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闽开派晋安郡王禄公简介:据《西河林氏重修族谱》

闽开派晋安郡王禄公(据《西河林氏重修族谱》)

 


禄公像(来源:《西河林氏重修谱》(清宣统二年))

公讳禄,字世荫,黄门侍郎[]次子,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初,元帝朝寇杜弢[]作叛,荆州刺史周顗[]败走,王敦[]遣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访[]共讨之,相持日久,帝勒公招远将军兼散骑常侍,同敦驻豫章为援,共击破弢,弢穷投水而死。

公迁合浦太守,侃任刺史,既弢部将杜会作乱,侃为所败,杀江州部将朱轨、赵诱,又召公归,同平会,再任晋安郡守,公去南服,离遏王城,敦肆狂昧,为谋不轨,以钱凤为腹心,沈充为羽翼,负恃石头,窥伺神器,苏峻、韩晃、张健踵乱中原,摇动社稷,公以晋重臣分,甘倡义檄,温嶠[]于武昌助陶侃、于楚甸驰驱南北,疲力以死,可谓晋室勋臣,为国尽瘁者矣!卒时年六十有九讣闻。

朝廷敕赠晋安郡王,为营隧塟[]

晋推名臣,谓与陶侃同埓[11]。赞曰粤惟吾祖,晋室勋良,经纶庙社,黄门侍郎,清讨礼乱,敕封郡王,名垂天壤,功在庙廊,孙枝广发,亿万弥昌,华组如带,积笏盈牀[12],顾瞻祖德,万世有光。

裔孙吏部尚书大鼐[13]

《西河林氏重修谱》,由林世瑚编著,于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成书。

以上文字由湖北黄冈开基始祖千一公后裔、安徽金寨林凡于丙申年六月二十四录于京城,为便于大家理解上文,对上文部分人名等做如下注解。



[]此处指禄公之父颖公,颖公,西晋建兴三年(315年)为徐州别驾,后任黄门侍郎。

[]给事中,秦始置。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官名。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唐一度改称“东台舍人”,旋复旧称。

[]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汉代以降沿用此官职。

[]杜弢(?―315年),字景文,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蜀地名士、符节令杜植之孙,略阳护军杜眕之子[1]  ,西晋末年流民首领。杜弢少以才学著称,获举秀才。李庠之乱时,杜弢避乱到南平,得到南平太守应詹的欣赏礼遇。后任醴陵县令。永嘉五年(311年),流民叛乱,共推杜弢为首领,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杜弢攻陷郡县,杀害地方官员。建兴三年(315年),晋元帝派王敦、陶侃等讨伐杜弢,杜弢兵败投降朝廷,晋元帝赦免杜弢,任命他为巴东监军。杜弢投降后,各将领却仍不停攻打杜弢,杜弢愤怒,于是再次反叛。同年八月,杜弢派部将王真进军武陵,王真兵败逃往湘城,陶侃劝降王真,杜弢的部众溃散,杜弢于是逃跑,死在途中。

[]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两晋时期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敢进忠言而被朝廷重用,天性宽厚仁爱遂被敬重,王敦之乱时被王敦杀害,终年54岁。后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

[]王敦在晋惠帝时,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晋怀帝时为扬州刺史。晋元帝司马睿召其为扬州刺史,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

[]陶侃(259年-3347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1]  )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赵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访(260年-320年),字士达,晋朝名将,本籍汝南安城,因祖辈于汉末避乱江南,于是在吴亡时改为庐江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县)人。曾讨平江州刺史华轶及作乱荆州的杜曾叛乱,又协助平定杜弢的流民叛乱,对东晋能于南方建立甚有功劳。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

[]温嶠,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名将,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曹魏名臣温恢的曾孙,西晋司徒温羡之侄。东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温峤17岁出仕,由司隶都官从事累迁至潞县县令。后任刘琨的参军,积功至司空府左长史。317年,温峤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从此历任显职,并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曾任江州太守,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苏峻之乱平定后,温峤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后赠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温峤“博学能属文”,《隋书·经籍志》有《温峤集》十卷。

[]隧,墓道,古墓中运送棺材到墓室的通道;塟,zàng,古同“葬”,掩埋死人的意思。

[11]埓,同埒,音liè,等同的意思。

[12]笏,音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牀,音chuáng,安放器物的支架、几案等。

[13]林大鼐,字梅卿,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历官右谏议大夫兼侍讲,权吏部尚书。后为秦桧所忌,出知泉州,卒於任。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五一。另,注: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

文章来源:西河林氏重修谱(清宣统二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干的世界》第24章 林氏重器 第3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台湾雾峰林氏族谱 林氏世纪源流
闽林始祖林禄及直系后裔定居莆田
入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公
西河郡林氏族谱序
明·林志《晋安世谱校正序》(重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