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三年与「春」有关考点,期中大概率会考!

“雨打梨花深闭门,莫负春光”

——与“春”相关的知识点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

1.诗词——伤春

【按】诗词中最常见的季节大概就是春天,春天的生气,春天的希望,春天的一切都值得被记录,无论古今。在诗词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伤春悲秋诗”“咏物抒怀诗”,比如:【17东城一模】

摸鱼儿·海棠

刘克庄①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释: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②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自其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⑤漠:莫,不要。

15.下面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落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作者对海棠对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了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闲侬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称为“含蓄浑厚”。“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这位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贾探春

18.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4分)

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属相》中杜甫借“ ①  , ②  ”描写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 ③  ”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钗头凤》中陆游借“ ④   ”回忆往昔与妻子同游沈园时所见的美好景致。

2017年东城一模语文答案

【19西城期末】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

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

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

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

15.“争挽长条落香雪”句,用落雪喻落花。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喻来形容落花的一项是(3分)

A.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

D.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花。(孟郊《杏殇》)

16.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   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任选4小题作答,每小题2分)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刻画的烛之武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临危受命,夜说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

“赋”是一种讲求文体和韵律,主张体物写志的文体。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诸葛亮是诗人杜甫仰慕的历史人物。《蜀相》中感叹诸葛亮壮 志未酬的诗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

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         ,         ”一语双关地表达了自己原本就无心于官场的心志。

大凡游子思乡之作,总会写到明月、登高与饮酒,请写出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中一处具有这些内容的句子:         ,         ,          。

2017年西城期末语文答案

散文——美景自然吟、人生哲理思

【按】在文学作品中,“春”的概念往往不局限于实际的表达,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抽象的姿态呈现。

比如:【18丰台一模】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①时至今日,我们对张择端的认识,只有《清明上河图》跋文中的寥寥16个字:“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此外再无更多信息。我们只能想象,汴京这座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他,怂恿着他,终于有一天,春花的喧哗让他感到莫名的惶惑,他拿起笔,开始了他漫长、曲折、深情的表达。

②张择端在12世纪的阳光中画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笔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为汴京这座光辉的城市留下了最后的遗像。他只是在完成一幅向往已久的画作,他的身前是汴京的街景和丰饶的记忆,除了笔尖在白绢上游走的陶醉,他在落笔之前,头脑里没有丝毫复杂的意念。

③他画“清明”,“清明”的意思,一般认为是清明时节,也有人解读为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这两种解释的内在关联是:清明的时节,是一个与过去发生联系的日子、一个回忆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张择端也不例外,在清明这一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这座城市的深远背景;而张择端这个时代的政治清明,又将成为后人们追怀的对象。

④“上河”的意思,就是到汴河上去,跨出深深的庭院,穿过重重的街巷,人们相携相依来到河边,才能目睹完整的春色。那一天刚好有柔和的天光,映照他眼前的每个事物,光影婆娑,一切仿佛都在风中颤动,包括银杏树稀疏的枝干、彩色招展的店铺旗幌、酒铺荡漾出的新酒的芳香、绸衣飘动的纹路,以及弥漫在他的身边的喧嚣的市声……,所有这些事物都纠缠、搅拌在一起,变成记忆,一层一层地涂抹在张择端的心上,把他的心密密实实地封起来。他铺开画纸,轻轻落笔,但在他笔下展开的,却是一幅浩荡的画卷,他要把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画下来,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⑤没有内心的强大,支撑不起这一幅浩大的画面,零落之雨、缠绵之云,就会把他们的内心塞满了,唯有张择端不同,他要以自己的笔书写那个朝代的挺拔与浩荡,即使山河破碎,他也知道这个朝代的价值在哪里。

⑥这不是鲁莽,更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成熟、稳定,是胸有成竹之后的从容不迫。他精心描绘的城市巨型景观,并非只是为了炫耀城市的壮观和绮丽,而是安顿自己心目中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浩荡的人海。汴京的平民和商人,是城市的魂,构筑了城市的神韵风骨。

⑦画的主角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他们的身份,比以前各朝各代都复杂得多,有担轿的、骑马的、看相的、卖药的、驶船的、拉纤的、饮酒的、吃饭的、打铁的、当差的、取经的、抱孩子的……他们互不相识,但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运。他们拥挤在共同的空间和时间中,不绝如缕,济济一堂。于是,这座城就不仅仅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⑧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而这些,正是故事需要的。英雄的故事千篇一律,而平民的故事却变幻无定。张择端把他们全部纳入到城市的空间中,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他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变化的空间。他画的不是城市,是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在多变的城市空间里,每个人都在辨识、寻找、选择着自己的路。选择也是痛苦,但没有选择更加痛苦。张择端看到了来自每个平庸躯壳的微弱勇气,这些微弱勇气汇合在一起,就成了那个朝代里最为生动的部分。

⑨没有汴河,就没有汴京的耀眼繁华。在《清明上河图》中,河流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但这只是张择端把汴河作为构图核心的原因之一,对于他来说,这条河更重大的意义,来自它不言而喻的象征性——变幻无形的河水,正是时间和命运的赋形。河流以其象征意义,无可辩驳地占据了《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置,时间和命运,也被张择端强化为这幅图画的最大主题。

⑩河道里的水之流,与街道里的人之流,就这样彼此呼应起来,使水上人与岸边人的命运紧密衔接、咬合和互动。没有人数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赖水而生;没有人知道,饭铺里的食客、酒馆里的酒客、客栈里的过客,他们的下一站,将在哪里停泊。对他们来说,漂泊与停顿是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主题,当一些身影从街市上消失,另一些同样的身影就会弥补进来。我们从画中看到的并非一个定格的场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过客,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瞬,是一个朝代。

(11)汴京以130万人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成为东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壮丽顶点。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没有辜负水的恩德,创造了那个时代最辉煌的文明。但另一方面,水也是凶险的化身。就像那艘在急流中很有可能撞到桥侧的大船,向人们提示着水的凶险。汴河的泛滥曾给这座城市带来过痛苦的记忆,它在空间上的漫漶正如同在时间上的流逝一样冷酷无情。

(12)甚至连《清明上河图》自身,都不能逃脱命运的神秘性——近一千年过去了,这幅画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仔细端详了千次万次,但每一次都会发现与前次看到的不同。以至于今天,每个观赏者对这幅画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者更为画上的内容争吵不休。

(13)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

(14)张择端的结局,至今没有人知道,但无论他死在哪里,他在弥留之际定然会看见他的梦中城市。那时城市里河水初涨,人头攒动,舟行如矢。     

(取材于祝勇同名文章)

19.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不绝如缕     B.千篇一律   

C.不言而喻     D.无可辩驳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择端个人信息虽仅存寥寥数语,但他留下的《清明上河图》却在千载流传中引发了后人无穷的解读。

B.张择端细腻地描画了清明时节汴京城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表现出成熟、稳定、浩荡的城市神韵风骨。

C.第段运用对比,既突出汴河给予汴京的恩德,也强调汴河泛滥的凶险,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主题。

D.文章末尾,作者想象张择端生命将尽之时的情景,言有尽而意悠远,引人深思;又与文章的开头呼应。

21.作者为什么说“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6分)

22.结合文本,解释“《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这句话的含意。(6分)

23.文章题目是“张择端的春天之旅”,根据文章,说说你对“春天之旅”的理解。(4分)

24.《张择端的春天之旅》中写到“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体现了作者对命运、生命的思考。下列《论语》中的句子,体现了儒家对命运、生命的思考,请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2018年丰台一模语文答案



END

图文排版:石     明

责任编辑:张 九 衡

素材提供:高中语文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北宋) - 中国名画鉴赏(72)
东京它自繁华,他刻汴梁入画
一个人 一幅画 一座城 一段史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为600岁故宫庆生的《清明上河图》是怎样一幅神秘画卷?
千年奇画:说不完的《清明上河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