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宏达】漫谈人性与教育(四)◎习性[4]根本烦恼

四.根本烦恼


我们注意,唯识学没有用“恶”这个标签来概括这些烦恼心理哦,而是用“烦恼”。“善恶”偏于伦理道德评判,“烦恼”则是写实的,是真实感受。

烦恼的“烦(煩)”,左边为火;右边是“页”,小篆字形

,表示人顶着个脑袋。“火、页”合起来,表示人的心里、头脑上火。


“恼(惱)”,左边是竖心旁,表示心理。右边表示囟门(头顶)上面头发立起来了,怒发冲冠的样子。恼是生气、烦闷、发怒。


烦恼是心身感受,心理烦恼为主,生理状态也影响心理。心力很强,能超脱心理生理影响的,那要靠很强的意志力或很高的智慧与禅定功夫了。


烦恼的类型很多,每个类型各有深浅轻重程度。我们下面大致列举一些,详细分析就太多了。


(一)六种根本烦恼


1.贪。严格说,心粘着任何境界或对象不放,都是贪。贪为什么是烦恼呢?因为所粘着的境界或对象,没有不变化的。粘着变化无常的对象或境界,结果是什么呢?是落空、失望、痛苦,当然会烦恼,会“不如意事常八九”。这种烦恼,从微细的,到明显的,每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面对当下的境界或对象,都习惯于产生喜欢、不喜欢或中性的心理,喜欢就是贪的一种,不喜欢是瞋。这是严格细致的讲。普通粗略地讲,就是贪名利财色等等。

不过,站在刺激经济、技术、金融的角度,你也可以说贪心是最大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发明,促进工商业。各种财富效应,各种广告,都在刺激贪欲,刺激消费,刺激生产。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另一方面,它也给人们带来很多烦恼。这个时代的世界,经济挂帅,钱财为王,满足贪心的速度追不上贪欲的增长,自然形成欲壑难填的烦恼,吞噬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吞噬着世界的资源。


“贪”与“贫”两个字,只有一笔之差,把“贪”上面一点放下来就变成“贫”了。很多很富有的人还要贪更多,他的内心是真的感到不满足,感到饥渴,这是精神上真的贫,不是假的。


那么,贪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更深了。前面我们讲了觉性,讲了起心动念思维与一切观念(包括“自我”观念)皆依觉性而起。如果说觉性像大海,起心动念就是海上的浪花。也讲了觉性及一切心理作用,和一切物理生理作用,都是大道本来具备的功能。每个生命乃至宇宙万有,没有真正独立于大道之外,与大道本来一体,不是先分开又后来合一的。但人们迷惑于“自我”观念,主观地将自己“独立”孤立于大道。这种主观的独立孤立,造成了内心的孤独、恐惧、茫然、脆弱、无归属感。进而,继续从“自我”出发,就有着持续的冲动,想以占有对象或粘着境界的方式,或建立任何一种“关系”的连接方式,来打破孤立感,与大道重新联接,于是演变出贪、瞋、痴、慢等等一系列烦恼与行为。因为出发点和方向已错,所以只是南辕北辙、饮鸩止渴而已。解脱一切烦恼的根本,还是要靠自觉本性,从起心动念后的各种迷惑中跳出来,也包括从“自我”观念中解脱出来。其余的方法,都是暂时的,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包括仁、义、礼、智、信、爱、关怀、慈悲等等,正面建立和维护“关系”的努力,都可以对冲“自我”的孤独感及相关烦恼,以及其他负面关系,是人生和社会日常需要的“食物”。虽然严格说,只要出发点还是“自我”,还不能根本解脱烦恼。但在根本解决问题之前,这些正面“价值”,作为维系人生和社会的“食粮”,不可或缺。解决根本烦恼之后,行为会自然合于正面“价值”,那是自然流露。但是,根本解决烦恼,永远是靠个体自觉,不可能群体大规模发生。


顺便说到,“价值”这个词这些年很流行,有时候明明讲的是“意义”,却用了“价值”,这个用词是要斟酌的。“价值”这个词,偏重于从功利或利益关系角度衡量事物。过去我们常用“意义”一词,来考量一件事物“应该”如何,有“义”在里面,而不是困在眼前的功利或利益关系。“价值”与“意义”,各有用途,也有“义利之辨”的味道。“义者宜也”,是从适宜如何、应该如何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利”则是从功利或利益关系的角度,考量问题处理问题。“义利之辨”,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完成。现在流行世俗功利主义文化,“意义”的考量很薄弱。


2.瞋:贪而不得就变为瞋,包括不喜欢、不开心、不满、埋怨、怨恨、恼怒、愤怒等等变相。我们每天或多或少都有瞋心的。


怎么解脱瞋心呢?用慈悲仁爱心,或仁义礼智信,也可对冲瞋心。


或者反观自照本性,就可以解脱。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烦恼就是“苦海”,觉性就是岸。


自绝于大道就是“苦海”,当下复归不二大道就是“岸”。


或者观察任何事物本来无常的,好也无常,坏也无常,跟无常较劲不是浪费表情吗?自然会渐渐放松了执迷。


也可以观察,任何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缘条件构成的,每种因缘条件又是变化无常的,并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观察熟练了,自然放松执迷烦恼,可以渐次解脱贪瞋痴慢。


3.痴:不明白,糊涂的,没有智慧,无知,对正确的、真实的不能明白,不能了解,也包括对自己的本性和习性不了解。前面也讲过一些,这里不再重复。如何解脱痴?刚讲的解脱瞋心的办法也适用于此。


4.慢:自以为了不起,傲慢、骄傲。它的背面就是自卑。譬如现在人们喜欢讲“骄傲”,这个用词有问题的,用“自豪”更恰当。骄傲与自卑,是手心手背,人皆有之。不管你多么成功,都会有自卑感。为什么呢?前面讲,“自我”是依托觉性起来的思维观念,不是天生的,是误会的,假设的,习以为常而已。我在《思维的陷阱》一文中,对此有进一步的分析,在此不啰嗦了(该文见恒南书院网站http://www.hengnanshuyuan.com/ProductView1.Asp?ID=42)。正因为“自我”观念是假设的,所以总是需要证明它的存在,证明它的“价值”,这是自卑、骄傲或自尊心的根源。人人都想证明自我有价值,证明自我了不起,别人说我们了不起就开心,说我们不好就不开心。我们被“自我”观念催眠太深、绑架太久了。自恋、自大、自负、自满、自卑、虚荣心、自轻自贱,甚至自尊,都是基于“自我”的慢心的表现形式。


5. 疑:怀疑。这里指对正确的真实的情况或道理,不能明白,不能相信,变成了困扰烦恼。疑与信,就像双腿一样,交替迈步使人前行。正常的疑,可以帮助人谨慎求证,不轻率相信。大胆怀疑和假设,小心求证,对于求学问和做事都是必要的。但是,疑若用得不好,就会变成烦恼困扰。例如对于人或事过分地怀疑,疑神疑鬼,或者疑心病等等。


以上讲的“贪、瞋、痴、慢、疑”,都是有对象的,因为思维分别,而产生了自我与种种境界、对象的相对状态,既而就派生了这些烦恼。


6.不正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知识、思想、观念等。简单概括讲,包括以下五类:


第一,身见。认为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身体,认为身体就是生命本身。其实从受精卵,到支持受精卵裂变长大的一切物质营养,包括出生后的空气阳光饮食等等,哪一样不是借来的?哪一样属于我们?而且细胞不断新陈代谢,前一刹那的身体和当下的身体并不相同。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随时在生灭变化中。可是人人以为身体就是生命,就是自己,恐惧死亡。身体的死亡,不过是借用了几十年后还给大自然而已,本来就不属于自己。借用的,当然不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是大道,从本性到借用的一切,无不源于大道。生命从未脱离大道而独存。


第二,边见。见解困在一边的。比如认为人死如灯灭,身体死了生命就结束了。或者认为有个不变的灵魂生生世世在延续。或者认为世界是永恒的人格化的神创造并主宰的。或者认为世界是唯物的或唯心的。或者所谓“历史的终结”。或者认为宇宙由一点爆炸而来,那一点又来自何方呢?等等。这些见解都落在一边,把想象当真了。所谓“灵魂”,也并非生命的本质,不过是本性上起来的精神作用而已,包括个性习气的蕴结,其作用终究是变化无常的。


其他诸如各类的“左派”“右派”思想,以及各种偏见,如果失去了中道衡平的实践意义,也是广义的边见,会导致实践的失衡。


第三,邪见。比如认为不存在因果关系,等等。


因果是一个解释世界的理论,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并非佛教独有,也是科学观念,世界就在因果关系中。大家对佛教的因果观念,往往理解得过于偏狭了,以为只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才是因果,其实因果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满时空。“三世六道”也代表时间空间。


比如我们缺水会渴,喝了水就不渴了。比如冷气开大了会着凉,不开会出汗,这都是因果关系。比如这张桌子,是多少的因缘条件构成了它呢?从树种生长开始,需要很多条件配合,阳光空气水,一样不能少。成材后要有人去伐木,把它制成可用的材料。还要有人设计、加工等等,最后制成这张桌子。还要有人去买来放在这里,给大家使用。这是简单分析,如果细分就太多了。顺着每一个因素条件本身,又可以顺藤摸瓜,分析出无穷无尽的关联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乃至一粒米都可以分析出无限的关联因素,以及相互产生的作用等等,这就是因果关系。说简单很简单,随手可举例。说复杂很复杂,复杂到无法穷尽,计算机也算不清楚。现实的政治、经济、金融、军事、法律、医学、科学、建筑、饮食、环保……一切无不在因果关系中。世界就是无数因果互动的一堆现象。每种现象不是孤立独存的,与外界都有因果关系。


法院必须理清因果关系,才能判案。医生必须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这都是因果关系。教育也是无数因果关系编织的,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时间、空间……远的近的,主观的客观的,主要的次要的,细分起来,因果关系实在复杂。当然,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因素。


再比如,有人制造污染,破坏环境,大家都倒霉,因为大家生活在共同的空间,都受影响,这也是因果关系。有人说,只要相信因果,不必管他,他一定会遭报应的。这样理解因果就是“痴”了。放任作恶等同于纵容,是不负责任。至于怎么做,是技术问题。公共环境、公共道德、公共秩序、公共利益,人人有责。负面因果关系要用正面因果关系来对冲,绝不应鼓励放任式纵容。小到个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修身养性、生活经营,大到医药、法律、政治、军事,都需要管控和对冲负面因果关系,建立正面因果关系。


第四,戒禁取见。就是认为一定不可以这样。其实,很多“一定不可以”都是有时候如此,有时候未必。比如说认为不吃维生素就不能健康,不吃素就不能得道,不吃肉就不健康,等等。


第五,见取见。一个见解、观念、知识、思想,认为绝对正确。不论书本上的,还是民间流传的,或者手机上、互联网上的信息,也不论政治、经济、金融、社会、教育、宗教、医药、保健、饮食等等各领域,似是而非的东西都非常多,真信了也就被误导了。


每个人都有认知的盲区,有认知能力深浅,有思辨能力强弱,还有信息的欠缺,阅历、经验、学识、思想、智慧各有不同。情绪也会影响判断。自我观念和贪瞋痴慢疑等等大小烦恼,都会蒙蔽智慧。而且有时是旁观者清,有时旁观者未必清,因为不在其位,不了解全面情况。而且每个人都习惯用先入为主的经验和成见来看问题,这是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所以正确的认知与见解,其实并不多见。


以上五大类不正知,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的知识、见解。当然,任何见解、思想、观点、知识,都可以参考,但不可迷信。应对事情当然需要起心动念思考判断,需要借助知识,这也是觉性与大道的本有功能,但要善于运用这些功能,而不是被其所用所迷。


{回复“漫谈人性与教育”即可浏览已发专题文章}

{回复“思维的陷阱”即可浏览已发专题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人有定力时,是可以改变因果的
十六、因果关系是什么?
南師如是說:起心动念,用过便休,...
起心动念,皆“造业”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
忏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