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1月南京高一调研卷作文“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详解

作文试题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

时移世易,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依然在生活中时时出现,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引用的是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的最后一小节。如果对该章节没有印象,此题无从写起。因为材料中“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乡土习俗”在该章节中有具体的含义,无法简单从字面理解(比如这里的“乡土”不是现当代文中常见的故乡、传统或精神家园的意思,现代社会也不是指经济、科技方面),或直接与其他理论关联(比如学生作文常见的回归慢生活、批判功利性等主题与此题无关)。

何谓“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本题要求比较的是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风气)。两者差别的根源由“陌生人”一词点出。

《乡土本色》提出:中国乡村人口依附于耕地而少流动,世代聚村而居。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现代社会在《乡土本色》中没有展开论述,但比较乡土社会就可以知道,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强,接触的以陌生人为多。

由“熟悉”这一特点,《乡土本色》提出了乡土社会的几条习俗。下面先引原文,再提炼出乡土与现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的四点不同:

1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人际关系:乡土社会由先天产生,现代社会由个人选择。】

2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社会规范:乡土社会依靠礼俗,现代社会依靠法律。】

3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信用建立:乡土社会依靠对人的信任,现代社会依靠契约和法律。】

4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道德观念:乡土社会来自具体的针对个别人的行为,现代社会来自抽象的普遍原则。】

如何“结合材料与自己的生活体验”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1948年,当时中国城市化还不完全,乡土社会仍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现在70年过去了,现代社会的生活与乡土社会应该有了更大的距离。但对于我们来说,所谓的乡土社会只能从文学影视作品去获得感性认识,很难成为写作的重点。我们写作时可以照搬《乡土中国》中对乡土社会的理性概括,真正展开的重点应该是现代社会,是借乡土社会来突出现代社会的风气,即完成试题要求的“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和“结合材料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的任务。

下面分别根据前述四点,结合我们熟悉的学校生活和教育话题,做一些立意、构思的尝试。

因为材料说“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习俗来应付的”,引导语中又有“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用词,都倾向于认为两者碰撞中应以现代社会为优,而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乡土习俗扯了后腿。我们下面的前两点举例就是顺着这种褒贬思路,但后面两点则更复杂。

1

人际关系:乡土社会由先天产生,现代社会由个人选择。

乡土社会人员稳定,乡里需要的职业往往有固定人员负责,所以子承父业成为常态。现代社会通过教育和考试来进行人才的培养的分流,父母对子女有了更多的期待。而父母之所以有高期待,仍然是把子女看作自己的延伸,而非独立的个体,父母之所以希望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而获得阶层提升,仍然是希望子女保有稳定的生活。虎爸狼妈的焦虑可能就源于现代社会中变动的人际关系和心中存有的人际关系具有稳定性和决定性的观念。

2

社会规范:乡土社会依靠礼俗,现代社会依靠法律。

乡土社会中的师生是靠一系列拜师仪式建立起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职责和学生对老师的服从义务,都是模拟父子尊卑关系而成立。现代社会中,国家有教育法,学校有校规校纪,老师是在规定范围内履行职责,对于学生没有亲疏之分。现代社会有家长会请老师吃饭,就是存有乡土社会借助礼俗加强师生亲近关系的想法,“老师你要严格要求,该打打,该骂骂”的许诺亦是如此。但老师真动了手,家长又用法律武器进行投诉。这就是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3

信用建立:乡土社会依靠对人的信任,现代社会依靠契约和法律。

乡土社会的私塾往往由家族、乡里设立,同学亦为亲友,互相为伴学关系。各枚读书种子按其本性成长,一家一族中的优秀者获得进一步的重点培养。一切都在同乡同族的耳目关照之下,没有作弊之心。现代学校的招生打破了血缘甚至地域,一切以升学成绩为准。学习成了个人奋斗,同学间竞争关系成为首要,多年仍是陌生人。既然没有了人情约束,作弊就没有了心理障碍,于是只能靠法律来监管。因为互相担心别人的算计,所以高考的选科必须建立严密的程序制度,甚至要规定高三开始复习备考的时间。往小了说,你今天晚上挑灯夜战多学了两个小时,同学就会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这句话似乎是借乡土风气在挽回现代契约。

4

道德观念:乡土社会来自具体的针对个别人的行为,现代社会来自抽象的普遍原则。

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由人对长辈的观察和模仿习得的,是在与人的交往中稳定下来的。因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倾向于保持长久联系,积累的道德经验也是正向的。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大事上是靠法律约束,小事上则没有了人情约束而可以自私自利。学生的道德主要靠学校教育和书籍阅读培养,虽然高大上,但毕竟是抽象的。日常接触的自私行为虽然只是鸡毛蒜皮,但确实产生了实感。抽象抵不过具象,还反而认为书本上的道德是虚伪的,尔虞我诈才是真相。所以有人提出需要重建“熟人社区”。

图书推荐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述百练:乡土社会
躬身亲吻这土地:读《乡土中国》有感
一户违规全村受罚,该不该?
失去的信任
现代文I篇《乡土中国》主题阅读(熟人社会和信任)与答案解析(新高考考法)
乡土逻辑植根于熟人社会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