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届泰州5月调研测试卷诗歌赏析题指谬

聚焦模考卷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宋]唐庚

其一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其二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注】这两首诗作于诗人被贬惠州期间。“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

10.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异同

【答案】同:两首诗都抒发了栖禅山暮归欣赏山间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异:第一首还抒发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第二首诗更内隐了清新、温和的情愫。

金中学生常愿子对试题的指摘

这是泰州市第二学期调研测试的一道诗歌赏析题。题目说两首诗有情感的差异,这一点值得进行一番探讨。

首先,这是一首组诗,同写栖禅暮归之景,情感上的区别本身就不是十分明显的。答案所云第一首诗抒发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是单从“失”这一字引出的。而这一说法,是照搬了《唐庚诗百首赏析》中的分析: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写诗人在栖禅寺勾留了一天,带着暮色归去的途中所见。“深”字点出栖禅山的重重叠叠,路径的蜿蜒纡远。缓缓行来,但见山峦层叠,暮霭濛濛,先前驻足的小寺,已隐没在丛山峻岭间,难觅其踪了。一个“失”字,透露出诗人对日间胜景的留恋和此刻怅然若失的意绪。



那么这一赏析是否妥当呢,让我们从诗本身说起。

第一首诗的结句“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之核心在“失”“得”二字。首先,这个“失”字写出由于行踪的变化,看不见先前的那座小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其后写“得”,这显然是与前句的一个对照。如果加上一组关联词来将这两句诗组合起来,则会是:

(虽然)山深失小寺,(但是)湖尽得孤亭。

那么这样的两句话,在这“失”“得”二字之间,体现的恰恰是诗人有关舍得的思辨。如果将“失”理解为怅然若失情绪的表现,那就与后文的“得”有些矛盾。

《唐庚诗百首赏析》这种摘字分析的方法,在另一段赏析里也出现了问题:



末句“湖尽得孤亭”,与上句形成对偶。上句写回望所见,此句写前行所遇。湖尽“湖尽”写下得山来,便是一湖,信步走来,绕过湖的尽头意外地发现一座亭子。“得”字生动表现乍见亭子时的惊喜之情,极为精妙,若换用“见”则平淡多了。“孤”字传递出周遭了无一物,冷寂空旷之氛围,准确妥当。



惊喜与冷寂两种心绪在这里并不兼容,“孤”只能是“亭”的特征的客观呈现,与作者的心情无关。如果像《唐庚诗百首赏析》分析的那样,作者怀着怅然若失的心绪,在看不见小寺之时骤然发现一座孤亭,内心十分惊喜,就不宜写孤亭周遭冷寂空旷,若前后统一言其失落,那下句用“得”就显得十分突兀,不如“只”一类字眼恰当。

所以分析这里的情感,不该着眼于个别字眼,而要抓住“失”“得”的转换。本诗情感应当是由得与失之间的一种舍得之辨而生发的豁达之情。

作为一首组诗,我们还需要联系第二首诗来赏析。第二首诗开篇写“湖烟”,那么显然是由第一首诗的视角延展开来写的。而其写湖烟用了一个“腻”字,在《唐庚诗集校注》中,说“腻”言其“滑泽、细腻”。这样的字眼,显然体现作者对湖上风光的喜爱。如果是承接前文“一丝怅然若失”而来,这里的“腻”就未免突兀而浮华。如果认为第一首诗是体现作者的豁达,就通顺许多:正是因为放下了“失”的小寺,才能尽情欣赏湖边的风光。这样解,也使两首诗的情感前后连贯,通顺,合理。

抛开这首诗,我们来看看唐庚这个人。唐庚此人,在北宋的文坛,一直被认为虽不是苏门弟子,但文学风格受苏轼影响很深。关于其与苏轼的关系,也有众多论文研究,此处不赘。但是他的文章深受苏轼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让我们想想苏轼那样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的文章之中流露出的豁达开朗令古今多少人向往钦佩。而深受苏轼影响的唐庚,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不是一个因为“失小寺”就怀着惆怅作诗抒发的人。相反,正是因为再这样“失小寺”的衬托下,才更显出作者的那一份豁达与开朗的可贵来。从这一层上看,《唐庚诗百首赏析》中的那一段文字,似乎确实有些不妥。

作为一个高三的学生,免不了要对这样的试题发几句牢骚。虽然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出卷老师也参考了相关的学术书籍,但是似乎并没有细细品味自己选择的诗作,仅仅在赏析文章中勾选“得分点”出题。命题依赖参考书籍,诚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能先揣摩一下古诗的意蕴,我相信这个问题还是可以避免的。每一份试题都是来之不易的,而我们学生也希望能在大小训练中做到更有质量的,更贴近高考真题的题目。

金中陆老师对常愿子同学的回应

常愿子同学能敏锐地发现试题答案中的缺陷,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并从诗句逻辑、组诗关系和诗人风格等方面进行平实的论证,难能可贵。

诗中没有“怅然若失的意绪”,当无可疑。但由第一诗“失”与“得”的对应,得出舍得之辨和豁达之情,似求之过深。

试题“栖禅暮归”,说明作者行踪是由寺而出,当离开寺庙所在之山时,因为山林浓密,回首已不见寺。正如上文所言:“'失’字写出由于行踪的变化,看不见先前的那座小寺。”下句“湖尽得孤亭”则是沿湖而行,至尽头看到亭子。两件事是先后发生,但失寺因离山,得亭因行湖,失寺与得亭之间并无逻辑关系,不存在舍得之辨。可以比较的是王维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流水对的形式传达出“水穷”“云起”是在行路中连贯发生,从而表达出得失相生的哲思和行坐随性的心境。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简单对仗,只是寻常的移步换景。比如宋人徐集孙《雨作》诗中有“云浓山寺失,水泛板桥低”。如果说有什么情绪的话,除了游览之趣外,“小寺”“孤亭”意象代表了超出世外、休止人生的境界。一“失”一“得”其实说的是人生路上随处皆得禅味。这与“栖禅暮归”的背景是贴合的。

补充一句。“山深失小寺”,或作“山回失小寺”。“回”字写出移步,与“尽”更搭配。“湖尽得孤亭”,明刻本作“潮尽得孤亭”,或许只是误刻。

关于常愿子同学对于模拟题“更有质量的,更贴近高考真题”的希望,我想补充两点:更贴合文本,更符合文学创作和解读规律。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栖禅暮归书所见》
苏轼诗词赏析 46 |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追凉
小学必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当中国美景遇上古典诗词,简直是美哭了
一组微诗,十种意绪,美得惊心动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