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里乡关何处丨福州手工线面,承德拨御面,新疆拉条子
userphoto

2023.06.01 澳大利亚

关注

华夏饮食博大精深,仅以面条一例,便可管中窥豹。

一座城,一碗面。在我国,几乎在每一座城市,都可以找到专属于这座城市的那碗面。这碗面,甚至可能成了这座城市的象征、图腾,如果缺失了这碗面,似乎整个城市都丢掉了魂魄。

福州手工线面:

闽人食面有故事

赖晨/文  黄孔瑜/图

黄庭坚有诗云:“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诗中的“银丝”说的就是线面。大约在宋代,人们将溲好的面,揉搓成多根细圆条状,粘在圆棍上,然后挂在木架上, 拉抻成面,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渐改良,掺入适量的油、盐、薯粉,面条越抻越细,制成线面。如今,福州、闽南一带依旧保留着这种古老的饮食习惯。闽人沿袭宋代的说法,称线面为“索面”。

线面煮食简单,投入沸锅中,再沸即可捞起,抖水盛入碗内,倾入高汤,调以黄酒,即成(因线面本身是咸的,不再用盐)。福州人管这叫“泡”面。一个“泡”字,绘声绘色,这也是一种饮食文化。线面在高汤中一是一,二是二,一清二楚,晶莹如玉,不乱不糊,一筷拈起,牵丝挂缕,咬上一口,柔韧滑润,嚼不粘齿,丝缕相牵,带着原汁原味的鲜美,怎一个“好”字了得!

泡成的线面全靠高汤调味。高汤制作工艺颇为精湛,首选炖罐,放入土鸡肉、番鸭肉、牛肉、羊肉、墨鱼、猪上排、猪肚、猪脚,稍加中药调味,滴几滴虾油,在蒸笼里用武火蒸烂。

泡线面的高汤看似简单,但越简单的菜,对原料的要求反而越讲究。老福州台江,第一家羊肉线面店,所选择的羊肉是福清高山羊,喂养2年左右的为佳,制作时,一斤肉切多少片,一碗线面兑多少汤,都有定规。

福州花仓前(今鼓楼区花仓前二桥亭),在1887年时开设了一家专卖鸭面的小店,店主叫林阿焕,他直接到农村选购土生鸭子,买回来后,还要自己饲养一段时间后才使用。他的高汤是用肥鸭、上等猪排熬成。熬多少高汤,配多少碗线面,配上原汁原味的汤,绝无半点含糊,汤好味清,加上上品虾油,所以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熬汤后的鸭肉和上排成为“白切肉”,配上虾油、蒜末、香油等,也别具风味,其他如鸭肝、鸭胗等,特别是鸭肠制成的“芝麻龙肠”,又脆又嫩,更受顾客喜爱。顾客上门要上一碗鸭面,一块上排,一碟鸭肠,价廉物美,食髓知味,齿颊留香。

阿焕经营有一个特点,当顾客吃后还想吃时,他总是婉言谢绝。因为,一则要留下卖给尚未光临的老主顾;二则也是他经营上的妙招,抓住顾客的心理,采取“少吃多味”的战术——只让你尝味,不让你吃饱、吃腻,所以当你刚尝出味道来了, 就不让你再吃了, 此时,你对“阿焕鸭面”就会留下眷恋之情,让你欲罢不能,自然就成为其常客了。这就是为什么至今“老福州”提起“阿焕鸭面”还津津乐道,甚至垂涎三尺的道理。怪不得当时福建学院(今福建师大) 的学生,不管是打赌输赢,或是因其他原因请客时,都要到阿焕店吃鸭面才过瘾。清末至民国时期,一些政府官员和驻榕外交官员也常光临小店品尝。相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936年回榕想吃阿焕鸭面,随行副官以为主席之尊不宜上小吃店吃面,请其在南街商务印书馆等候,派人买来品尝,他品尝后很高兴,大有不食阿焕鸭面辜负己腹,也对不住家乡美食之感。

更有甚者,1949年前仓皇出逃的民国福建省主席朱绍良也不忘先到此吃碗鸭面,“挥手自兹去”,从此天人永隔。福州线面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福州人吃线面,从小吃到大。每年正月二十九必须吃面,每逢明九(如9岁、19岁等) 的生日,暗九(即9 的倍数,如18 岁、27 岁等) 的生日,必须吃线面,因为它很长,是“长命面”“寿面”。妇女分娩坐月子要吃“落地面”,可以调养身体,使奶水通畅,鸡汤最好用米酒或茶油炖成,老公要陪着老婆一起吃。宝宝满月酒的头道菜必须是线面,取“福寿绵长,长命百岁”之意。亲友临门,煮线面请客叫作“饷容面(迎客面) ”,吃上一碗线面,洗尘压惊去晦气。结婚订亲,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亲友远行之际,送上一指线面,两个鸭蛋,算是善祝善祷,所谓鸭蛋,谐音“压浪”,让出洋过海的一帆风顺,旅程平安,“吃鸭蛋,讲太平”,就是这么来的。老人家过生日时也要来这么一碗寿面,一般用鸡汤,称为“太平面”;切面是万万要不得的,切面就是“切命”,多不吉利啊!在大年初一,街坊邻居都会端着一碗线面,迎来新的一年,这一碗线面是讨一年的平安,重要哇!

有道是:一碗线面定终身。男女婚姻成功与否,还在一碗线面里呢。对于许多待字闺中的姑娘而言,一碗线面和戒指一样重要。为何?

旧时,青年男女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姑娘要上门拜见未来的公婆,男方父母如果满意,就会给姑娘端来一碗泡线面,姑娘接过它,就知道美满姻缘八九不离十了。反之,如果端来的是粉干、鼎边糊等其他食品,就算老人家笑得再甜,说得再客气,至于婚事,肯定黄了。关键时刻,男方依姆从厨房端出一个碗,挑开门帘一刹那,姑娘的心都会提到嗓子里,就担心不是线面……

线面的原料以精粉或专用粉,辅以精盐、薯粉、生油,讲究的还要加入鸡蛋。100斤粉可以制作120斤线面。品种有:银丝线面、鸡蛋线面、龙须线面和线尾面。配方如下:面粉100 斤、水、盐巴、油、薯粉各适量(线面成品含水13%左右)。

福州鼓山镇后峪村是手工线面的传统生产基地,据说其线面制作始于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现在有了制面机,但真正有韧性的还是手工线面,成千上万的线面师傅的手艺都是从这里学来的。

线面的制作工艺精湛,过程如下:面粉掺入水、盐搅拌均匀,揉成圆团,发酵二三十分钟,切成长条,手沾油,将面团揉搓成2~2.5厘米长的条,再发酵二三十分钟。随后,揉搓油条,边搓边撒薯粉,便成粉条。搓至5~7毫米粗细时,再发酵一些时间后,将粉条绕在33厘米长的面筷上,每根面筷串55~60 条,串好后平挂在发酵柜里发酵约2 个小时,自然垂长,这个程序叫做“串面”。拉面就是将5根面筷插在特制的面架上,用手均匀地拉另一端,经反复拉长,长度可达1.9米,直径约0.7毫米。这时,串面时所原串的两组粉条还粘在一起。要由面辅工将拉好的面托开,若天气干燥,辅工要托面飞快地跑。不然,面干了,托不开,两条面会粘在一起。

福州线面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美妙的滋味,享誉海内外,海外华人华侨尤为喜爱。

承德拨御面:

荞麦制面风味殊

郝瑞元/文、图

河北承德地区盛产荞麦,荞麦是杂粮之一,它的用途广泛,籽粒磨粉,可做面条、面片、饼子、糕点等。

山西有荞麦碗托,东北有荞麦饺子。承德吃荞麦的方法很多,比如白荞麦饸铬、拨御面等。每年进入旅游季节时,不少懂吃的游客来承德旅游避暑休假,都要专程去到张三营镇品尝拨御面。

张三营镇原名“一百家子”,据考证,清初,那里驻扎着清兵的三个营盘,因各营盘的首领都姓张,后来就将“一百家子”改为“张三营”了。据《隆化县志》记载,张三营加工制作白荞面,始于清初。那时,热河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滦河沿的砂子,金沟屯的鸭子,要吃白荞面上一百家子。”“围场的土豆,白旗的烟,一百家子的白荞面。”由此看出,承德地区人们对隆化张三营的白荞面有着极高的评价。

《隆化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率文武大臣赴木兰围场行围狩猎,途经隆化一百家子,住在伊逊河东龙潭山脚下的行宫。当天下午,行宫主事周桐向随驾太监呈报御膳安排,特命当地拨面师姜家兄弟为乾隆制作荞麦拨面,并从西山龙泉沟取来上好的龙泉水和面,以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和木耳做卤。饭菜呈上后,御前太监将碗盘银盖取下,乾隆一见眼前的拨面洁白无瑕,条细如丝,且清香扑鼻,顿开食欲,连吃两碗,称赞此面“洁白如玉、赛雪欺霜”,乾隆随即吟诗一首:

“罢围依例犒筵加,施惠兼因答岁华。耐可行宫逢九月,雅宜应节见黄花。朱提分赐一千骑,文骑均颁廿九家。苏对何妨频令预,由来泽欲不遗遐”。

又命御前太监赏赐姜家兄弟白银二十两。从此,拨面改名为“拨御面”,一百家子白荞面名声大振。姜家兄弟生意也更加兴隆。从那以后的一百七十多年里,皇帝、后妃的食谱中,又增加了“拨御面”一款。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拨御面制作过程。

原料有白荞面、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新鲜绿色蔬菜段、木耳、精盐、鸡粉等。其中蔬菜段汆水冲凉后待用。

白荞面的提取方法是:先将荞麦碾去净皮,再将荞麦仁用清水浸泡1小时左右捞出,用净布擦尽水分,搓去荞麦仁外皮,再次浸泡1天直至泡涨发软,然后磨研成浆,细箩过滤,清出粉渣,变为洁白细浆,将稀浆放盆内,待全部沉淀,面水分清后,去尽浆水,晾干成净荞面淀粉。

拨御面制作过程特别考究,主要技术在和面。先将荞麦面的

一部分用沸开水和面,另一部分则用冷水和。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烫法。春秋季需烫3/5,夏季只烫1/4,冬季则需烫2/5,然后将烫面、冷水面揉成一团,饧面10分钟以上。

把面放在拨面板上,面板的一端顶住滚水锅沿,用拨刀向滚水锅中拨面。拨面时,腕子用劲,要求快、准、均、细。将煮好的面盛在碗内,浇上用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木耳、精盐、鸡粉做的卤,再撒上熟绿色蔬菜段,即成。

端上桌的拨御面洁白如雪,风味独特。

拉条子:

天山盆地拌面香

王族/文、图

新疆人常说的拉条子,是一种拌面。

如果细分的话,拉条子应该专指抻出的面,不包括另外炒出要拌入拉条子的拌菜。如果把拌面都叫拉条子,那么就会让刀削拌面、手擀拌面、挂面拌面混淆不清。

拉条子的做法多年不变,即把抻好的面煮熟盛入盘子,拌上菜就可以吃了。服务员上拉条子之前,便已上了拌菜。

拌菜是用小碗装的,大多是满满的一碗,食客将拌菜倒在拉条子上,用筷子拌好,菜汁浸入面中,即可食用。

拌面在宋朝就已出现,在《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中,就有对酱汁、肉混合烹饪的记录,其具体做法与今天的拌肉菜大致相同。当时的人们面对一盘拉出的长面,在拌菜上下足了工夫,精心做出酱,调出味道醇正的汁,然后和肉、菜等一起炒,做成一份拌菜。可见,当时人们吃拌面,与今人无异。

单说拉条子,与陕西扯面、兰州拉面都不一样。拉条子不能太粗,亦不能太细,否则入锅煮熟后,会丧失其筋道和韧性。常见的拉条子犹如筷子一般粗,是从一根粗面剂子不停地抻出的。负责做拉条子的师傅两手各揪面剂子的一端,胳膊起落几下,那面剂子便被拉开,然后从中一挽便两根变四根,然后再拉再挽,根数越来越多,面条则越来越细。最后拉得粗细差不多了,扔进沸腾的锅中煮四五分钟,便捞入盘子里端给食客。

食客根据口味喜好,可要求煮熟的拉条子过水或不过水。不过水者是“然窝子”面。吃然窝子面需要快速将拌菜拌入拉条子中,若慢了会使面条“然”在一起(新疆人将“黏”称为“然”,黏在一起便说成是“然在一起”)。然窝子面的优点是能保持面的柔软,吃起来舒适。

另一种用水过一下的拉条子则叫“过水面”,其特点是经凉水浸一下后变得劲道、柔滑和细腻,吃起来口感颇为舒爽。过水面的水很重要,若直接用自然生水,肠胃不好的人吃了会有麻烦,正宗的过面水是将水烧开放凉,然后过面便无碍。

吃拌面须用盘子,否则会因为不易搅拌显得不方便。也有餐厅用碗盛拌面,但必须是那种敞口大碗,使用舒适度与盘子别无二致。以前新疆人吃拌面,有“大半斤”“小半斤”之分。饭馆的拉条子每盘大约半斤,食客的饭量大就来一份“大半斤”,饭量小则来一份“小半斤”,二者仅在分量上有区别,拌菜一样。我以为“大半斤”或“小半斤”的称谓已经消失,但前几年在伊犁的一个小饭馆吃拌面,听见老板问一位食客,是要“大半斤”还是“小半斤”,才知那个叫法至今还在。

我最早在新疆吃拌面是一份三元钱,后来涨到五元、八元、十元、十五元,现在大多是十八元和二十元。新疆人吃拌面从不去大饭店,大多都选路边小店,因为拌面是平民吃食,小饭馆味道更合口味。进入店中报上拌菜的菜名,然后选一个座位坐下等待。拉条子永远都是那一种,所以报上拌菜的菜名,配上的自然是拉条子。拌面馆的大师傅各有所长,炒菜的只管炒拌菜,拉面的只负责拉条子,不一会儿,就把拉条子和拌菜端到食客面前。

有一次我在喀什吃拌面,发现菜单上有很多拌菜,一数有三十多种,其中有很少见的鸽子肉、羊肚肉等。那次人多,主人点了二十多种拌菜,甚至还有大盘鸡和烤羊肉串,每种菜夹一筷子,就是满满当当一大盘子,然后再用勺子盛菜汁泼入拉条子中,便可吃出浓汁杂味的拌面。曾有人以为那样吃会串味,但一试之下却大赞好吃,说这才是新疆的味道——热情、饱满、浓烈和直接。这样一顿拌面,让人一出门就开始想下次了。

虽然拉条子永远只是一种,但拌菜几乎涵盖了所有蔬菜,如西红柿鸡蛋拌面、蘑菇肉拌面、茄子肉拌面、羊肉皮芽子拌面、白菜肉拌面、土豆丝拌面、蒜薹拌面、豆角肉拌面、辣皮子拌面、过油肉拌面、辣子鸡拌面、毛芹肉拌面、辣子肉拌面、辣皮子拌面、椒麻鸡拌面、大盘鸡拌面、酸菜拌面,等等,即使一周连续吃拌面,拌菜也不会重复。

吃拌面可以免费加面,这是从托克逊县延伸而来的传统。托克逊县是去南疆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者大多是开车的司机,饭馆老板为了司机们吃好后有精力跑长途,便为他们免费加面,久而久之便在整个新疆形成加面的传统。

我曾在托克逊县吃过一次拌面,本来一盘拌面已经足够,但总是觉得来一趟不易,加之此地是这种饮食文化的发源地,哪怕让肚子撑一点也要体验一下加面,于是便让面馆的小伙计加一份面,小伙计点头后便去了后堂,很快把一份面端了上来。原来面馆早就备好了加面,吃拌面的人只要说一声,他们马上就可以端出来。看来托克逊人很重视自己创造出的光荣,把加面当成传统在传承。

有人在外地尝试做拌面,因为面粉和水质的原因,做出的拌面不好吃。这其实不难理解,新疆的小麦日照时间长,面质适合做拌面一类的面食,而其他地区的面粉过于绵软,达不到拉条子的效果。新疆人出差回家前,家人若在电话中问其回来后想吃什么,多半会答之两个字:拌面。有一位朋友因为太过于思念拌面,下飞机后直接打出租车去了一家面馆。后来他描述当时的情景,吃完拌面出来,被九点钟还没有落下去的太阳一照,全身一下子就舒服了,才感觉是真正回到了新疆。

有一战友从西藏阿里下山到叶城,让饭馆老板做三份拌面,老板说如果面不够可以免费加面,不必一次点三份。他说不是加不加面的问题,而是太想吃拌面了,哪怕一份只吃几口也要来三份。于是老板给他上了辣皮子肉、土豆丝和过油肉,他逐一品尝,面露欣喜之色。

新疆人大多有吃完拌面喝面汤的习惯,美其名曰原汤化原食。面汤的稀稠取决于煮过拌面的多少,一般情况下都是清淡、略有面色的汤,喝起来更为爽口。

编排/Han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疆拉条子的做法
新疆昌吉拌面拉条子
新疆拌面和普通拌面有什么区别?
随笔
王族《食为天》
天山人的家常美食菜谱,拉条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