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天摆个龙门阵:由川剧而漫谈四川话

今天的推文看完需要9分钟

说了这么多年四川话,你知道“鬼迷日眼”、“腰不到台”、“高而跷跷”、“假打”、“板眼儿多”、“敲边鼓”······这些字眼儿是从哪里来的吗?

漫谈四川话

过去我也曾买有些川剧的vcd,但已经和我那一箱子摇滚乐打口碟一起遗失多年了。得益于网络的发达,在马云家花了4块多钱找到了60个G的川剧音视频资源,听戏时脑中不断闪回着一些四川话方言的片段,竟然发现四川话有不少来自川剧的影响(自己琢磨)。进而萌发了探寻四川话的兴趣,于是寻到了不少的四川话关于古语、雅语的材料(部分来源于流沙河先生资料,其余网络搜寻)。

川剧艺术家杨昌林先生曾痛心地说,“过去四川很多人没有读过书,他们的教育都是来自于川剧。川剧教会了他们什么是忠孝仁义,什么是礼义廉耻。千百年来四川人都谨守着自己的底线在做人。现在的娱乐资讯充斥着很多负面元素,很多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东西影响,也发生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事。我认为这都是传统文化教育失衡的结果。”

我认为川剧其实不单是忠孝仁义,不全是英雄主义和正面教化,还有人性的思想,人性的闪光。其中的配角、丑角等往往是普罗大众的普通人性观念的体现,其对白也很真实,而善恶的揭示和对丑恶的批驳都很强烈,特别是借鬼神将受害人变为执法者,如《情探》中的焦桂英借海神、鬼卒而情探和活捉王魁,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

正因为川剧的雅俗共赏,使其大量普及,川剧也影响了四川话的一些语言。

首先就是这个“坐桶子”和“提签签”,来源于川剧的鼓师的地位,因川剧三分琴和七分鼓,所以鼓师在乐班中为首席,并担任指挥的角色。所以川人多将某组织、某团队的领袖人物称为坐桶子或提签签的人。而鼓师的“鼓到”,鼓点起指挥作用,鼓点一到就逼着全部乐器跟进,和场上配合,鼓到了人物表演也必须跟进;如果鼓师打的急,他鼓到了就把人些都逼到份上了;所以强迫别人做什么事,四川话里说“鼓到”整。和鼓相关的四川话还有“打院(沿)边鼓”,就是边鼓、二鼓等乐队的次要角色,形容在事情中不起主要作用。

左前是琴师在烧松香整理胡琴。四川话有句叫“兜起扯”,怀兜里扯不开就是乱扯,糊弄人的意思。

高腔是川剧的魅力之一,高腔有“帮腔”,一人领腔其余帮腔,川话中帮腔指的就是说话中别人偏向一方,帮着说话。帮腔的人在川话中又叫“吼班儿”,由于“吼班儿”是剧团次要的角色,类似于麻将的“听用”,所以“吼班儿”在川话中称呼那些在组织、团体中喜欢跟着领导附和但又不重要的人。

说到唱腔,川人喜欢把别人说出不专业、错误、冒充内行的话称为“开黄腔”,实质就是和川剧里的“荒腔走板”唱腔错误不合曲牌、板眼有关。而“板眼”也是和川剧有关,因为提手和板都是控制节奏、条理的重要乐器,川人形容很有条理称板眼,板眼、条理类似我们说的道道,而道道多的人川人称“有板眼儿”、“板眼儿多”。

穆桂英头上的这叫翎子,川人常说“ 黑的抖翎子颤(颤翎子)”,源于川剧的耍翎子,有时角色胆怯瑟瑟发抖时这翎子自然抖动。还有个词汇“零粘(音)”,其实我怀疑也是“翎颤”,翎颤时是很琐碎的细节反复呈现,所以翎颤形容人很啰嗦、琐碎。

川话说某人了不得,说是“不得腰闪”,其实就是武生(武打的年轻男角色)、武旦(武打的年轻女角色)动作不走样,成套武架子(打斗表演功夫)腰都不闪一下。

而武旦和刀马旦(文武戏兼有的年轻女角色),最大的区别就是两个,一武旦可踩跷表演打斗戏(上假脚踩跷)等难度大的打斗表演,二就是可以打出手。因此又产生两句川话,1、“高而跷跷”(常作“高二翘翘”),形容人水平高而“欧起”、做作(哎哟,这欧起也要解释一下,百十年前西洋物入蜀,形容洋派作风称欧起)。2、“假打”,这个好理解就是作打的样子不是真的打,形容人不实诚,来虚伪那套。

“鬼眉日眼”又有叫“鬼眉色眼”,花脸,表面与实际的不相同,经常形容一个很熟的人在某事上拿出与往常不同的态度,常说“你不要跟我两个鬼眉色眼勒”;也有用此词形容某人不伦不类。

摆龙门阵,川人多人聚集闲扯谈天、话题散漫。这来自于薛仁贵征东故事的川剧《白袍记》,里面就摆的是龙门阵,龙门阵变幻多端,代表话题散漫,薛仁贵是个火头军(炊事员)代表小人物,摆是陈列、列阵;摆龙门阵就是几个小老百姓把些变化多端的、漫无目的的话题、故事逐一口述陈列。摆龙门阵(对象不固定、参与者不固定、话题不固定)这个词很精准,用聊天(有主要话题)、对话(双向性)、吹牛(单向性)、讲故事(单向性)、会谈(多向性、有主题)、讲座(1对多、有主题)都不是这个意思。

“搭白”,搭上对白,搭话。白,此字古雅。川剧有念白,有对白,表演者的对白,下句要搭的起上句,为搭上白。川人在聊天或交换意见时,别人正讲时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常说“你看我搭个白要的不”?

川剧中,唱戏的环节中,常有场景、情节的转换,这时人物上场、下场,而龙套角色常常从左上场走几番台步或做几个动作就从右下了场,这叫“走过场”;川话用此语形容敷衍一下作个形式不认真做事。但主要角色的上场,从上场起通过大量时间的文戏唱词、念白和武戏打斗、表演把整个剧目的情节推动,并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外在形象,这叫“做过场”;川话用此语形容一件事某人刻意搞了动作、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这件事这样了,就是他做的过场”。

川剧里一台戏的结束叫“幺台”,而观众欢迎不愿戏班表演结束,要求加演就叫“幺不倒台”,川话形容人很牛、很傲。而反面,这个戏的乐班或表演出了问题,导致戏不好演下去,叫“不好幺台”,川话用以形容人收拾不了局面。

漫谈到此,不禁去翻阅了流沙河先生说过的川话雅语,再仔细寻思,竟然发现川话中有不少古语和雅语。一些平常我们听起来非常土,非常老坎的字眼,却居然很古雅。

1、打架称“角力”。

2、客套话,主人家端来茶说“孚累了”实际应为“负累了”,也有说“客罪了”的,十分古雅。

3、搞醒豁,搞清楚、明白的意思。醒悟、开豁,醒豁也雅。

4、泼烦,心里烦恼,实应为“颇烦”,是“颇为烦恼”的缩写。

5、赶场天耍猴戏,农村妇女踮起脚“索一索”,实为“瞩一瞩”,瞩的古音。

6、我上班经常背个大背包,熟人常问你整个啥子“劳什子口袋”来背起哦,劳什子是古语。

7、这间屋“宽出”的很,实为“宽绰”。

8、成都问路,成都人常回答“抵拢倒拐”,因成都旧城街道向日出、日落而建(非正南齐北,这又是一个古雅语)、四通八达,所以走到街道的尽头又要转向。成都的金沙遗址、从杜宇、鱼凫时代就是向阳而建。

9、“正南齐北”,比如:今天我们正南齐北地吃顿饭。意思就是很正规地就餐。古以北为尊,南为下,只有官府朝廷才敢坐正方向,正南齐北就是上下尊卑有序,正正规规。

10、变卦,此事又变卦了。周易三性,不易、变易、简易。而变卦是卦里的爻变。

11、“冷啖杯”,成都夜市的冷吃小吃,现常写做“冷淡杯”,其实虽然是冷吃小吃但全是麻辣,决定会吃的人汗水长流。淡应为啖,就是吃的雅写。

12、跍ku《康熙字典》释义:苦胡切,空胡切,音枯,蹲貌。川语,跍茅厮(蹲厕所),你跍那点(你住那里)。

13、年老的人称“老者”。也雅。

14、来自《百家姓》的“周吴正王”形容人是人模人样的,场面上端的起。还有什么东西烧胡或饭蒸胡了的“胡焦巴弓”应为百家姓第二十八句“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15、出生为“出世”,受佛教词汇影响。古蜀佛教很早传播,至今四川佛教非常兴盛。

16、人些常说的小孩、老人需要“经佑”,实应为“矜育”,矜怜养育。 晋时李密 《陈情事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17、川人说话贬低别人称为“踏削”,实际应为“挞谑”(ta xue),挞伐、戏谑。

18、刮,寡,唯一的意思。《说文解字》寡咸,唯一咸。川人讲的“刮毒”,寡毒,唯一的就是毒。由此产生很多刮参与的词汇,刮甜勒,刮干净勒等。

19、摇裤儿应为腰裤儿。

20、“茶杯盅盅”,盅盅,《说文解字》器虚。

21、万天(万后天),应为“外后天”。

22、麸炭(浮炭、桴炭),陆游《老学痷笔记》卷六“浮炭者,谓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谓之麸炭,恐亦以投之水中而浮故也”。

23、撇脱,轻松解脱的意思,川人常说“你说的好撇脱哦”。《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要之,持敬颇似费力,不如无欲撇脱”。

24、音(雀哦一下),觑一下,看一下的意思。觑字也古雅。

25、恍兮惚兮(晃)、造孽兮兮,这里三个词,恍,造孽,兮,都比较古。而兮兮二字川人多用,瓜兮兮、惨兮兮等。造孽二字来源于佛教因果思想。恍,指不实在,比如这个人恍的很。

26、肥朖朖,形容肉肥。朖应为䑋《说文.肉部》益州鄙言人盛讳其肥,谓之䑋。益州即成都,䑋是古蜀时就有的方言。

27、“犯眼儿”,看不惯某人,冒犯了眼睛。

28、光(董董),应为光胴胴,光着胴体。

29、形容某人不大方,“苟得很”。苟有其一种意思是贪求。如:苟利(贪求不正当的利益);苟冒(贪求);苟欲(贪求;不正当的欲望)。川话的“苟得很”形容贪而吝啬。

30、绵,缠绵,拖泥带水、迟缓。如“这个人做事绵的很”,“绵床”,“绵铺”。

31、形容人的长相:“墩笃”,平地有堆为墩,笃厚也。多形容人个子不高,但看上去较强壮、拽实。

32、小时被骂“一条裤儿穿来摦摦起”,摦,宽大也。

33、凫水,游泳。

四川话的古雅,其韵脚保留了一些入声,所以有些诗词用四川话诵读比普通话更押韵,有的用成都读,有的用宜宾、泸州的岷江小片方言读,大家可以试试。

成都话的地位和推广,是因为川剧的唱词、念白都用成都话,因小时喜欢听川戏和搞声音模仿秀,所以我去成都读书时很快就会一些成都发音。而一般的人也因听戏而会说一些,记得小时候父亲用听川剧捡来的些成都口音念“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抑扬顿挫,听起来非常优雅。

四川话的魅力和威力还在于它的语言形象、幽默和生动,以前九眼桥茶馆有中年妇女说书《红岩》, "双枪老太婆, 摸出一只炮火, 跛跛跛, 那甫志高就跑也跑不脱. ... 要知后事如何, 给了钱再说。" (成都话音)然后就端个盆子, 挨座收钱。

小时候随母亲下乡,留宿在柏坳林的代区长父亲家,我叫他代公公,这个老人家摆龙门阵之精彩,用本地方言将“二十四军打平寨”、“神兵打大坝”的故事说的如临其境,就像站在旁边看一样。记得那夜,在没有电视机的高山老林里,电灯也是临时发的小水电,但8、9岁的我听的大气都不出一声、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要是换了种语言,可能效果就打折扣了。所以有时候我写东西,不自觉地要用上方言,普通话语系的思维和意境就到了另一个方面,不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世界,是一个思维里的远方。

最后让我们用一个捡来的故事结束今天的龙门阵。一个“哦嗬”的故事。

在成都青羊宫外,坐了个太婆,面前摆了张纸飞飞儿,高上写起“哦呵!2分一个!”。路人看了都觉得神出出勒,心想卖啥子哦呵?“哦呵”都能拿来卖嗦?都认为那个太婆肯定脑壳搭斗过的。有些胆子大的人,就问:“太婆,你的啥子哦呵?那出来觑一下嘛”。那个太婆就不开腔,最多说一句:“你买一个噻”。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就是没得人买。有个娃儿就不信,说了一句:“啥子哟,我来搞一盘!”于是掏出2分钱就去买。那太婆接到钱,从身后的背兜头翻出一个草纸包包来递给他。这下大家都挤拢来觑稀奇,只见那人拆开了纸包包后,里面又有一个纸包包,拆开后又是一个,但是里头好像有点啥子名堂。等到最后一个一打开,就看斗一个苍蝇儿“嗡”地一声就飞走了。

这哈,全部围观的人都齐齐斩斩地说了声:“哦——呵——!”。

“哦——呵——!”今天的龙门阵又整归一了!

如果还想看更多与兴文有关的报道

请下载:本地头条APP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本地头条AP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四川方言博大精深?看完你就懂了
你知道四川某些方言的来历吗?懂的都来翻译一下哦!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08
四川青年川剧比赛成都川剧院参赛专场
闲谭 ▏从川剧“变脸”摆起的龙门阵
成都川剧——“蜀戏冠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