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宏达】漫谈人性与教育(四)◎习性[6]其他境界

六、其他境界


以下一些境界,同以上习性一样,不论种族、文化、男女、老少,人人具有。


1.悔:后悔,疑悔。我们每天都会出现悔的心理。话说得不妥,事做得不满意,都会后悔。或者不确定自己的选择或行为,会造成怎样的结果,担心、犹疑,夹杂着后悔。


2.眠:睡眠。身体或意识疲劳了,需要休息,就会睡眠。睡眠中,意识不动的时间很短,那是很深的睡眠。大部分时间,意识是有活动的,表现为梦境。闹钟一响,或者被人推动,就醒来了。能感知闹钟,感知被推动的,同感知梦境的,都是觉性的作用。


3.寻:主动寻找对象来思考。


4.伺:守株待兔一样,静静观照。


5.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或者喜、怒、哀、惧、爱、恶、欲,或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是眼、耳、鼻、舌、身、意分别取向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从通常生活来讲,七情六欲不要过分,过分了就是大烦恼。


6、其他一些正向的习惯


反省,自觉,理性,正念,正见,正信,正精进,守戒(包括守法,守道德),信用,等等。


反省、自觉、理性,可使人步入自我教育和不断成长的轨道。理性不是逻辑,逻辑是为理性服务的工具之一。人的习性里面,非理性成分很多,理性成分不多。有必要培养反省、自觉和理性的思维方法。中国、印度和西方各自的“逻辑”学(中国有名学、因明等等。印度有因明)各有所长。现在世界流行的是西方逻辑学,因为近现代以来,西方强势。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也在关注中国文化。但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人自己也不了解了,更何况外国人。


正念,是相对于不正的念头而言的。在觉性层面讲,正念就是一念不生时,正念无念,没有念头,只有天然觉性清清净净观照着。起心动念后的正念,则是保持思想念头理性中正。


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在觉性层面上,正见无见,没有被任何见解观念污染。起心动念后的正见,则是思维见解理性缜密周全,相对正确。


正信,一般而言是认知正确后而确信。觉性层面的正信,来自自觉本性。不明本性以前,都是莫名其妙地,被杂七杂八的思绪和欲望牵着鼻子走而已。严格说,对一切相对知识的信,只是暂时应用性的信。同盲人走路一样,没有对下一步的相信,就走不下去了。人们对知识的依赖,与此同理。至于终极真理,目前科学没有答案,大部分人只好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虽大多经不起推敲,却给人安慰。世上各种宗教信仰太多了,大大小小,五花八门,除了安慰精神以外,其中劝善的教义和行为规范也有社会教化作用。但有问题的教义,比如歧视性、威胁性甚至暴力性的教义,则需要检讨修订——当然这似乎做不到。这些教义来自“自我”、“慢”、“瞋”的心理投射,会导致社会矛盾乃至战争。


且不谈有无鬼神,单从心理检讨而言,对强大宗教神偶的想象与崇拜背后,则是因“自我”执迷而主观隔离了大道之后,孤立无助恐惧脆弱,无归属感,无安全感,希望想象与期望中的强大神偶来庇佑自己,是这样的心理需求投射与自我安慰。孩子心理上依赖于父母的关爱和庇佑,也是类似心理。不只宗教领域,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世俗领域都有偶像崇拜现象。人们将理想化的想象投射到偶像身上,皆与此心理有关。同时也是用偶像化想象,给自己带来理想化的希望、激励与榜样。正像有人说的那样,人们需要神话的鼓励,需要希望。


正精进,是正确的努力奋进。比如有的孩子用功过度了,就需要制止他,让他去玩,不能把身体搞坏了。成年人也一样,不应以“蜡炬成灰泪始干”“小车不倒只管推”为榜样。教师一边教学,一边也要自爱,爱护自己,保持健康。“教者效也”,家长、教师都是孩子们效法的对象,能把生活、工作、学习、心境、健康协调好,做人做事做好,就是孩子们的最好榜样。这比只教知识更为重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本来也是服务于这些的。


守戒,包括了守法、守约、守道德、守规矩规则。班级有班级的规矩,做人做事有做人做事的规矩。戒律和规则、法律、礼的原理是相通的,意味着尊重、秩序、理性;意味着自制与制约;意味着止恶向善,保护善良正义公平;意味着做人做事的本分与底线;意味着安全、可持续;意味着正面导向;也意味着限制,限制是个方法,比如交通规则,是为了保护正常秩序。也可以说,若违背了这些原则,就不是良性规则。比如现在流行于世的现代法律文化,主张唯法是从,而不兼顾考量伦理道德,客观上保护了虽不违法但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鼓励了人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作恶,这就有检讨的必要了。再比如国际各领域的规则,有的是国际政治经济金融争斗的工具,维护的主要是规则制订者的利益,这属于利益博弈的丛林法则了。


信用,前面已经讲过了,一切“关系”之间考验的都是信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切关系,包括政治、经济、金融、军事等等,信用都是基础,无信不立。信用信用,有信才可用,无信不可用。所谓契约精神,就是诚信守约精神,只要有交易就需要,否则交易没法持续,古今中外并无二致。中国不叫契约精神,叫诚信、守信、守约、信用、信誉、一诺千金。


7.其他一些烦恼


愁,怨,郁闷,抑郁,狂躁,焦虑,不如意感,不自由感,失败感,自卑感,等等。


中国古话说,“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这是引导人解脱烦恼的话。


焦虑、抑郁、躁狂现在非常普遍。原因很多,包括技术更新带来的变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带来一个接一个“颠覆”。工商业频繁持续地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与消费。信息工具与信息传播的革命式进展,带来信息量爆炸。功利主义、自我至上的价值观流行于世。所有这些,混合在一起,给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家庭、境遇,带来空前的变动与碰撞、刺激与挑战、压力与不安,茫然、焦虑、抑郁、躁狂的增多,是必然的因果。这是全世界的时代病,还会愈演愈烈。


不如意、不自由感,是每个人日常都有的,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而且愿望越多,不如意越多。欲望越多,挫折越多。自由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因为不自由感贯穿了每个人的人生,因为每个人都被身体困住,被“自我”观念困住,被思想、情绪、欲望困住,被环境困住。而人们习惯于将内心的不自由,诉诸于向外寻找自由,实际是饮鸩止渴。严格说,在尚未自觉本性之前,不论外在境遇如何,内心都没有真正自由,因为随时被困惑嘛。不论外在境遇多么好,在自觉本性之前,人都会有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乡愁”,都会不断寻找“心灵的家园”。


至于外在行为的自由(也包括言论自由),从社会现实角度讲,自由、权利与责任是对等的,而且与规则共生,不是任性为所欲为。任性为所欲为,往往会侵犯他人。如同开车一样,不守交通规则,会害了自己和他人。


至于失败感、自卑感,前面讲过,自卑是骄傲的背面。基于“自我”被认可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希望被认可。至于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成功人士?世俗有习惯定义:发财,出名,做官,成王败寇,成为“名人”、“英雄”……总之,成为被认可、被尊重、被恭敬、被“羡慕嫉妒恨”,乃至被敬畏,甚至被畏惧的角色,“自我”就有了存在感、价值感、优越感,有了“成功”的感觉。成功的定义、标准,是人为规定的,可以蒙昧地约定俗成,也可以自己定义。


人首先要做到生活成功。快乐、健康、积极地生活,乐观地工作,面对一切境遇,有好的心态和得体的应对,与自己、与他人相处得体,处理思想情绪、处理事情得当,做人做事对,这本身就是人生基本面的成功。至于其他事功,根据因缘条件,随意愿、兴趣、志向而为便可,成与败,尽人事听天命罢了。能够利益社会,当然是利益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有了人生基本面的成功,对世俗评价的依赖度也会降低很多。


绝大部分人,是依赖他人的评价过活的,因为“自我”需要被证明存在并有价值。证明的方式就是各种评价。其实没人真的全面了解你,否则就不会有“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感慨了。每个人了解自己也都非常不够,知人与自知,都很不容易。“评价”自然多是片面的,甚至很离谱。最好有自知之明,不要被外界评价牵着鼻子走。


孩子小时候,需要家长、老师善于运用评价工具,来引导他成长,鼓励好的,批评不好的,赏罚都要注意分寸适度且及时,还要注意场合,“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保护他的自尊心。同时,要培养孩子们自我反省、自我纠错、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习惯,随着他逐渐长大,过渡到以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为本,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这样他可以创造性地挖掘潜能,开创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作为世俗评价的傀儡而活着。当然也不是故意与世俗评价反着来,那样还是被其所操纵。


人人都需要建立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如果能够经一事长一智,将任何遭遇,都变为成长的肥料,那么所有的人生际遇,就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都被你转变为成长的养料了。这也是一种人生应用层面的“转识成智”。若能进一步,自觉本性,入不二法门,就可享受心灵最大的自由与安详,不再无“家”可归,更无须受世俗成功标准的影响了。


再说“自我”,虽是起心动念后的假设观念,但习以为常,根深蒂固,既不能以其为真理,过分强化张扬之,也不能阉割压抑之。否则,都会激发种种烦恼的直接泛滥或异化的泛滥。上策当然是自觉本性而自然解脱之。其次,是中道处之,尊重自我,但不过分强调自我。所谓尊重自我,不仅是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不仅尊重个人利益,也尊重集体大我,尊重社会与国家利益,彼此要兼顾,不能顾此失彼。从教育的角度讲,“性向教育”也是一种尊重人的自我,根据他的性格方向,禀赋、志趣、能力的不同,扬长避短,往适合他的方向培养。


{回复“漫谈人性与教育”即可浏览已发专题文章}



“稿件源自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的七条知人之道
中医的伟大在于她掌握了人性核心的东西,无论贤愚,人的脏腑都是一样的。人人都有本性(脏腑就是本性),而习性、人的起心动念等使人相远,使人遭遇不同疾病的折磨……………
《论语》第330讲 阳货第十七 第2节
起心动念
到底人性是善是恶?
恐怖谁造成的?自己造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