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口语训练《和平的祈祷》课堂教学实录

《和平的祈祷》专题

口语训练课

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口语训练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口语表达又是最常用、最重要的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将口语训练和教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提高教学效率,挖掘学科内涵的好方法。

陈可人老师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他以学生为主体,设定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围绕教材单元主题,扮演不同角色,在自由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训练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就体现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有利于学生将课堂口语训练出的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有效沟通。

陈老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已于前日发布,这次将文字稿和教学反思一并奉上,供大家参考批评。

点击链接观看教学录像

执教者简介

陈可人,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金陵中学优秀青年教师,金陵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教学实录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必修二《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其中有两篇小说同学们非常喜欢,一篇是《一个人的遭遇》,另一篇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里面塑造了几位特点鲜明的人物。今天我做一次口语专题训练,让这些人物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情景:二战后十五年(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二战亲历者的回忆”的主题纪念活动,其中有亲历者接受记者采访的记者招待会。索科洛夫、凡尼亚、“我”(为便于采访,暂命名“瓦尔特·穆勒”)、比尔格勒四位小说中的人物坐在主席台上,接受记者们的提问、采访。

关于记者招待会,这种形式是受访者坐成一排,学生们扮演各个不同国家的记者,提问时先自报家门,我是哪一国家的记者,我想请问哪一位先生某一问题,然后被问到的嘉宾开始回答。记者要注意自己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身份,所属不同的阵营,代表不同的利益,问话的方式,提问的内容都可能有所不同。一位记者提问的时候,其他记者不能无所事事,而是要仔细聆听,最后把整个记者招待会写成通讯,发回国内。老师客串一下主持人。下面我们正式开始。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我们以和平的名义相聚在这里,共同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5周年。在那次人类的浩劫中,无数家园被摧毁,无数生命被吞噬。和平来之不易,伤痛历久弥新。亲历战争的幸存者们有很多的感悟与思考想和全世界的人们分享。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接受大家采访的四位嘉宾,他们是来自苏联的索科洛夫先生,来自苏联的凡尼亚先生,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瓦尔特·穆勒先生,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比尔格勒先生。下面有请各国记者自由提问。

(一边介绍嘉宾,一边在大屏幕上投出个人简介,以此帮助学生回忆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生1:我是来自瑞士的记者,我想请问瓦尔特穆勒先生,你当初相信参加战争的正当性,并且为了荣誉而战,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再让你做一次选择,你还会参战吗?

瓦尔特·穆勒:在当时的环境下,我对参战满腔热血,满怀豪情,认为自己是正义的,直到我躺在母校改成的战地医院的病床上,才意识到这是不对的,这是侵略性的战争。我从小在学校就接受了军事主义教育,在婴儿战的政策中,我是被洗脑的,现在我很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会去宣传,不让我的国家去侵略别的国家。

师:这个记者问得非常好,首先符合自己的身份,瑞士作为一个中立国,可能更关心的是世界和平。回答的同学也不错,通过自己的惨痛亲身经历来印证侵略的战争是不对的。但是在回答中的军事主义应该改为军国主义。

生2:我是来苏联的记者,也想请问瓦尔特·穆勒先生现在对战争的认识是怎么样的呢?

瓦尔特·穆勒:就我个人看来,我认为战争是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一般战争都是出于掠夺土地、资源等对他人有伤害的行为。和平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在,两极格局的对立让很多人收到冷战的迫害,我觉得,还是应该大家友好往来。

师:苏联记者也关注到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但是他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对战争本质的理性层面的认识和思考。回答的同学能从亲身经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都很好。

生3:我是来自法国的记者,请问比尔格勒先生,当时德国纳粹对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工作人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比尔格勒:一开始我也受到军国主义的影响,一腔热血,非常狂热。直到我见到瓦尔特·穆勒的悲惨情况,我才意识到军国主义教育让穆勒这样的学生受到如此大的残害,是完全错误的。

师:这位学生关注点和前面两位同学比较相似。回答的同学能够通过自己朋友穆勒的经历反思历史,非常贴合实际。

生4:我是来自中国的记者,请问索科洛夫先生,您收养凡尼亚是出于一时冲动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索科洛夫:我是经过慎重的考虑才收留他的,战争使我失去了妻子、儿女,也使凡尼亚失去了他的双亲,他的惨痛经历令我无比同情,有同病相怜之感,我是非常爱护他的。我们可以互相依靠,相依为命,所以我才收养他。而不是一时冲动。

师:中国的记者关注点在战争的残酷,因为中国也是二战最大的受害国之一。紧扣孤儿和亲人之间的关系,从两个破碎的家庭重新整合为一个幸福有爱的家庭。很好。还有没有记者要提问?

生5:我是来自英国的记者,请问问凡尼亚先生,在知道索科洛夫不是你亲生父亲之后,是否影响了你们的关系?

凡尼亚:并没有,小时候我天真地以为索科洛夫就是我亲生的父亲。长大后我渐渐明白,残酷的战争使我和我现在的爸爸都失去了太多,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他收养我,对我的影响和帮助都很大。知道真相后,我更加感动和敬爱我的父亲,完全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

师:问题问得非常好,前一位记者采访了父亲,他立马就联想到儿子,在得知真相后,对父亲有什么看法。回答揭示出战争虽然残酷,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能弥合心中的创伤。

生6:问凡尼亚先生,在索科洛夫来到你身边,成为你的养父之后,你对世界的看法有什么变化?他仅仅是给你带来生活的依靠吗?

凡尼亚:不仅仅是物质的依靠,更多的是精神的滋养,他给我传递了世界上美好的一面,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正义一定是能战胜邪恶的,生活是值得期待的。

师:刚才几位记者都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进行提问,还可不可以换个角度,从嘉宾战场经历的角度进行提问。

生7:我是来自德国的记者,我想请问索科洛夫先生,你在战争中运输武器,间接造成了很多士兵的死亡,你是否会为此感到愧疚?

索科洛夫:我不感到愧疚。因为我们反法西斯的战争是正义的,我守卫我们的国土,为什么要感到愧疚呢?

师:德国记者的问题很尖锐,回答的也很好,义正辞严,先指出战争的性质,保家卫国又谈何羞愧呢?

生7追问:你所谓的正义就是为了保卫国家而不惜双手沾满鲜血,而我们德国为了下一代开疆扩土,也有正义性,而你所谓的正义是虚无缥缈的。

索科洛夫:这位记者先生你不要搞错了,你们是侵略者,我们是受害者,我们不得不拿起武器去抗争,这有什么错呢?怎么能说你们的侵略,你们掠夺资源是正义的呢?我确实对德国普通的士兵如穆勒先生的遭遇深表同情,希望未来我们国家之间能够和平共处。

师:让我们给索科洛夫一点掌声,他既表现出对德国士兵的同情,这是从人性的角度,同时又对这位记者的反动言论、无理提问进行了坚决的驳斥,有理有节,端庄平静地回应,实属难能可贵。体现出苏联人民的大国气度。

生8:我是来自波兰的记者,请问瓦尔特·穆勒先生,我们国家是二战中第一个被德国用闪电战击败的国家,国民牺牲很多,我作为战地记者走在千疮百孔的国土上,我感到深深的悲痛和无奈。(此处有一大段感受,从略)我认真思考战争,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侵略性,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你们也在战争中失去很多,你认为战争可以避免吗?

瓦尔特·穆勒:首先我对我们曾经的错误表示深刻的歉意,当时我们大多数人民对战争还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政策,我们不得不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对战争有一种狂热。因此,我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就拿现在来说,虽然处于冷战时期,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更好的交流和发展,而不是通过战争这种原始野蛮暴力的方式获得利益。

生8追问:现在德国也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世界大格局更是剑拔弩张,光靠和平的心愿能否阻止战争的爆发呢?

瓦尔特·穆勒:这个问题我也无法准确回答,因为我也感到疑惑。我只能期望未来的世界是安定的、和平的、共同繁荣的。

生8继续追问:假如真有一天,东德西德之间迫不得已发生了战争,你会让你的子孙参战吗?

瓦尔特·穆勒:我一定不会让身边的人去参加战争。因为对于我们平民百姓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我会尽自己可能号召大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用民主的力量制约政府发动战争。

生8:我已经了解到穆勒先生经历过战争后心里的感受了。所以说我作为波兰的一员,对曾经国家的耻辱不会忘记,但是我也会更加客观的去看待战争。

师:这位记者很厉害,提问完了还有自己的总结,还要谈自己的感悟。一般的规范是提问完了,不需要说自己的感受。

这位波兰记者提的问题很好,但是语言表达不够简洁明了,提问要一两句话点到问题的实质,不需要自己滔滔不绝说上一通。影响了受访者和听众信息的接收。回答的同学能够站在平民视角,坚持和平的呼吁,对过于深奥的问题,不懂就说不懂,实事求是,态度诚恳。

记者招待会我们先开到这里,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我们训练了语言的表达。我们要注意在提问的时候,第一,语言一定要准确精炼、简洁明了,让受访者一听就懂。第二,说话时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立场,同学们都表达出来了。第三,提问时要注意礼貌,同学们能自觉使用谦辞敬辞,礼貌用语,很不错。追问时要注意分寸,不要咄咄逼人,采访不是辩论,不要将受访者问到哑口无言。

有请四位嘉宾退场。

师:我们设置如下情境:记者招待会结束后,索科洛夫和瓦尔特穆勒留了下来,私下进行了一段对话。既然是私下的对话,肯定要和刚才正式场合的问答有所不同。但是也不能漫无边际,东拉西扯,我们要围绕几个话题,进行对话的尝试。下面先请第一组代表,就战争中的心境这一话题进行对话。

一组索科洛夫:唉,老弟呀,十五年过去了,当年我怀着一腔热血冲上战场,可是我看着战场上一个一个人们倒下,我被德军俘虏,在集中营里受了残酷的折磨,整整两年。我想起当初,在我上火车的时候,将我的妻子据之车门外。在集中营里,我无数次地想念他们。我想冲回家里,回到他们身边。

一组穆勒:唉,老兄,我很同情你的遭遇,我们都经受了战争的摧残,还记得年少轻狂,被纳粹军国主义摧残,我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以前我还能在比尔格勒的小屋里喝热牛奶,小心地抽上一口烟,那感觉好极了

一组索科洛夫不知如何接话。

师:同学们看,对话应该是很自然的你一句我一句,不要搞成演讲,你讲完,我再讲。要学会接住别人的话头。你可以从穆勒的身体情况入手,将对话进行下去。

一组索科洛夫:看看你的身体,我不禁庆幸,我在战争中没有失去手脚。(大家笑)

一组穆勒:我们当初侵略了你的国家,对此我深感抱歉。(大家笑)

师:他说对于你断了手脚感到很庆幸,你却说侵略了他们感到很抱歉,这样接话是不是有点生硬?

一组穆勒:你看你,失去了妻儿,是多么痛苦,我很能理解你呀。

一组索科洛夫:可是你不仅失去了手脚,还失去了父母,而我还有凡尼亚这个儿子。(笑)

一组穆勒:你看你多么的幸福。(笑)

师:本来是互相安慰,你们变成了互相比惨,找找优越感(笑),但无论如何,他们还是揭示出战争给人们的心境造成的永久创伤。还顺带回顾了小说的情节。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两位代表上场,从刚才的感性层面的感受上升到理性层面对战争理解的阐释,展开他们的对话。

二组穆勒:我原来认为战争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征服其他国家。

师:对话不是发言,一上来就“我认为”不合适,你的眼睛要看着对方,先打打招呼。

二组穆勒:你好,我现在觉得战争让我们损失了太多,也给你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感到很抱歉。

师:你这抱歉不太好接,索科洛夫你只能硬接了,看你水平了。

二组索科洛夫:其实你不需要道歉,战争不过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也许你们德国的国家利益就是要去侵占别的国家,这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让自己的民族继续生存下去,我们也不得不进行卫国战争,战争就相当于一个无底洞一样,一旦双方陷入,生命就会不断消逝。战争是残酷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战争不是由民主决定的,而是由政府和统治者组织和发动的。我们普通人必定是悲痛的,除了身体创伤,甚至连灵魂都丢失了。

二组穆勒:我认为侵略是很愚蠢的一件事情,伤害他人,自己也会受到伤害,不仅得不到利益,还会有反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和平交往,不要用武力解决问题。

二组索科洛夫:每个人都希望和平的到来,可和平很难永远持续。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在战场上我们要坚守自己的良心和理智,不能丢掉心中最后一丝善良。只要我们都怀有人性,战争不会轻易爆发。

二组穆勒:对,我们不应该因一己之私侵略他人、伤害他人。假如别的国家侵略德国,我们也会非常痛苦。因此,我们要呼唤和平。

师总结:这一组比上一组有进步,两个人的讲话能接上了。虽然还有回答问题的习惯形式夹杂在其中。并且能站在平民的角度,思考战争的根源,认清普通民众往往在战争中充当棋子,毫无选择余地,只能尽可能保全自己的理性和良知。下面我们再请一组,希望这组同学能把对话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就像平常聊天那样,很自然地将对生命的感悟这一主题展现出来。

三组索科洛夫:嘿,伙计,最近过得怎么样?

三组穆勒:唉,一言难尽啊,生活都不能自理,世界一片灰暗。

三组索科洛夫:说说我吧,白天我过得还不错,我有小凡尼亚,他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精灵,可一到晚上呀,那些逝去的亲人总是到我的梦里,真是太过悲伤了。

三组穆勒:想当年,我意气风发的参战,以为国捐躯为光荣,但当我受伤了,那群医务人员对我的冷淡态度,让我感到比死还难受,而你也失去了亲人,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呀?

三组索科洛夫:生命虽然短暂,但一定是有意义的,以前我觉得生命的意义是很宏大的,我要为了苏维埃,为了祖国奋斗终生,流血牺牲。但是现在,我认识到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没有了崇高的追求,只想和我的凡尼亚一块儿活下去,希望我的心脏不要绞痛,我能给他一片依靠,过上普通的老头子的日子。你能说这样的生命没有意义吗?

三组穆勒接不上话了。

师:索科洛夫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很精彩,也确实不太好接。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和余华小说《活着》的观点相似。不谈崇高的保家卫国,只求安安稳稳活着,这也是对生命的真实感悟,也很好。作为一个底层的人,也不一定要将生命和宏大的事物联系起来。

总体而言,同学们都够上台来,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很勇敢地面对如此众多的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出来,本身就很了不起,值得鼓励。还可以改进的是对话在进行中越来越像一本正经地回答问题,可能和平时上课回答老师提问惯性思维有关。如何掌握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准确、得体地表情达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和练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训练课是在第20届沪浙苏皖“新语文圆桌论坛”的公开展示课。学生课堂表现活跃,积极参与,热情很高,气氛热烈。个人觉得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四点:

(1)回答问题的同学能够扣住平民的身份,对宏大的主题能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言说,不显得空泛和抽象。

(2)扮演记者的学生能够自觉注意国籍不同,立场就会不同,关注的问题也随之改变。并且能自觉维护本国的形象。同时有趣的现象是,在进入情境后,学生不自觉采用冷战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进行对话。不同阵营的交锋明显具有对抗性。

(3)学生具有一定的表演意识,能够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语气、神态来表达,如穆勒的凄惨哀伤,索科洛夫的苍老疲惫,凡尼亚的青春活泼,令人眼前一亮。

(4)有些记者能够进行追问,几个回合的问答,将问题引向深层,甚至会设计好圈套,以达到自己采访的目的。

主要的经验有:

(1)设计相对聚焦又有发散空间的主题,与教材内容相联系,最好有文本依托,不至于天马行空,脱离主题,自说自话。

(2)不需要事先准备,训练的就是当堂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师的点评和干预要适度,少了课堂会松散无序,达不到训练目标,多了会影响学生的自由表达,挤占学生的训练时间。要对最有价值的问题,最有闪光点的回答加以赞扬,指出优点,引导后面参加的学生模仿。 

可以改进的地方有:

(1)人物的对话,主题和内容与记者采访活动重合,同样的话题、相似的思想,在不同的场合,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学生的语汇、语气等应该有所不同。

(2)对话环节学生不太容易掌握,对话不够自然,变成了互相提问,回答问题,过于正式、严肃。

(3)采访环节学生有时会过于随意,流于搞笑。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注意氛围的维护,保持严肃、活泼,高明地活跃课堂气氛。

(4)回答问题和进行对话的学生是少数,多数学生只能问一个问题,还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点带面。

李建伟

南京13中

这种形式应该是课堂上少有的形式,主角换成了学生,极大地给予了学生自主权,显得很民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着法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尝试着去说,敢说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口语训练形式。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期微信将选出一则优秀留言,向作者赠送的是——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

    作    者:钱梦龙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1月

公众号ID:jlzxzwxp

金中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一个人的遭遇》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1
语文教学:转换叙述视角 体验叙述功能
《一个人的遭遇》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