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于近日某份联考语文卷争议试题的分析(一)

前言

十一假期,几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校进行了高二年级联考。除了试卷标题的“联合学情调研”有语法错误外,试题也多有可商榷之处。因为这些试题并非原创,所以我们对其的讨论并非针对这几所学校的相关人员。也是因为这些试题在网上广为流传,沿误已久,我们觉得确实有公开批评的必要。

试卷模仿全国卷形式,先现代文阅读,后文言诗歌、语言文字引用及写作。我们今天先讨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两个选择题。

阅读文本出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第7版,原题为“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作者黄振萍。试题于2019年初由四川地区的学校命制,收录入“学科网”等组卷系统后,广泛见于全国各地高三模考试卷。本次联考试卷仅对题干中的个别用词有细微改动(如第1题D项的“烙印着”改为了“有着”)。因为我们尚未见到联考卷的答案(相关学校看到本文后也可能调整答案),所以在我们下面的讨论中,试题出自联考卷,答案则指网络上公布的答案。

试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创造性学习。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有着儒学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

【答案】A(B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C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D以偏概全,太绝对。“学而时习之”这一读书法与孟子提出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一致。)

分析

答案对A、B项的解释是正确的,但C项的解说未切中要害,D项则根本判断错误。

D项中有个夺目的“都有”,经过应试训练的人都知道,这种极端化的表达往往会有问题,即“以偏概全,太绝对”。但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那么纯粹,提到的每一种读书方法都是有儒学特色的。文章标题就是“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第一小节也说“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具体来说,文中出现的《朱子读书法》《读书分年日程》收录于《儒藏》,《五经读法》读的就是儒家五经,《先正读书诀》采摘了唐宋以来著名儒家学者的读书经验。只有陈善《扪虱新话》属于子部小说类,但本文所引述其读书法,就是以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来阐释的。原文最后总结陈善(包括王国维)“读书须知出入法”,“这样的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至于原答案解析提到的“学而时习之”,原本当然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无关,但本文解释说“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那就是把“学而时习之”作为“学以成人”的手段来讲了,那就也属于孟子提倡的“穷则独善其身”。

所以,本题选A和D都可以算正确。

至于C项,原文是这样说的:“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这句话承认了王国维“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是一种文艺理论,但并不否认这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从全文来看,关于王国维的这一小节是与上一节陈善的“入书法”“出书法”呼应的,都是在说读书法。C项的错误应该是在后半句:“要求读书人主动、创造性学习”。原文中说“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出乎其外”是用书法,不是学习方法,尽管有“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但肯定不是C项所言的“创造性学习”。

试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C.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D.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答案】D(“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理解错误)

分析

答案认为D项的问题在“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如果细究的话,第一小节已经提到了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清代徐与乔《五经读法》和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第二小节又说南宋人陈善,的确没有按历史顺序。但如果从文章行文思路来看,第一小节程、徐、周之书是依附朱熹提出的,而全文主要论述的三个人朱熹(1130~1200)、陈善(约1147年在世)、王国维(1877~1927),大体是按照时代顺序在前三小节论述的。所以说D项是不正确的项,过于绝对。

A项有更明确,也更符合语文能力考查重点的错误。文章首段的主旨是传统中国的读书目的是修身成人,经世致用。(这也是全文的主旨)A项认为首段“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是没有理解该段最后两句以“所以”开头的句子。为了清楚说明这点,我们把相关文句引在这里。

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划线句是第一节的观点(结论),两个“所以”引出的“古之学者为己”的古语和“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这一事实,只是为了佐证观点。

“所以”确实连接前因后果,但论述文的结论,可能是推导出的结果,也可能是分析出的原因。结论并不总在“所以”引出的后半句。我们也可以用事实存在的后果,来论证我们心目中的前因。比如以下句子:

(1)王副主任工作很不得力,所以这次没有提拔他当正主任。

(2)王老师的语文能力不足,所以写两百字的短文都有病句。

两句话的后半句是陈述公认的事实,前半句才是观点或者说结论。

总之,文段中最后出现的“所以”与数学证明中最后一行的“∴”是大不相同的。而命题者不懂得这一点,所以做出了A项这个错误选项。

那么问题来了:

最后说一下C项。C项说“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确实全文到处是引号,引用古书中的言论很多。但这种引用是不是论证手法上的“引用”呢?

引用论证,是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注意,引用论证是用其“观点”,即文章所引言论的观点与文章观点有证明关系。而有的时候,我们引用名言,只是表达某人有过某种言行的事实,属于举例论证。可以看以下两个例子:

(1)革命要想成功,不能放弃武装手段。毛主席就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2)中国革命的成功,与对革命手段的认识密切相关。毛主席就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以上两组句子,第一句都是观点,第二句是论证。而在后句对前句的证明上,第一组是在观点层面的,第二组是事实层面的。

(可参考海门市复兴中学胡伟老师《论证中的引用和引用论证》)

本文的讨论的是“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观点是古人读书法有儒学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一般来说,古人是不会说出一句话来评论自己读书法的特点或意义的,所以想使用引用论证,也必然引用现代学者的言论。而本文所引都是古人关于读书法的言论,而不是关于古人读书法的言论。以第三小节为例: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第一句话是本段观点。后面引《人间词话》,是为了说明“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的事实。

其他段落也是如此,我们就不一一分析了。因为按照命题的“潜规则”,C项说“每段都采用”,已经犯了“以偏概全,太绝对”的错误,应该第一个判“死刑”。

所以,第2小题选A、C、D都可算正确。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2023“四省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解析
2019年1月百校大联考高三语文试题解析
【聚焦】2021年高三八省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湖南省六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十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