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灸疗师提醒您,夏季来临小心疟疾找上门!


  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灸疗师表示,疟疾,俗名“打摆子”,是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夏秋之季,有传染性和一定的地区性,如《医学入门》说:“疫疟一方,长幼相似。”其发作时间,有一日一发的,有二日一发的,也有三日一发的。久疟不愈,左胁下出现痞块,按之作痛或不痛,此为疟母。《素问?疟论》及《素问?刺疟论》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等均有较全面的论述。《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分类更详,将疟疾分为“温疟”、“牝疟”、“瘴疟”、“疟母”等进行治疗,并提出疟归少阳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现代医学中的疟疾属于本病的范围。此外,肝胆疾病,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出现寒热往来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灸疗辨证】

  1.正疟

  (1)症状表现:发作症候比较典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冷期”,面色苍白,发寒战,虽裹厚衣被仍不解,全身皮肤呈鸡皮样,历时约15分钟至1小时。“发热期”,寒战后继以高热,面色红赤,大渴引饮,头痛剧烈,甚至谵语、呕吐,体温可迅速上升至40℃,持续4~8小时。“出汗期”,高热后体温骤降,全身大汗,诸症缓解,持续约2小时。发病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灸疗原则:疏调督脉,和解少阳。以取督脉、手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椎、间使、阳陵泉。

  (4)随症加穴:①高热持续不退者,加合谷;②剧烈头痛者,加八冲。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个穴位,每穴灸5~7壮,以局部潮红、灼热为度,于发病前2小时施灸。

  ②艾条悬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施灸。

  ③马齿苋敷灸:取未开花的马齿苋含苞枝头适量,加红糖少许,共捣成泥。于发病前2~4小时敷于内关穴上或间使穴位上,用敷料或胶布固定,24小时后除去。

  (6)方义说明: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能疏调一身之阳,祛邪外出,同时清热解表退热;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穴,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厥阴与少阳相表里,二者合用和解少阳之邪,助大椎截疟;合谷有较好的退热解表、通络镇痛作用;八冲可祛邪截疟,解表止痛。数穴合用,各奏其效,病自向愈。

  2.温疟

  (1)症状表现:寒战、高热发作有定时性,但以发热重恶寒轻,或但热不寒为特征,口渴引饮,汗出不畅,气短胸闷,骨节酸痛,头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灸疗原则:清热,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足太阳、手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椎、后溪、曲池、飞扬,神阙。

  (4)灸疗方法: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4~6壮,于发疟前1~2小时施灸。

  ②毛莨叶敷灸:取新鲜的毛茛叶3~5片,捣烂如泥,于发病前2~4小时敷灸于大椎穴,局部皮肤有热辣疼痛感时揭去,敷灸时间约1~2小时。若起水泡可涂龙胆紫或用消毒纱布保护。

  ③二甘散敷灸:甘遂、甘草各等分研细混匀,于发病前3小时取1g左右用水调成干糊状,用单层纱布包裹后纳入神阙穴中,外以胶布固定,每次敷灸24小时。

  (5)方义说明:大椎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后溪为手太阳之输穴,通督脉,亦能宣发太阳与督脉之气,祛邪外出;曲池为手阳明之合穴,清泄阳明,并能发汗;飞扬是足太阳之络穴,神阙有“脐通百脉”之说,二者协同诸穴驱邪外出。邪气去则气津复。

  3.牝疟

  (1)症状表现:寒热并发有定时性,但以寒多热少,或作寒不热,恶寒重,持续时间较长为主要特征,寒去后发热较轻,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脘胁痞闷,面色晄白,肢体酸楚,舌淡苔白,脉弦而迟缓。

  (2)灸疗原则:温化、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少阳、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陶道、液门、中脘、公孙。

  (4)随症加穴: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7~10壮,发病前2小时灸治。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15分钟,发病前灸为宜。

  ③附子敷灸:取制附片研末备用。于发病前2小时取药末1~2g,用米醋调制成小饼,敷贴于陶道穴,每次敷4小时。

  ④白胡椒丸敷灸:取白胡椒、附子、肉桂各等分,上药共研细末,加水调和制成小丸如梧桐子大,晾干,密贮备用。于发病前2~3小时,将药丸放在穴位上(内关或陶道),再压一枚2分硬币或其他硬物,然后用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次。

  ⑤巴豆仁饼敷灸:用巴豆仁10粒,天南星5g,共研细末,加入少许白面和水,调制成饼。于发病前2小时,将药饼敷贴在陶道穴上,每次敷4~6小时。

  (6)方义说明:陶道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疏风解表,扶正祛邪,清热截疟;液门为手少阳经荥穴,和解少阳,治寒热往来;中脘是胃之募穴,又是手少阳、足阳明、任脉、手太阳之会穴,健脾和胃,疏调胃肠气机;公孙为脾之络,别走足阳明胃,配合陶道能截疟,配合中脘能治脘胁痞闷;内关则是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古有“胸胁内关谋”之说,可降逆止呕。

  4.疟母

  (1)症状表现:有疟疾反复发作史,左胁下出现症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食少倦怠,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弦。

  (2)灸疗原则:健脾养血,散结软坚。以取足太阳、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章门、丰隆、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贫血明显者,加膈俞、肝俞;②脾肿大者,加痞根。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取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②艾条雀啄灸:每次取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③川芎、桃仁敷灸:取川芎细粉、桃仁泥各2g左右,制成园球状,单层纱布包裹后塞入神阙穴。24小时后取出,2天一次,5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脾脏之背俞健脾益气,助运化痰;脏会章门健脾化滞,疏肝散结;丰隆化痰,三阴交活血行气;加膈俞、肝俞调补气血。全方既有利于气血恢复,又有助于症积的消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胃痛治疗方:健脾通络方
感冒
养生应用
陶道穴:通经活络,清热解表
腹痛经典针灸处方分享(一)——健脾温肾方
不寐针灸处方分享(二)——痰浊不寐方,补益心脾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