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常州一模卷优秀作文评析

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包容,然而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

原  庸

金陵中学高三(1)班  杨泽凡

        我们常会滑入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和惯性中——认为“少数”应该服从“多数”,“多数”往往被认为是力量的象征、权威的代表。事实上,这是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数量即正义”,而这种错觉便会使一个人甘于平庸。

       无可厚非的是,渴求归属感的原动力也是出于自我保护。这种渴望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和自然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就像变色龙为躲避天敌而改变自身肤色来适应环境。而在人类社会中,这种自我保护更类似于金融市场中熔断机制的譬喻——把自己置于公序良俗的警戒线之间,其本质也是一种积极融入社会的方式。

       然而,这种融入意味着对于“独立意识”的抛弃,甚至有时为适应群体的价值尺度而“反叛”自己的道德原则。

       在“对个体价值认定”的问题上,提出“平庸之恶”的犹太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给出了一个鲜明的例子。她在其著作《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谈到造成阿道夫·艾希曼屠杀犹太人的原因时,得出“正是平庸造成了他不假思索和判断的恶行”的结论。那个极端的体制让“不动脑子”成了正常现象,这个与普通人没有两样的纳粹刽子手在其道德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博弈中,选择了盲从与残忍、偏执和狂热的行为。所以,早在他们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就已被群体所同化,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塑造成别人希望的样子。由此观之,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部分,他的所作所为便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是非观念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群体对于个人价值建构的改造是显著的,也是决定性的。有一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场景,那便是在一群人之中过马路。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当只有一个人闯红灯时,我们习惯于用道德来谴责眼前的这个人,但是,当闯红灯的队伍不断壮大之后,道德感似乎不那么强烈了,而是去抱着一种“法不责众”的侥幸也加入到群体中。这很讽刺,但是也很真实。这种事情似乎会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正如勒庞在其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之中写道:“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群体所追求和相信的未来,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

       而对于群体性意识的启蒙绝非是一朝一夕,前赴后继的思想家也在身体力行。特立独行是他们与平庸为敌的决绝,也是对抗众口铄金的勇气。他们乐于承担压力,甘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他们不愿“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想“破帽遮颜过陋市”。

       而这恰恰是另一半思考者平庸的原因。

时二月二十三

点 评

       作者以昌黎“五原”为范,欲探究庸常的源流,其志可嘉。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高举理性和自由的大旗,颇见其风骨。指出陷入平庸的核心原因是自我保护,也有一定的道理。以阿伦特和勒庞的理论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石,自然高出只知道爱迪生的学生不少。

        然其眼界的高度又限制了思维的广度。由于易卜生主义的误导,文章把群众直接解读为庸俗的集合,罪恶的根源,虽激昂痛快,却也有失偏颇。由于理性主义的偏见,作者将人的从众随俗完全以利害角度的理智选择进行阐释,忽略了人有意识的情感需要和无意识的本能需求。由于心理学理论的大量运用,在提升文章格调、境界的同时,也加大了一些概念混淆的可能,比如文末对集体无意识的理解还需斟酌。

拒绝“无效归属”

金陵中学高三(1)班  彭琳

       人类终究是群体动物,寻求中归属于群体带来的安全感是天赐的本性。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大陆土地上的一小块泥土。而泥土并不会因为共处于一片大地而被同化、僵化。人却很容易将自己塑造成群体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非自我内在的真实反映。这种“无效归属”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甚至引诱我们抛弃是非。

       “无效归属”类似于“无效社交”只能为人们带来一点无意义的心理慰藉。它对人是非观念的影响,既可以是科学理性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观念方面的。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深受宗教和王族的控制,无志之人便选择完全信仰教主与国王,迷茫且麻木于被禁锢的生活与思想。少数有志之人也在来自全社会的无形强迫之下,自愿归属于这个腐朽落后的群体,成为被群体摆布的躯壳。唯有哥白尼,在各路“地心说”追捧者的反对与迫害之下,将“日心说”宣传给全社会。尽管社会这个群体早已变得麻木且污秽不堪,哥白尼从未放弃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他被抵制、被迫害、被烧死,他越是被抵制,就越是肯定自己的科学是非面,他在火光中嘲笑这个抛弃是非、抱残守缺的群体,而又有谁能说,这群体之中,没有那么一两个人被火烧亮了眼睛,开始追求科学和理性?

       “无效归属”在精神方面对人的影响远比科学理性方面的来得严重得多,它会从内部逐渐侵蚀人们对自己的认知。《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挖空心思哗众取宠,将自己塑造为贾府中人热爱嘲弄的村中老妪,自以为得了喜爱便得了利益,被人当猴耍也觉得无需妨。孰不知她在整个参观大观园的行为与表演中,已经将自己默认为贾府的笑料,抛弃是非,否定自己作为独立精神实体的价值,只为能在富饶的大观园中寻求一点微弱的归属感。被“无效归属”迫害更深的角色是薛宝钗,她圆滑世故,在群体眼中娴良又识大体,她的是非观完全由封建礼教控制,是封建社会被压迫女性的突出代表,是为了得到群体认可抛弃是非的典型代表。

       追求归属感无可非议,社会成员应善于辨别有效与无效归属,尽力避免无效归属带来的负面影响。

点 评

       文章最大的优点是肯定了追求归属感的合理性,承认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不为文造情,不矫揉造作,在众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基础常识上立论,以朴拙胜尖新,堂皇正大,不偏不倚,庶几造乎中庸。

       最大的亮点在于掌握了新兴的理念,借鉴了“无效社交”的理论,将归属感分为“有效归属”和“无效归属”两类。从损害科学理性和精神观念的角度批判了曲己徇人、苟且取容、不顾是非的“无效归属”。选用《红楼梦》中刘姥姥和薛宝钗的例子,既贴切又活泼,活学活用,一点就透。

       当然,文章也有一些遗憾,如哥白尼的千万次回眸,如对“有效归属”的欲言又止。

       给大多数学生的启发是,发挥青年人易于接受新鲜知识的优势,把网络上学习到的新兴理论迁移到考场作文中来。同时规避没有时间读课外书的劣势,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换个角度融入文章。总之,材无高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即他人,人即众生

金陵中学高三(3)班  丛秉欣

       《一代宗师》中有习武三境——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心中特立独行的人也分两种:一种人只见自己,一种人心怀众生。

       单看每个个体,无论做什么都独一无二;所以“特立独行”只有放在人群中比对才产生意义。而对第一种人而言,群体既衬托出他们的不同凡响,又起了“观众”的作用。

       因而第一种人标新立异,只为享受被关注的快感。诚如几年前的韩寒,大肆抨击现代诗,炫耀自己超凡的见识,博人眼球。难道洛尔迦热爱的绿色、策兰让石头开出的花朵与茨维塔耶娃刀尖上的舞蹈,可以被“我/很/高/兴”概括?他的浅薄无知终于引起群众的愤慨。

       韩寒的压力可想而知。他的压力来自自身,来自对形象的爱惜,来自于群众看法的在乎。他若认真审视过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怎会急忙在众生前显示优越感?未见自己,眼里才会满是自己。

       他人希望的是什么并不重要,特立独行的第一种人只是不知不觉地迎合他们的瞩目,以期被被景仰而非被排斥,于是他们不断抛弃旧我。

然而,何为是非?自身原有的想法为是,群体的希望为非?众人的信仰为是,个体的拙见为非?我想都不是。真正的“非”是随波逐流,毫无主见,用他人的意见塑造自己;真正的“是”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欣喜于韩寒敞开眼界。向群众更向曾经偏执的自己道歉;我也遗憾于有人仍自得地把特立独行上演给观众看,追求一份认可。

        时代越包容,后者越是大行其道,享受“个性”的庇护;而第二种“心怀众生”的特立独行者则愈加稀少,他们坚守自己崇高的信仰而不被世人理解,只得被迫选择特立独行,内心孤独无奈。这些身影彷徨于黑暗离乱的时代,或投入冰冷的水塘,或奔向向日葵的火光。

       即使如此,他们仍热爱糟糕时代里的众生甚至过热爱自己。他们从未高高在上地批判社会俯瞰世人,自身即为大地之子,归属于人群,不回避身上属于“人性”的恶。鲁迅对国民性的鞭挞,不正是对自身的反省与对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大爱么!他们是时代的弃儿,却抛开了特立独行的优越感,在对自身品格的坚守中完美实现了叔本华所谓的“我即他人,人即众生”。

       所幸当今时代包容,被时代误伤的独行者愈加稀少。我们感慨于高尚心灵之时,也须审视自己、感怀天地。如此,每个人都会成为众生中独特的个体,万类霜天竞自由。

点 评

       文章非凡之处在于将“特立独行”的境界分成只见自己和心怀众生,暗含佛理,慧眼照世。

       论述第一种只见自己的人,以众生为观众和衬托,扬己炫世,求名求利。此种人最易放弃自我,不顾是非,曲己媚俗。是我们要反对的。论述入木三分,警醒世人,可称醒世恒言,开人心智。

       第二种特立独行者,如鲁迅等,高蹈跨俗,不是明哲保身,也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立异为高,而是以苍生为己任,解黎民于倒悬,以一己之力担荷人类的罪恶。这样的大智大勇大慈悲,才堪称心怀天下。可惜论证稍显单薄,文气略逊于批判第一种人的部分。

       总之,本文做到了分类论证,能总结出一定的评价体系,是值得大家好好学习的。其文气充沛,笔法老辣,也给大家指出向上一路。

镜子里的自己

金陵中学高三(8)班   霍然

       每个人都有一双长在前面的眼睛,它能看见前方的一切,却唯独看不见自己的后背,看不清完整的自己。这时,镜子出现了,看着镜中的自己,才知道“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都说孩子单纯得像张白纸,不错,孩童时期的镜子总是最完整最清晰的。但随时间的流逝,这面镜子越发模糊,我们越发看不清自己。最终,我们只能靠耳朵,接收他人给我们的要求、期望,和来自心灵深处微弱的呻吟。

       有多少的孩子曾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一位作家亦或一位运动员,但在父母老师或恳求或期待或严厉的目光下,他们还是放弃了理想,规矩地坐在课堂里,忙碌于字与字母。王开岭曾说:“对儿童的成人化塑造,乃这个时代最丑最蠢的表演之一。”事实上,我们似乎都十分欢迎这个表演,甚至自愿参与演出,演得忘我,忘我到甚至忽略了自己已变成自己曾经最痛恨的样子。

       怪父母?怪老师?还是怪这个社会潮流?都不是啊!似乎是我们自己将自己的镜子打碎的啊,这又怪的了谁呢?环境只能称得上“影响”一个人,自己的人生终究取决于自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畏惧他人的眼光,我们畏惧成为别人口中的异端,我们更畏惧面对迷雾中的未来。前途也许是高山,也许是大江,也许会是一条幸运大道直通成功。可是我们不敢睹上自己这几十年的光阴,不敢赌上只有一次的青春。听着父母、他们耳边的期望言语,摆在面前的仿佛是一条明确、每隔一段有一个小山丘的平坦大路,方向已定,通过方式方法也很直接,走在上面舒适又安逸。毫无疑问,大部分人会选择这条路,获得来自他人与同行者的归属感。渐渐地,归属感变了味儿,大家越来越像,再没有自己的特色,为自己痛恨的样子。

       倘若在这条路上,有人能拾起自己的镜子,停下来好好看看镜中的自己,他定不会继续随大流前行。逆行的道路绝非简单,但看看镜中的自己,就不会轻易放弃。因为这样的人内心是充实的,是沉甸甸的。周国平曾说:越是灵魂丰盈的,越往往能敏锐地意识到意识的残缺。所以这些人才能看清迎面而来的人内心的空虚,也才会有更多填充自己的渴望,而不是单纯对安逸的依赖。

       每个人都有一面镜子,用它来看清自己,但他不是捆绑在我们身上的,它需要呵护与擦拭,才能更加透亮明澈。

点 评

       文章妙在表达特立独行、坚持自我的观念时,既不是情绪化的宣泄,去怪父母怨社会;也不是口号式的呐喊,以圣贤豪杰自居;而是平心静气地从自身寻找根源:自己的镜子模糊了,即自己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只能借他人、群众这些“镜子”匡正自己的得失,指引自己的方向。作者自然顺势呼吁我们能够心如明镜台,照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照亮我们的前进之路。

       其实这里还可以再进一步思考,一方面我们当然要以古希腊先哲“认识你自己”的格言为旨归,勤拂心镜,朗照乾坤。同时,中国前贤“以人为镜,可明得失”的训示也自有其合理性。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没有绝对“个”的自我,我们有时候坚持的“自我”,也仅仅是我们自己膺服的某些社会思想观念,或是古人遗训,或是超前思潮,与众不同,却又来自于群体,自觉不自觉罢了。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或许答案“恰在有意无意之间”吧。这其实就是我们提倡的文章贵“两难”,不去执其一端,行文方有高格,落笔自有妙兴。

 

点评人:陈可人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作文冲刺辅导‖徐州高三学生作文评点暨高考作文关键词解读以及结合关键词审题立意细化落实详细指导!
孤独|为什么社交越多,人反而越孤独?
为何社交网络那么多,却没办法消弭孤独感?
“汝安,则为之”
见不到你妈催婚、骂你懒、掀被子,居然还开始想念了?
社交纵横32术:好说是非者 必是是非人 第三者就是识别对方的镜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