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解析
userphoto

2024.01.27 江苏

关注

如何分清阳虚证与阴虚证,我们是以“舌脉神色口气便”七项为纲,将“阳虚证辨诀”归纳如下:

舌——舌青滑或淡白,满口津液;

脉——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

神——其人安静,目暝倦卧;

色——面色唇口淡白;

口——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

气——少气懒言,声音低微,懒于交流。

便——二便自利,清长。

是符合以上特征2项以上者,皆可判断为整体阳虚,局部火证要服从整体。

“阴虚辨诀”则与之相反,就可以判断为阴虚,这样应该更清晰,便于掌握了。其中我们将舌象列在首位,强调舌的认证价值,许多医家往往单凭一个舌象就能作出阳虚与阳虚的判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突出阴阳作为总纲的地位,这一观点我们称之为“阴阳至理”。由此,临床上“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套用一句《内经》的话说,就是“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我们再说说“阴证”与“阳证”观念。“阴证”是由于“阳虚”或者“阴盛”而引起的具有一群属“阴”的(即疲乏的、畏冷的、消极的、堵塞的、湿性的、喜温喜按、无神的、抑制的)症候的病症;“阳证”显然是由于“阴虚”或者“阳盛”而引起的具有一群属“阳”的(即畏热的、积极的、迅速的、亢奋的、惧按的、好动的、燥热的)症候的病症。大家可以自我对照一下,是不是大部分人都是一个“阴证”的状态,阴证治阳(扶阳),当然如果是一个“阳证”,是万万不能“扶阳”的,我们应该“清热滋阴、泻火解毒......”等。

如果你是一个“阴证”,我们就得“扶阳”,当然这个“扶”并不是一味的用温热药挺高人体阳气,而是运用各种治法(即扶阳十法:温阳法、温中法、温通法、温濳法、温散法、温化法、温利法、温补法、温下法、温清法)扶助、治理、协调人体阳气恢复并且保持正常功能。

慢阻肺辨治首先要按照病情是否发生变化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两个阶段进行辨治。在慢阻肺的稳定期,病情常常呈现出虚实夹杂、病势缠绵、邪正交争不剧烈的特点:一方面是机体正气日渐消耗,无力驱邪外出;另一方面是痰浊邪气潜伏体内酝酿着下一次的爆发。慢阻肺稳定期的辨治以提高机体正气、防止复发为目标,重在培补肺脾之气,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但培补肺脾之气绝不是简单的采用人参、黄芪等补气之品,而是常常需要结合体质的寒热不同辨证施治:如针对气虚痰湿体质,健脾化痰就可以达到培补肺脾的目的,一般喜用枳桔六君子汤健运脾胃、培土生金之法施治;针对痰热体质,重视清化肺中痰热,邪去正自安,常用自拟清金化痰汤(枳壳、桔梗、陈皮、茯苓、法半夏、桑白皮、黄芩、浙贝母、乌贼骨、炒麦芽、杏仁、炒冬瓜仁、款冬花)施治。总之,慢阻肺稳定期的用药以平和、通调气机为主,药味不宜过于偏寒偏热。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则以病情急性加重、日常的症状突然恶化为特点,患者常常外受风寒之邪,内蕴痰热浊邪,内外相合,壅遏气机,出现咳嗽,咳黄痰、量多,气急等临床症状。对于急性加重的慢阻肺的辨治,其发病的病机以表里同病为特点,即使患者无明显的流涕、喷嚏等外感症状,治疗也可佐以解表药物如紫苏叶、防风等给在里之邪气以出路;“肺以清为本”,辨治时以清肺热为法,具体包括解表清热法和补虚清热法:解表清热法适用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外感风寒病史而体质不虚者,常用自拟清金化痰汤加紫苏叶、防风、紫苏子等化裁施治;补虚清热法则适用于体虚兼有痰热的老年患者以及虚弱的患者,一般在健脾、补肾的基础上加用清化痰热之品,用枳桔六君汤化裁加用乌贼骨、浙贝母、桑白皮、菊花、鱼腥草等清痰热之品。

▲鱼腥草

难点在于三种关系

这三种关系是指在辨治慢阻肺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虚实、寒热、清补的关系”。所谓虚实,就是要重视本虚与标实的关系,标实为主时宜急则治其标,以清肺为主,体质壮实者常用此法;虚实兼夹时宜标本兼顾,清补兼施,病程较长、反复感染者多用;以虚为主时则应采取补虚佐以清热之法,年老体弱者较适宜。寒热关系则是指慢阻肺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特点,徒清热则凉遏气机、损伤胃阳,徒补虚则导致负薪救火之弊。临床需要判断寒热、虚实的多少,以决定温补、清热泄实药物的比例搭配。清补关系就是依据患者体质、病情的寒热虚实采用清热与补虚相结合的办法,如用枳桔六君汤健运脾胃的同时,常加用夏枯草佐以清热,用清金化痰汤清肺热的同时常加用白术、炒山药佐以健脾胃。

对药有奇功

在慢阻肺的辨治中,用对药,如紫苏叶、防风,这是一组祛风解表药对,常配伍清肺化痰之品中,一方面起到解表清里、流畅气机的作用,另一方面,二者性味辛温,可以化湿和胃,配伍在清肺热药物中可防止苦寒药物伤及胃中阳气,有固护中焦的作用。再如浙贝母、乌贼骨,即乌贝散,用前者清肺化痰热,用后者制酸安胃,二者相伍有清肺护胃的效果。清肺不忘健脾,因为清肺的药方偏于苦寒,易伤脾胃,从这些对药的使用中,可以体会到治上焦护中焦的良苦用心,含有“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思想,这也是临床辨治咳嗽的精细之处。

慢性阻塞性肺疾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的不良效应。该病属中医学的“肺胀”,“咳嗽”,“喘证”等范畴。其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心。其病机多为气虚或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由于肺系疾病的反复发作,久则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伤及肾,肾气衰惫,则摄纳无权,且肾主水,肾阳衰微,则气不化水,水邪泛溢则肿;肺与心脉相通,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则治节失职,致血行涩滞,循环不利;心阳根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见肺、脾、肾、心的阳气衰微,是慢阻肺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1.慢阻肺的病因病机

1.1素体阳虚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或后天失调,生化不足,脾肾虚损,素体阳虚,而出现阳虚体质者。

1.2年老阳气亏虚

老年人容易出现阴阳亏虚,尤其是阳虚为主,又以肾阳亏虚为主。

1.3久病不愈

慢阻肺本人初期以肺气不宣,痰湿阻肺的“标实”为主,但久病不愈,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的“本虚”。所以,多数慢阻肺患者是“本虚”与“标实”互相结合,病机复杂,疗程较长。

1.4长期药物治疗

慢阻肺患者因病情反复,需要长期西药治疗,特别是初期服用抗生素、激素,易伤人体正气,引发“本虚”加重,更加延绵不愈。

2扶阳医学对慢阻肺的认识与治疗思路

“扶阳十法”是扶阳医学治疗阳虚证的总旨。“认证只分阴阳”,“阳主阴从,首重肾阳”,治病“首重扶阳,元气为本”,用药“擅用姜附”,形成了扶阳医学独特鲜明的学术体系。笔者运用“扶阳法”治疗慢性咳喘的经验,对现代治疗慢阻肺颇有启发,值得借鉴。

“扶阳十法”思想,主要是辅助脏腑之阳气,其本质上是辅助和治理阳气。《医理真传》中说道:“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其认同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认为阳气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阳与气的关系上继承《内经》之“阳化气”论点,认为阳主化气,脏腑功能得以运行之气机由脏腑之阳而来。

扶阳医学在思路上将脏腑之阳气功能同三焦学说进行巧妙的结合,其中解说道:君火(心)和相火(肾中之阳)“一来一往,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君火)生凡土,即胃。下者(相火)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遂分二气而为三气也。故曰三元,又曰三焦”、“火即气也、阳也”。由中焦将人体三焦脏腑阳气之功能联系起来并说“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说明三焦中,一个脏腑之气机功能不足,便会影响其他脏腑之气机。

扶阳医学认为,治疗阳气亏虚病症的根本在于“扶阳抑阴”。在对慢性咳喘的治疗中灵活运用了“扶阳法”思想,认为“慢阻肺,是论其内因也……由内而出者,气机之散也……散者宜收,回阳纳气,温补为先,温通助之。”“治肺者,宜养气,宜补气,宜通气。”直接采用“温阳”、“温通”的方法来恢复人体脏腑的“阳气”,调整脏腑气机,以消除在慢性咳喘中“阳气虚衰”这一病理基础。

扶阳医学尤为重视三焦及相关脏腑的阴阳关系,认为“古人立方,皆是握定上、中、下三部之阴阳,而知药性之浅深功用,故随手辄效,得以名方。”在对慢性咳喘的治疗中,充分重视三焦及相关脏腑的阳气,主张用温热药来“补阳”,如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并认为“学者即在这三焦气上深取化机,药品性味探取化机,便得调和阴阳之道”。其中“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为扶阳之首药,用于补肾阳;干姜为补脾阳主药,桂枝用于补心肺阳气主药,肉桂用以补下焦阳气,吴茱萸为补厥阴阳气主药

《医法圆通》中说“(咳嗽)从内而出者,皆是阳虚阴盛之候”、“若是从内之心肺阳衰者,扶其阳而咳嗽自止,如姜桂茯半汤、温肺饮之类是也。若是脾胃阳衰者,舒其脾胃而咳嗽自止,如半夏生姜汤、香砂六君汤、甘草干姜汤之类是也。若是肝肾阳衰,水邪泛上者,温其肺而咳嗽自已,如真武汤、滋肾丸、潜阳丹加吴萸之类是也”。组方原则均以温补阳气、温通经脉为主,并指出“人身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中一阳”即肾阳。“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特别强调肾中阳气的作用。

我们认为,慢阻肺到了人体中后期的失代偿期,有明显的典型病症的时候,一般都是“本虚标实”的病机。“标实”是指“痰湿”、“血瘀”、“寒饮”等实性的邪气阻滞气道血脉,进而呼吸不畅,血运受阻。“本虚”是指久病不愈,损伤人体正气,导致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运化、气化功能降低,气血推动无力,物质代谢减慢,导致肺的基本功能降低,进而引发各种病症。治疗上,我们应该“标本兼治”,化痰祛瘀与温阳化气相结合,祛风散寒与温肺化饮相结合,宣肺强心与健脾温肾相结合.......打个比方,心肺就像是“树头”,脾肾就是像是“树根”,“树头”得病了往往是与“树根”有关,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筋脉骨肉是一个整体,“树根”强大了,自然会给“树头”提供充足的“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树头”的病自然就会痊愈或者向好的方向转归。

上述扶阳医学的“扶阳”理论与方法,在现代治疗慢阻肺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如擅用“四逆汤”的李可先生,以其破格救心汤(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高丽参,山萸肉,龙骨,牡蛎,麝香等)成功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证(包括肺心病合并呼衰、肺性脑病)。多位医家运用“温阳”和“温通”为主旨的方法治疗慢阻肺,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亦充分说明了“扶阳法”理论在治疗慢阻肺临床中具有实际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3. 中医扶阳医学有关问题的阐释

中医扶阳医学是在中医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时代疾病的中医元素的特点和趋势,创新出的一种医学实践。中医扶阳医学是一种中医理论与治法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我们把中医扶阳医学的概念定义为:“中医扶阳医学”就是以“经典著作”为基础性理论支撑,以“经方”为基本用药法度,以“阳主阴从,天人合一”为核心学术思想,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为基本辨证方法,重视人体阳气和自然规律在疾病治疗、预防和愈后保健方面作用的一种医学实践。

扶,在《说文解字》的注释是:“左也。从手夫声。”左,即辅佐、帮助之意。清代《经籍纂诂》中“扶”的主要含义有三种,一为“助也”,帮助之意;二为“护也”,保护、固护之意;三为“治也”,治理、调理之意。扶阳,顾名思义,就是扶助阳气、固护阳气,治理阳气于一身的高度总结。扶阳是对维护人体阳气功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医学实践和观念。

“扶阳医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而不是“中医现代科学化”,它的所有概念、理论、治法和方药都是在中医本位思维的指导下变化的。“扶阳医学”有着丰富的哲学基础和经典著作观点支持。从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周易》开始,扶阳思想一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又曰:“至载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乾,纯阳;坤,纯阴。由此看出,《周易》尤其重视乾元,认为乾元是自然界万物赖以资始的动力,此一元动,则天地日月皆动,而且是永恒的运动。并且认为阴阳是运动变化的,而推动其运动变化的动力则是阳气,即阳气起主导作用。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思是说:阳气与人体的关系就像天和太阳的关系一样,一旦人损耗了他的阳气,就会不知不觉地减少寿命。所以就像天的运行离不开太阳的照耀一样,人也离不开阳气的温煦。因此,阳气具有像太阳一样的趋上的性质,同时为人体提供护卫的功能。

“扶阳医学”虽然有“重阳”之意,淡绝无“轻阴”之虞扶阳医学也是按照辨证论治理路走的,不是一切都是阳虚。在《医理真传》自序中,郑钦安开篇就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同样突出“阴”的重要性。书的正文开篇就讲乾坤坎离的问题,揭示出真阴真阳的关系。而在表现上看上去是极为重视阳气,还上面提到的,与当前的时代特征有关。至于后世与些人剑走偏锋,自创出什么什么法,什么什么论,那仅仅是个人发挥。总之,“经典扶阳医学”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临床活动的,或许的经典扶阳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思路有所差异,但是我们绝不会出现实证条件下的“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阴阳不分的重大原则性错误。我们要纠正这个观点,扶阳医学是最看重“辨证论治”的。扶阳医学之所以疗效突出,也正是得益于这个“阴阳分明”的观念,治疗上形成“主线思维”(即主诉——主证——主法——主方——主药的主线思维)前后统一,从不互相掣肘,以经方为基础的方药组合,药味精而药力专,精准定位,单刀直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寒、内火、内燥、内湿生成的机理
中医名词解释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歌诀
《伤寒论》温阳七法浅析
【引用】癌症论谈+癌症论治--李翰卿
分清阴虚与阳虚,实热与虚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