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中文章附中题,炼石补天笔法奇


核心概念类材料作文自2017年江苏“车”一题开始,为江苏各市模拟卷所热衷,但命题和阅卷技术的发展仍较迟缓。有些试题在命制时,没有选择含义范围明确的词汇,也没有在材料中通过定义、举例等方式明确词汇含义界限,造成阅卷时很难判定是否套作和偏题。比如近期南通等七市模拟题,以“记忆”为核心概念,但材料中并没有对“记忆”的界定。而在阅卷标准中,又明确指出“回忆”与“记忆”不同。阅卷中严格要求,是有意义的。但如果能在命题时就注意到这一点,引导写作,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达成共识,正向推进教育的进步。否则,核心词过于宽泛,就助长了套作,最终“法不责众”,作文试题对写作的限定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这次以去年南师附中考前模拟题作为写作练习,就是欣赏其材料拟写得妥当。(《2019届南京师大附中考前模拟作文试题“补”解析》)下面发布我校练习中较有特色的四篇作文,供大家讨论。每篇作文后有陆平老师撰写的简评,侧重介绍“落实”和“挂靠”两种核心概念类作文的应对策略。

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补,本义指添上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补,可能是画龙点睛,也可能是画蛇添足……不同的“补”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2019届南京师大附中考前模拟


 锔 

刘一驰

(南京市金陵中学)

 

锔是我无意间了解到的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头一次见,我就很喜欢。

锔的对象大抵是一些碎了、但又只是破作两三瓣的陶器、瓷器。匠人会用金属材料对破裂处进行补合,使其重新成为完整的“器”。当然锔不是简单的形体复原,用于锔的金属会在裂缝周围做出一些十分精致的样式,比如做成金线把碗给“缝合”上的样子,抑或是瓶口处围绕着裂痕绕一枝轻巧的镀金的花。

这是一种聚焦于“补”的工艺。而且其作为“补”,竟不蝇营狗苟于恢复器物的原貌,也不慌慌张张于隐藏自己的踪迹。金属与陶瓷的质感,在大多人的印象里怕是极不搭调的,寻常的修补也断不用金属来修复陶瓷。而那样的修复,最终呈现笨拙的复原,即使十全十美,也无法完全达到其原貌,留给人对过往的幻想和遗憾。但锔看得很通透,既然藏掩不住,索性用最自信的光泽、最讲究的形制,昂着头示人:这是补出来的。黄金色的华丽硬朗与陶瓷的温婉平滑各自昭影,反倒融治得很。补缝处的这点点高色点缀,使整个器皿有了一种美学上的节奏感和张力,也正是这种骄傲的缝补,使锔的器物,披着一股“侠气”。

天地曾风雨,世道常动荡。何时没有破碎,何处没有裂痕。有时我们任它破碎,留那一地狼藉,却终成为狼藉的一员;有时我们战战兢兢,想尽办法黏合、抹平,用回避和幻想来粉饰它,却终难掩那缺憾,甚至欲盖弥彰。于是我们并不顺利的生话因遍布遗憾而满目疮痍,因为我们以为裂痕永远是裂痕,“补”的本质是恢复缺损、掩藏列蒗。

锔的工艺告诉我,补的本质是重生,是承认裂痕,但使裂痕与美共生,正如缺憾与希望共生。

我听说的女娲补天的故事里,被补上的那片天是彩霞的颜色,天空最热烈的颜色。我每次见夕阳把西天烫红,我就想到发生在每个华夏子孙记忆深处的那场灾难,和那次诗意的“补”。

总有人不陷于将生活恢复原状,不汲于让自己恢复往常,既然过往已碎,那就以较真的身段补,以此宣告对裂痕的无惧,对泥泞的从容。路注定不平,但可以走出一段好故事。

完成了与裂痕的互相成就的修补匠,常被人叫作英雄。

如果说在平凡的生活里做自己的英雄略显俗气,那就祝大家做一个好锔匠吧。

 

本文的策略是选择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落实试题中的“补”。步骤有三:一、介绍该行为,注意遣词造句上贴合材料对“补”的定义;二、分析该行为,指出其与一般的“补”的区别。三、升华该行为,将其推广到一种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如果越过第一步而直接进入第二环节,很有可能被认为写的不是“补”。没有第二环节,就无法在立意上区别于一般写“补”的文章。不进入第三环节,文章就没有升华。


 龙袍、书画、敦煌 

杨于萱

(南京市金陵中学)

 

故宫文物修复院院长居师傅在端详细抚刚补好的山鸟图画时,引用了《金陵晚望》中的诗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补,已成了故官修复院所有师傅的日常生活模式——佛祖残损的指尖被按图纸或师傅的想象补全,细细磨砂;已近失传的缂丝技术又重新用在了龙袍的修复上,为了典卖而撕成两半的传世名画被特殊的胶水补好……

女修补员静静地欣赏她已补了十二年的龙袍,襟口上指尖大的小洞让她眉头紧缩,纹路已清晰,修补的材料却昂贵又有限,而高难度的缂丝技术偏偏加大了失误的可能性,于是,时光在她与古老的织机中流得缓慢。慢到在这个日益加速的社会无法想象,慢到她、他们,在日日夜夜安静漫长的修补中被世间淡化生存痕迹。

然而或许就是在一针一线,一笔一画的修补中,他们无限延长了文物的生命,文物也延长了他们的生命。他们与过去最古老的文明交流。在思索那些花鸟虫的笔画时,他们是否回到了宋代,他们又是否听见明成祖即位时盛大的喧天锣鼓,又是否听见李煜“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的叹息?他们的眼睛是否因历览古国文明而更澄亮热切,又是否感受到文物中流动的古老匠人的温热血液?居师傅说我从不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补这些文物就像在补习古老的文明。况且古代的工匠有人毕其一生心血,只完成了一件作品,补他们的作品,即是对这些人最赤诚的敬意。”

可是他们何止补的是龙袍与书画?针针线线都在为现在浮躁的人们寻根,重新编织华夏辉煌的岁月啊。中国太大,太古老了,她拥有太深沉,太颠沛的故事。记忆已成一轮残缺的月亮,夹杂着思念与对文明的叹息。迈出故国向西北望去,还有敦煌,驼铃阵阵,黄沙漫漫,飞天壁画,舞女飘飞的裙带早已在历史的海浪中被洗动,被侵蚀。古老的文明碎片正在出现新的裂缝,若无及时修补,则将似黄沙飞散。

是的,我们在飞速发展,但龙袍、书画等古物,敦煌飞天的惊艳,及华夏大地许许多多的文明有着太多残缺的伤痕,等着我们翻开记载古老工艺的古书,搬张藤椅,一针一线去缝补。

 

本文策略与上一篇相同。但在三个步骤的完成上,略逊一筹。第一步完成得很好,第二小节细腻的描写,把材料中“破损”“添上材料”两个要点都落实了。第二步由第三、四小节完成,把重点落在了“慢”上。这时,关注点由“补”偏移到了“人”的付出与“文物”的意义,是有偏离题目的危险的。所幸第三步升华时,又提到了对文明的修补,回归了主题。如果能在第二步时就开始说这一点,文章会更精彩。比如将修补文物与设计文创这两种发扬故宫文化的行为作比较,就能看出“补”与“用”的差别。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个常见的素材,但在运用时,是把重点放在“我”“在故宫”“修”还是“文物”,就要视作文题目而定,这就是考验对于素材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能力了。作文试题作出限定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无需做“奇石” 

王芊芊

(南京市金陵中学)

 

毛声山评《琵琶记》,说他有意做“补天奇石”,将古往悲剧都改得个快活收场。也幸而此举未能成真,让人长舒一口气。

有缺憾的人生才叫做人生,若将其一一“补”上,人生反倒失去了意义与价值。

人大概是生而破损的。婴儿一出生便要被剪断脐带,带着我新的伤口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人类出生便能预知死亡的结局,如何健康生活也只是推迟那一瞬间的到来。

倒也不是说破损的就任由它破损。心脏搭桥、肝脏移植、残疾复健,人类医学或心理学的一切进步,都是为了修补人们身体上的破损。可是有一些破损是无法弥补的。比如寄出又被退回的一封信,退回的理由是收件人已搬离。纵使想方设法寻得新址,被退回的这封信大概率是不会再寄出了。信件当时写有当时的心情,一封夏天的信是不能拖到秋天再寄出的。所以即使有“补寄”这个选项,也会被人们无情又无奈地排除。

既然有些遗憾无法补全,与其让它横亘胸中,不如接纳它,正如朱光潜说的“站在后台看”。我看《金蔷薇》中,有一个做事。老清洁工夏米想送一朵金蔷薇给生命中最重要的苏珊娜,可即使他最后死在屋中,这朵花也没有送出去。这是一个弥足遗憾的故事,可帕乌斯托夫斯基却受这个故事影响颇深,因为他确实把遗憾当作无法补全的部分,却将其纳入生命的版图。

不妨细想,如果古今悲剧都被“补”上了个“快活”结局会怎样?林黛玉最后嫁了贾宝玉,荆轲刺中秦王,朱丽叶与罗密欧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梁山伯与祝英台没有化成蝶飞去。大概都会落得个平凡收场,在人们心中划不下一丝刻痕,哪里会走过千百年的时光,仍叫我们唏嘘至此?

“植物死去,将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死去,将生命留在诗句里。”所以人们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有悲剧才能算作人生,怎能一笔钩销了去?官场失意、仕途不顺,于是陶潜说,“我不补了!”他不再去补全在官场上的遗憾,而是逍遥于山水间,于是今人得以领略其人志趣。李太白那样的天才,非要作《反恨赋》与《上韩荆州书》补上官场的遗憾,确实屈才了。

我无意去做补天的“奇石”,无法缝补的遗憾是生命的礼物,它让世界永远有进步的空间,让平凡显出庄严,赋予生命色彩。

我笑着叹息,它会随着风去往远方。

 

本文的策略是挂靠到一个现成的话题上进行写作。所谓“现成”,可以是曾经有过写作经验,也可以是已成为普遍共识,总之是易于成文的。比如本文,就是挂靠在保留缺憾这个话题上,去写“不补”。但如果是生硬地挂靠,直接提出“不补”的观点,然后大谈缺憾的意义,就很容易被认为套作。必须做好试题与作文的衔接。比如本文,就认准了“缺憾”与试题中“破损”的关联,处处点出“破损”,处处提出“补”的方案然后否定之,立意在“不补”,而文中处处“有补”。

文中一切举例其实并不完全贴合“补”。比如开头和文章中部提到的给文学作品加大团圆结局,是具有方向性的“改”而不是填补缺憾的“补”,但作者能利用毛纶“补天奇石”的说法与试题挂钩。又如最后写到的陶渊明辞官隐居,是破罐破摔而不是不补,但给他配上了“我不补了”的台词,倒也自然。把李白两篇文章说成是“补”,是很合适的。


不补之补

陈舞阳

(南京市金陵中学)

 

常在地铁站的宣传栏看见丰子恺先生的画,寥寥数笔一勾,人物形象尽显,然而却使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何先生不给人物补上细致的五官,使其更传神呢?

万事万物在诞生之时,总不能完美,于是“补”应运而生。尤其当事物破损时,查漏补缺似乎总是带来好的效益。然而当这些缺漏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坏,而上升到艺术、文学乃至精神的层面时,“不补”或许不失为一种“补”。

回头看丰子恺先生的画,便能恍然大悟:人物五官的缺失或潦草,对整幅作品所表达的意韵没有丝毫影响。丰子恺先生放其于“不补”,实际是利用观赏者的想象力“补”上了固定的人物面容所带来的局限,反而使画作更加传神。艺术中的缺漏不像衣物的裂口,当补上它们并不能增添甚至有损整体的观感时,不补即是对不能言尽之意的补充,这时再拿起笔执意要添上几笔,便是画蛇添足了。

然而“不补”并不是一味地将未完成的作品置之不顾,那只能称作残次品。那到底如何的境界才可被誉为“不再之补”呢?想起一首俳句:“这世间/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 然而。”倘若这一首俳句只停留在第二句,便不免落入俗套。而小林一茶却补上两个“然而”,却并不补充完整,点到即止,立刻使其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一将补未补之句,实际给作品补上了一个新的维度,而未完的句子之后究竟是什么,小林一茶将决定权交给读者,不再补充,可谓是画龙点晴之笔。由此可见,“不补之补”并不是彻底的不允许补充,而是在合适之处灵活一添,在恰当之处留有空白,方显至高境界。

精神与思想的不完满,更是不能也不必添补。“乡愿,德之弃也。”左右逢源、怎样都行的老好人,早于千年前被孔子唾弃,妄想将自己思想补充到集所有思想于一身的地步,也是不可能、不可取的。正是不同个体思想的长短不一、时缺时盈造就了个体的独特性,想要将思想添补至完美的地步,最终只会滑入广而不精以至平庸的深渊。保留缺漏,有时也是一种补充。纵观古往今来各大流派的思想,并没有哪一个完美无缺。而正是这些未补之缺,使不同思想大放异彩,留在世人心中。

下一次再于地铁站中望见丰子恺先生的画,我一定会对人物面貌的留自有更深的理解。

 

本文的策略与前一篇一致,挂靠在了“留白”的主题上。“留白”这样的艺术类主题,很容易引经据典,写得出彩,但容易只关注“留”而忽视了去写“补”。本文在这一点上处理地很好。开头由丰子恺的画引入,从五官缺失写起,自然进入了“补”的讨论。“用想象力补”这个解释,也在题目之中。尤为精彩的是,后半篇借小林一茶的两个“然而”,切实写出了“不补之补”的境界,使文章又提升了一层。最后由“乡愿”引出的精神上、思想上的“补”,使文章转换了方向,也没有说得很清楚,是本文的不足。可以由文学上的“不补之补”,联系到人生态度上的“不补之补”,比如时常品读自己以往的缺憾,却无追悔之心和重拾之志,只是“然而、然而”,倒也是一种境界。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向军:有裂痕的钻石——新材料作文训练一则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
2016任务驱动型型作文10大经典试题 五星文库
你还记得那年的作文题吗?2000年以来高考作文都在这里→
寒假一日记录
「高考备考」2019高考语文作文押题预测及范文:欣赏缺憾的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