,平台的用户及使用数据累计越多,算法推荐也会越来越精准。

经营分析

主要财务数据

通过分析Spotify的业务模式,我们可以知道它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订阅费和广告费,营业成本项主要是版税支出。

营业收入

主营构成中,主要构成是增值服务费及广告费。两类收入近三年占比较为稳定,增值服务占比约90%,广告费占比约10%,营收主要来源还是靠用户订阅费。

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最主要的构成是版税和内容分发费,还包括了用户支付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客户服务费、相关的员工薪酬及福利费和设备费等。

分业务类型的营收情况: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无论是增值服务还是广告服务,营业成本占应收的比重在逐渐在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大。这与Spotify和版权方协议的版税支付方式有直接关系——无论是按营收比例,用户数量或者播放次数计算版税,都无法达到完全的规模效应。

毛利

2017年毛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新签的版权协议降低了版税支出,从而降低了营业成本; 2016毛利增加的主要是试听费用和流媒体发布费用的降低带来的。

运营费用

研发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研发人员的扩充导致的。

销售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市场拓展费用增加,以及销售人员的扩充导致的。

管理费用的增加主要是人员薪酬及设备的增加。

主要用户数据

截至2018Q1D按地区划分的MAUs情况

Spotify从瑞典起家,随后进军北美,截至2018Q1,约68%的月活用户分布在欧洲及北美。此外,Spotify在拉丁美洲的拓展也十分成功,当前拉丁美洲的MAU占比达到21%。

截至2018Q1的分地区付费用户情况

分地区的MAUs

按用户年龄划分的MAUs情况

月活用户年龄段分布比较均衡,超过50%的月活用户年龄在18-34岁之间。

付费用户总数

付费用户APRU值

可以看到付费用户的ARPU值在下降,这主要的原因是Spotify推出了家庭计划(family plan),收费为$14.99/月,最多可容纳六人接入(标准套餐是单人收费$9.99/月),相较于标准套餐,虽然家庭计划对用户数的增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家庭计划的客单价最低可达到$2.99/月(按六人接入计算)。

付费用户流失率

免费用户MAUs

日活跃用户/月活跃用户比例

每个月活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

主要竞争对手

流媒体音乐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Amazon Prime, Apple Music, Deezer, Google Play Music, Joox, Pandora, 和SoundCloud;但我们认为其更广义的竞争对手还包括能吸引消费者的各类媒体,以及传统的广播电台如iHeartRadio, LastFM, Pandora, 和SiriusXM,有线电视,视频流媒体如Netflix,社交网站等等。核心在于争取用户每天24小时的时间,尽可能把客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

在流媒体音乐的领域,目前的竞争格局情况如下:

同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是Apple Music和Amazon Music。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Spotify月度净增订阅用户达到130万人次,而Apple Music在同期的月度净增订阅用户达到了200万人。今年4月,Apple Music的付费订阅用户数已达到4000万人,如能保持现有增速,到 今年年末付费订阅人数则达5800万人,增速预期远高于Spotify。亚马逊对订阅用户数据的披露较少,在去年6月时曾宣布Amazon Music(包括Prime Music和Music Unlimited两种订阅服务)的活跃用户达到1600万人,而《美国商业周刊》在采访中获悉亚马逊目前订阅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在美国市场,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在去年四季度就销售了1100万台。这些数据表明,在过去的半年中Amazon Music月度净增订阅用户就超过了40万人。而根据Spotify给出的业绩预报中,截至到2018年年末,其订阅用户人数将从目前的7500万人增长到9200万人到9600万人之间。面对像亚马逊和苹果公司这样的在财务、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都全面超越的巨头竞争者,Spotify仍需加快脚步占领市场并留住客户,才能保持领先的位置。

流媒体音乐 V.S. 流媒体视频——Spotify能否复制Netfilx的成功之道?

我们先看看两者的简单对比

看上述的数据,Spotify在某些经营数据上,确实是逐步向Netflix靠拢。但我们再仔细比较一下音乐和视频这两个品类的差异:在流媒体订阅的模式出来之前,人们在音乐上的消费习惯通常是买唱片,买回家后收藏起来不时不时听一下;而人们在电影/电视剧上的消费习惯通常是:电影——去电影院看/租碟回家看一次,电视剧——电视台追剧/租碟回家看一次。人们在音乐这一品类上习惯“重复使用”,而在视频这一品类上习惯“一次性使用”,这种消费习惯的差异背后体现的是音乐与视频的品类差异:音乐的特点则无连贯的剧情,内容时长较短;而视频类的特点是内容带有故事性/剧情,内容时长较长。

正是品类上的差异,决定了Spotify很难复制Netflix的成功之路,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下游用户消费习惯

前面我们讨论了视频和音频两种品类的差异,基于上述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听歌的时候,一首歌通常只需3-5分钟,喜欢的歌曲可以重复听N遍,怀旧老歌也可以反复听;而人们在看电视剧/电影时,看一集电视剧/一场电影至少花上1小时,且通常同一个视频内容不会重复看多遍,对内容的“猎奇心理”更强。

正是由于占用用户时长和内容特点上的差异,导致人们选用视频平台和音频平台的行为上也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在选择视频播放平台时,人们可以同时使用多个视频类的平台,只要选购的视频平台有好看的/独家内容,而音频软件则通常只选用一个,用户会在上面收藏很多喜欢的歌单,且希望这个音频软件能涵盖尽可能多的音乐目录。

下面的一组研究也可以佐证我们观察到的这个使用习惯现象:

Similarweb做了一个研究,看美国用户在流媒体视频和流媒体音乐的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它把同时打开两个流媒体软件/网站定义为有关联度,我们来看看Spotify和Netflix与竞争对手的关联度情况:

Spotify与竞争对手的关联度情况

Netflix与竞争对手的关联度情况

一首歌的时长在3-5分钟,而一部剧/电影所耗时间通常都在2小时以上,且内容不重复,所以用户在付费时,对耗时长、有新内容的品类付费意愿更强。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或周边的朋友是不是曾有过为了追一部剧去买了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的会员,但很少会因为一首歌去买一个音乐平台的会员。可以说,品类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用户消费习惯的差异——对音乐平台追求“唯一性”的诉求远超过视频平台,这一根本的区别,致使Spotify与Netflix所面临的竞争格局及竞争激烈程度都有极大的差异。

竞争格局

流媒体音乐的竞争格局

流媒体音乐Spotify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前面篇幅有一定阐述,可以发现,虽然Spotify在付费订阅人数上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并未能因此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且尾随其后的Apple Music和Amazon Music,Spotify在财务、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有Apple Music,Spotify, Pandora Radio, SoundCloud, Google Play Music和 Amazon Music等,Digital Music News的新闻显示,7月初Apple Music美国的付费订阅人数已经超过了Spotify。Spotify目前的竞争格局并不乐观,仍需加快脚步占领市场并留住客户,才能保持领先的位置。

流媒体视频的竞争格局

在流媒体视频领域,Netflix是流媒体视频平台订阅模式的创立者,首创了无广告纯订阅的模式,目前已经占到北美流媒体订阅市场51%的份额,相较于第二名亚马逊prime video 多出近 30 个百分点。市占率第二的亚马逊prime video 原来是亚马逊商城prime会员的附赠服务,2016 年才独立运营,公司每年在流媒体视频内容上投入约 20-30 亿美元, 2017年达到 45 亿,相较Netflix还有一定差距。亚马逊 prime video 虽然有海量的prime用户会员作为流量来源,但由于自制内容经验尚浅,目前未有爆款。市占率第三的老牌流媒体平台 Hulu 则采取广告 订阅结合的方式,虽然Hulu 拥有迪士尼、Comcast 和时代华纳三家媒体巨头作为股东,但由于股权分散,股东不愿意为 hulu 做长期的大规模内容投入,导致平台内容层次不齐,广告众多。相比而言,Netflix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在内容端投入的更多,剧集也更加的精良。市占率第四、第五的Showtime 与 HBO NOW 均为电视台的流媒体平台,内容来源较为丰富,特别是HBO now,凭借着《权力的游戏》等精品内容,上线一年便迅速蹿升至第四。但由于所属电视台的根本订阅模式为有线电视,且对于原来电视台的订阅用户有分流作用,故电视台并不愿意全力扶持。

原创内容制作

流媒体平台制作原创内容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有效地降低平台的版权成本,且有原创内容后因为独创性更能把用户留在平台,增加粘性。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可以看到Netflix在原创内容制作上的巨大投入及取得的巨大成功:Netflix在过去的8年里,制作了530部电视剧以及6755部电影,包括《纸牌屋》,《怪奇物语》,《毒枭》等,不仅收获了观众的追捧,也收到媒体的集体好评,收获众多奖项。

Spotify自2016年也开始在原创内容制作方面进行投入,但至今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音乐及影视品类差异及行业属性的原因:影视节目的是一个重度投资的团体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各个环节的团队配合,没有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创作一部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版权归属制片人,投资方话语权较大;反观音乐产业的制作链条更简单,甚至可以一位歌手 一把吉他即可完成创作,歌手和创作者(有时可能会统一)的话语权更大,这样导致制作方和歌手在谈判时的议价权可能不足,另外,很多歌手与唱片公司签的是长约,作品所有权归属唱片公司,而目前环球、华纳、索尼和独立音乐版权代理商Merlin这四家厂牌的音乐占Spotify整个流媒体播放量的85%,上游内容供应的过度集中,使得Spotify很难有强议价能力;

2)来自版权方的压力:上游版权方的高度集中,现有受欢迎的歌手基本都与几大唱片公司有合作,很难挖角。且Spotify要进行原创内容制作,跟上游版权方有利益冲突,如果Spotify想突出重围成为另一家音乐厂牌,很可能在这过程中收到三家唱片公司的各类阻挠,很可能会出现包括版权断供等事件,这样会导致Spotify还没攒够属于自的版权,但没了别家的版权后用户退订,收入锐减;

事实上,最近一年, Spotify已经与少部分独立歌手悄悄达成了直接授权协议,让歌手可以直接进驻Spotify的流媒体音乐平台,帮助他们彻底绕过大型唱片公司这个传统渠道。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交易的规模都不大,预付金额大约只有几万或几十万美元,但唱片公司却从中看到了威胁:如果向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下去,便有可能给这个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始终没有太大变化的行业带来颠覆效应。大型唱片公司已经表示,他们不支持Spotify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地下活动”。一些音乐行业高管透露,他们可能会对Spotify作出惩罚,收回该公司拓展印度市场所需的授权。而由于Spotify跟唱片公司之间的协议将在未来一年到期,所以他们也不愿做出妥协。

3)Spotify自身的原因,Spotify在原创音乐内容制作方面的积累不足。

可以发现,也正是由于音乐及视频的品类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内容创作方式及发布等方面的差异,逐步形成现有的格局,进而导致了Spotify想要学习Netflix进行原创内容制作的路径并不会很顺利。

上游版权市场

正因为影视行业是重度投资的团体工作,且取得成功的不确定性较高,直接导致了影视制作通常需要引入多个投资方,这直接导致了视频版权市场比音乐的版权市场分散得多,这样直接导致了双方在版税谈判上的议价权差异。虽然流媒体视频和流媒体音乐都追求更多内容的覆盖,但用户对流媒体视频对内容的全面性要求显然比流媒体音乐的要求要低很多。此外,Netflix除了可以向传统制片方去采购版权外,还可以直接投资于独立工作室,投资制作,独家发行,进一步减少对上游版权市场的依赖度。Spotify上几家大厂牌的音乐播放占到了整体的85%,若没有上游几家大厂牌的内容版权,Spotify基本属于“断供”的状态。

但Netflix则很难出现这种“断供”的情况,虽然它也曾遭受过来自院线方强烈的抵制。只要它能持续地提供优质的独家内容,用户就愿意续费。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Netflix和Spotify虽然形式上看着相似,但内在的差异非常大,最本质的原因在于音乐与视频这两大品类的差异。Netflix这些年砸了很多钱去制作原创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影视内容变成了自己的“影视库存资产”,但Spotify在内容上的支出虽然也很高,但都是为版税的付费,并没有沉淀下来任何资产。Spotify如同没有掌握音乐货源的分发商,货源端始终被几大厂牌掐着,只能被动接受供应商的offer,议价空间微乎其微。所以说,站在这个时点去看,Spotify很难成为Netflix 2.0,它仍需解决很多问题,包括如何留住并扩大用户基数、如何与唱片公司协商降低版税费用、如何成功进行原创内容制作等。我们认为摆在Spotify面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原创内容的制作,有了这个,很多问题(包括降低版税成本、区分竞争对手、增加用户粘性等)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但过去两年Spotify并未能在音乐原创内容上取得成功,未来它能否借鉴Netflix在原创内容上取得成功的方式,会采取怎样巧妙的措施在原创内容制作商实现破冰,只能继续观察。

资料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球音乐市场深度:流媒体付费已成主流,最大的公司估值已达到 130 亿美金
流媒体中13个狡猾的谎言
腾讯音乐财报背后:音乐付费时代真的到来?
为什么更加年轻的Spotify被看衰?
Spotify抄袭TikTok?背后另有隐情
星巴克与音乐服务平台合作 欲将店员都训练成DJ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