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语地名真好玩

大理地区有许多白语地名,承载了白族先民的文化历史。用汉字注音后,我们逐渐失去了地名原来的意涵。文化因此出现断层。如果你知道身边地名的白语含义,或者你了解白语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请联系我们公众号,和我们一起分享。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都需要以语言为载体;而一个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的成果,也沉积在语言中,才得以代代传承。因此,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承载体和凝聚体。依靠语言,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价值所在。对于没有传统历史文献的民族尤其如此。

目前的民族文化界,往往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一些外在的、表象的、物质层次的文化现象上,或满足于汉文文献的记载,而不愿对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进行艰苦细致的挖掘。为此,特选载徐琳先生的《点苍山洱海考释》一文为例,旨在说明:如果不通过白语,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解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上的秘密,也无法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给我们的古老家园命名的,而将满足于“形似人耳,故名洱海”这样望文生义的牵强解释。

    语言是一条河,它从我们的远祖那里流来,流过我们的心灵和血脉,还将继续向我们的后代流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都在这条河中流淌。让我们珍惜它,因为它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点苍山洱海考释 

徐 琳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有连绵巍峨的点苍山和碧波荡漾的洱海。白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这秀丽的湖光山色之间。公元八世纪以来,白族跟其他民族一道,先后建立南诏国、大理国。在五百多年的时间里,为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光辉的贡献。

白族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白语。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也有人主张白语独立为一个语支。白语从汉语中吸收了很多借词,但也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特点。白语中也还有比较古的地名,如现在的“昆明”,白语称 sit cat ,即“善阐”。“保山”,白语 jif cix,即“金齿”。“洱源”, 白语称lod hol xi,即“浪穹”。“巍山”,白语称 med hot,即“蒙化”。“宾川”,白语称binl gel,即“宾居”等。这些古地名都是用汉字注白语的译音词。本文准备以白语为基础, 对“点苍山”、“洱海”这两个山河名称作首次探讨。 

 一、点苍山

 点苍山,属云岭山脉,南北走向。南起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下关的斜阳峰,北至邓川的云弄峰,全长 42 公里 ,最高峰马龙峰有 4122 米。点苍山共有 19 峰,两峰之间又都有一清澈的溪流,灌溉山麓的田地。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卷四中,有“云南郡,蜀建新三年置,属县七,户万。去洛阳六千三百四十三里,本云川地,有熊仓山,上有神鹿,一身两头,食毒草”的记载。根据地理位置和山上有神鹿等传说判断“熊仓山”就是“玷苍山(点苍山)”无疑。

过了五百多年,唐樊绰在《蛮书·山川江源第二》里,记了“玷苍山,南自石桥,北抵登川,长一百五十余里,名为玷苍。直南北,亦不甚正。东向洱河,城郭邑居,棋布山底。西面陡绝,下临平川,山顶高数千余丈,石棱青苍,不通人路。夏中有时堕雪。”樊绰把点苍山的特点,描绘得十分精确。其中“石桥”指现在的下关镇。更具体一点,有人认为指洱海的出口处“天生桥”,有人则认为唐代另有一石桥。“登川”指的就是邓川。“登、邓”都是译自白语的音del。

元代郭松年《大理行纪》、明代蒋彬《南诏源流纪要》、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地方志书对点苍山都有过考察和详细的描述。

南诏把点苍山视为神山,异牟寻嗣位后,封了五岳四渎,点苍山为中岳。《蛮书·六诏第三》记了南诏异牟寻与唐王朝会盟于点苍山下,并把“誓文一本请剑南节度随表进献;一本藏神室(玷苍山下神祠石函内);一本投西洱河;一本牟寻留诏内府库,贻诫子孙”。这次会盟在唐和南诏都是件极其重要的大事,点苍山作了历史的见证。

大理文化》 1984 年第 1 期古籍中的大理专栏里,吴棠先生较全面地介绍了古籍中的“点苍山”。文中提到苍山的不同称法,引了常璩“熊仓山”之说,但又提出:“熊苍山”之“熊” 是否为“点”之误,尚未有人考订。他同时指出,“熊仓山”的地理位置与云南县 ( 今祥云一带)里程及方位来看,所指应是点苍山,但当时还未有点苍山之名。

向达先生在《蛮书校注》中指出:“玷苍山或点苍山,名不见唐以前书”。的确,唐以前只出现过“熊仓山”。究竟“熊仓山”与“玷( 点)苍山”有什么关系?古今学者对此山的考证, 有科学的论断,文学的描绘。只是山的名称还没有用民族语言来加以解释,因而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结论。现在以白语并参考彝语等语言对“熊仓山、玷(点)苍山”一词的音义作如下分析:

汉语的“熊”,白语称为jif 或 jeif,“狗熊”, 白语称为 kuax jeif;汉语的“仓”, 是白语 col或 cual 的音译;汉语的“山”,白语称seif。Jeif col seif  三个音节合起来是白语“熊跳山”的意思。前两个音节是白语的原有词,后一个音节是汉语借词。由此可证,常璩所记“熊仓山”的“熊”是意译,“仓”是“跳”col或 cual 的音译,“山”是汉语借词。在这三个音节组成的复合词里,第一个词“熊”是意译,第二个“仓”是音译,第三个“山”是借词。

十分有趣的是相隔五百年后,樊绰在他的《蛮书》里,根据白语的音读,把“熊” 记为“玷、点”,把“仓”记为“苍”。可以这么说,记“熊”、记“玷、点” 都没有错。“熊仓山”是意译一一音译一一借词构成,而“玷(点)苍山”是音译——音译一一借词构成。云南滇西一带有许多地名是从少数民族语言中来的。又如汉语“澜(浪)沧江”这个词也是个音译词,澜(浪)白语读 lod,是“虎”的意思,“沧”读 col 或 cual,是“跳”的意思,“江”读 gvf ,是汉语借词。Lod col55 gvf 三个音节合起来是“虎跳江”。前两个音节是汉语音译白语,后一个音节是汉语借词。这个复合词的结构跟“熊跳山”一样,都是名词 + 动词 + 通名构成。“跳”字用了“仓、苍、沧”三个同音异形字。本来“仓”字就表示 col或 cual 的音,加了个草字头,表示山林青苍;加上三点水,表示河流。就从这三个不同的字来看,也足以证明它们是译音字。

现在再把白语的“熊跳山”和彝语支的其他语言(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比较,其他语言“熊跳山”的读音都和汉语“玷、点苍山”完全不同。这进一步证明“熊跳山”的译音词“玷、点苍山”是根据白语得名的。

二、洱海

洱海, 古称楪(或叶)榆泽。发源于海源县罢谷山,流至上关后与诸河小溪集合成为“洱海”。“海”实际是“河”、“湖泊”。由北向南流,入漾濞江,再汇入澜沧江。洱海全长 40 多公里,宽 7~8 公里,最深处有29 米,面积250 平方公里,是云南滇西高原最大的湖泊。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自楪榆。”《汉书·地理志》益州郡条下,“县二十四,……昆泽,叶榆”。《水经注》:“叶榆县之东有叶榆泽。”楪(叶)榆县即现在的大理县。

到了唐代,“楪(叶)榆”逐渐为“洱河、弍河、西洱河”等词所代替。南诏国并赋予楪榆泽以神话意义。如台湾学者李霖灿先生在《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一书中,刊布了《南诏国图传》及其文字说明。《南诏图传》里有一幅“西洱河记”。画的四方标了方向和江名,正中有两条蛇盘头接尾。左边有一条鱼,右边有一个海螺,图的上方写着“西耳河者,西海如耳,即大海之耳也。河神有金螺金鱼也。金鱼白头,额上有轮,爰毒蛇绕之,居之左右,分为二耳也”。文字说明中的记载更为具体:“西耳河记云:西耳河者,西河如耳,即大海之耳也。主风声,扶桑影照其中,以种瑞木,遵行五常,乃压耳声也。二者,河神有金螺金鱼也。金鱼白头,额上有轮,蒙毒蛇绕之,居之左右,分为二耳也。而奠祭之,谓息灾难也” 。直到 现在,这种说法仍为洱海附近的白族居民所信奉。

游国恩先生在《说洱海》一文中列举了再海的八个名称,并加以解释。他批评了“叶榆为榆树之叶”、“西耳形如人耳、洱海形如月生五日、如月抱珥”等说为“后人附会之说,不可为典要也”。游先生引证了清代胡东樵《禹贡锥指》:“叶榆本蛮语,与中国文义不同”,认为胡氏“其言最为有识”。可惜游先生并没有利用他在洱海之滨生活并与白族居民朝夕相处的有利条件,更进一步从白语中考察洱海,只是局限于过去的书中提法,因而得出“至楪榆之本义己不可考”的结论。他并认为“后世之以‘洱’易‘楪’者,盖中土之人为之,所谓以雅言代俗语也”。

向达先生也怀疑楪(叶)榆、洱、弍是译音。他在《蛮书校注》中指出:“洱河即即汉代之叶榆泽,一名叶榆河。汉以后始称此河为洱海、西洱河或西弍河。颇疑叶揄、洱、弍或皆是译音。”因此他从语言的角度解释为:“洱、弍中古音俱作 n, 与摩些文鱼字音同[1]。则洱河者或是古代摩些族地名,意为多鱼之河耳”。

施立卓先生在《洱海考释》[2]一文中强调:“民族语言是考证当地民族地名的活字典”,他用白语考证了“河、海”的音是“杲”(音同“搞”),并提出西洱河中“西”字的来历。列举了唐宋以来“西”字在句子中的位置有《通典》:“在爨之西,洱河为界,即叶榆河”。《唐会要》:“以爨之西洱河为界”。《新唐书·南蛮传下》:“以西洱河为境,即叶榆”。施立卓先生指出:“爨之西,洱河”与“爨之西洱河”,仅一点之差,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笔者认为根据洱海的地理位置判断,它在县的东边。《水经注》三十七也明确记载了:“叶榆县之东有叶榆泽”,“西”字纯属断句断错,根据民族语称洱海也没有半点表示“西”的成分或意思。

现在把“楪榆、叶榆、耳河、洱河、弍河”一词的白语含义分析如下:

《索隐》、《正义》都注了“楪”音“叶”,所以后来“楪榆”写为“叶榆”,这样有人误认为“叶榆”是榆树之叶。汉语的“叶”音是白语的 yeix(或 hheix 或 erx),意思是“下、下面”。“榆”古白语 yix ,意思是“水”。yeix yix 两个音节合起来,就是“下水、下面的水”。这是“洱海”的汉语译音“楪榆、叶榆”。比较有趣的是白语方言土语的差别也反映在汉字的不同译音上来。如,同是一个“下”用了叶、耳、洱、弍等字,而这几个汉字又与白语的方言土语的读法完全一致,如:下关和洱源西山一带读 yex 与“叶”音近,剑川读 hheix时、大理读 erx 时与耳、洱、弍近。韵母都是ei 、er,声母一个是舌面浊擦音y、一个是舌根浊擦音 hh,一个没有声母。这三个不同的音,不同方言区的白族人都能听懂。

白语中带“下”的地名不少,如:

下关 erx guerf     下鸡坪 erx geif berd       下登  erx def      

下营 erx yed       下寨erx po                       下坝  erx dat 

“下”(erx或 hheix)总是跟通名结合而构成专名。那么跟 “水、河”的构成也是很自然了。白族语言中“河”跟“海”同是一个词。洱河变为洱海是较晚近的事了。

白语里的“水”,在很多地方已使用汉语借词 xuix 。yix“水”只有在复合词和古代地名中保留下来,如“眼泪”,白语称mip yip,是“眼水”的意思,yix“水”的声调因受前一个音节mip “眼”的影响,由 33 调(x)变读为 42 调(p)。剑川县,古名为“义都”,白语称 yix dut ,yix 是水,dut 是“水”的量词。“水堵”、“义都”等都是yix dut  的译音词。

同样把白语和其他彝语支的语言进行比较,“下”、“水”、“河”、“海”等词,在其他彝语支的语言中读音都与 yeix(或hherx)、yix、god 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叶榆”、“洱河(海)”是以白语命名的“下水、下河”之意,而不是其他民族的语言。

“苍山”和“洱海”这两个地名词,到目前为止,在白语中仍然使用,只是时代久远,人们对它原来命名的意义已不大注意,但一经揭示出来,就会一目了然。早在一千六百多年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和二千多年前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录了“熊苍山”、“楪榆(叶榆)”。实际上这两个山河名称远比记载的时间还要古老。后来逐渐改用“苍山”、“洱海”,从字面上看,因为苍山上面苍松翠柏,树木荫翳,洱海如耳,又有南诏流传的神话传说,所以很像汉名。然而“苍山洱海”是民族地区的山河,它们也一定会通过民族语言而得名。在前人和今人关于“苍山洱海”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比较白语的方言变化,可以得出“苍山洱海”是白语的“熊跳山”和“下海”“下河”的比较可靠的结论。从这两个山河地名的研究,可以看到白语语音语词的历史发展,同时也可以充分证明白族是苍山洱海地区的古老居民。这不仅对白族语言,而且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研究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编者注:本文原载《民族语文》1986年第6期。将原文的国际音标改写为拼音白文;对文中的民族语言比较部分作了删节。

本文出自东洱河蛮的新浪博客《 点苍山洱海考释(徐琳)

如果您愿意成为一名自豪的自干白(自备干粮传播白文化),认同我们的宗旨和方向并愿意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请在后台联系我们,我们热诚期盼您的到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绝·大理古城(六首)
(56)南诏大理武侠风
大理旅游策划方案——策划“风花雪月”,大理游客翻倍!
族运国运关乎水
南诏太和城遗址
闲话洱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