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员分享| 感恩太极 求得真经(六期学员刘霞)



“不少名家的讲课,一谈到用胯大多避讳莫深,学拳者应该也听说过这句话:‘传拳不传胯,传胯师傅低’。而在大学堂,不仅《感恩太极》一书写的详细,老师们更是毫无保留全盘托出,手把手教的明白实在,就怕我们拿不走。”


“这是我太极人生的转折点,最难迈出的就是第一步。我来了,柳暗花明,更上一层楼!我走了,不虚此行,取得真经归!


一、关键词:实腿转体定型架



因为以前练过一段时间的简化、竞赛套路,还练过一年多传统杨式81式虚腿转体拳架,当我基本学完传统杨式85式并反复修正练习的时候,以亲身体验,明显感觉出这套定型架的优势。

竞赛套路相对于传统太极拳来说,不但“内功心法”和“技击内涵”完全缺失,在练法上更是游离在练拳核心“以劲路为纲领”之外,只求外形,速成、普及、表演、竞赛,“手舞足蹈,美则每矣”健身效果也不见得比跑步好,甚至有部分练习者因为正确方法的欠缺,造成塌腰凸臀、冲膝跪膝等现象,引起关节损伤,有多少人练了一辈子也不知劲为何物。虽然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但也有许多人及时觉悟转为学练传统太极拳的,我们这期拳架班就有很多这类学员。而传统虚腿拳架因为坐腿转换,初学者不易掌握,劲力在转换中部分折损,练上身相对较慢些。我在此打个比方不知恰当否:实腿转体定型架犹如书法的正楷,虚腿架更像是行书,初学者由正楷入门,比较容易正形练好,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腿转体定型架优点在《感恩太极》72页有详细表述)所以我经过李海水老师和张西萍老师手把手的教授,按照大学堂原汁原味的传统85定型架实腿转换方法练习,至今半年有余,效果非常好,自身逐渐调和,不畏冷怕热了,睡眠改善了,记忆力不减反增…还有间隙产生的体悟心得,让我觉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心态也越来越好,天天都有好心情!

二、 关键词:多转约25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印象很深且有趣的体感:以右搂膝拗步定势接左搂膝拗步为例,右胯根随腰转外旋里收下沉,身体中心线转到约45度方向,这时腰从45度继续右转,胯此时虽不再外旋,但胯根进一步里收松沉,合胯,中心线已转到约70度方向,使尾骨调中(不会坐在后脚跟上方)立身中正,那么腰比胯多转了约25度,就是这关键的25度,接下来“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右腰随之一松,身体中心线会自动向左转回45度方向,此时因右轴已定,右实左虚,虚透的左腰“自动回转”松开(变换姿势首先要正身形换腰,每个姿势都有其合适的腰,换成合适的腰再运行,不能别扭着腰走),带动左胯腿脚和左肩臂手随身体“自动转回”松开(主次分明,腰为主宰,四肢挂在腰上),左右同时松胯圆裆,左膝领劲向正前方迈步脚跟轻落踏实回撑,至此完成“实腿送虚腿”,整体松转圆活。而竞赛套路练法因为不会用胯(外旋里收松沉),尾骨无法调中直接坐在后脚跟上方,造成凸臀跪膝,长此以往对关节伤害很大,又因为右踝膝胯骨节没有对牢,无法象吊机底座似的整体稳固,只能由左虚腿主动拽拉迈出,虚实主次不分,违背拳理。

我还就“自动转回”的体感,请教了李海水老师,他做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就像被拧紧的毛巾,松回的状态,让我心领神会。并且和几位老学员交流,其中也有相似体感。我之所以将其记录,是因为曾经翻阅过不少的拳书和听过不少名家的讲课,一谈到用胯大多避讳莫深,学拳者应该也听说过这句话:“传拳不传胯,传胯师傅低”。而在大学堂,不仅《感恩太极》一书写的详细,老师们更是毫无保留全盘托出,手把手教的明白实在,就怕我们拿不走。

三、关键词:“入榫”和劲力延伸



接以上讲到搂膝拗步两脚踏实,就在这一瞬间,身体肌肉、骨骼优化到最佳状态,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都到位,即八面支撑到极致,整体松透沉好,蓄势待发,合劲。这就是主教我们组的李海水老师在每一招式必重点提出,反复强调的“入榫”劲,顾名思意,就像以前的木匠在每件木制品的连接处,必打个“榫头”使之严丝合缝,成为非常牢固稳定的一整体。李老师这么一说,使每位学员深刻牢记,反复练习,过几天其他组的学员也都在津津乐道了。

关于劲力延伸我认为和“入榫”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每个招式到位时的一瞬间,同样支撑八面,整体松沉,自身稳固,使劲力进一步延伸,原来在这一刹那,神意气稍一集中,立即松开,到位正姿势是一松,不是一紧。也正是这个劲力延伸松出的余地接下一式的开始,如此式式衔接顺畅,连绵不断地进行。李老师这又一强调,解决了我一直耿耿于怀的大问题。

而且在这关键两处强调松沉,从技击角度看,在攻击前后,都是先保证自身稳固,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谈引进落空合击出。


四、关键词:转腰和用腰



除了强调会用胯,我认为学会用腰更是重中之重。很多练拳者只知道转腰却不知如何将腰活用,致使劲路在腰隙脱节损耗。这是我练定型架到五、六个月时产生的一个体悟心得:入夜,明月初升,内心松静,独自练拳,接以上所述搂膝拗步“入榫”后右脚蹬左脚后撑,可能是白天累了没有主动转腰,只感觉松沉至脚底的反弹力上传到两胯,两胯轻轻推动脊柱旋转,敏觉感到“腰不动会卡住,腰主动转会脱节”,于是我就松腰顺势合着劲力转动,配合默契,从命门到夹脊再输送于两臂…接下来的每个招式多少都会有相似的体感,恍然悟得,原来每一式从起点到终点,腰并不是全部主动转的。又比如我在前面所说的多转25度,腰可借反弹力松回,而在接上劲时,还需松腰顺转,如此将腰用活了。以前看汪永泉先辈授拳语录所说“腰是松出去的”,怎么也弄不明白,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练到了,才能印证,不然理是理,拳是拳,漫天空想而已。

五、关键词:前后蹬撑



关于两脚前后蹬撑的问题,是传统太极拳初学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之一,对很多传统练拳者来说已习以为常,我在此强调它的重要性,因为这是竞赛套路练法严重欠缺的部分,同样以搂膝拗步从坐步到弓步为例:如果只有后脚蹬没有前脚回撑,后脚接地劲会通过两胯和命门传递至前腿,前膝极易冲出,不但劲力合不到腰脊,手上空洞,而且伤关节,包括我自己很多人曾经深受其害,特别是从竞赛套路转为传统练法的一定要将“前后蹬撑”慢慢养成习惯,转化为肢体记忆。当然除了前后蹬撑,还有如“云手”左右撑蹬原理相通。(详见《感恩太极》73-74页)

此文完稿后,恰好我们浙江分站有学员问:蹬和撑用劲大小如何分配的问题?我就自己练拳的感受小结下及时予以了回应,同时又觉得很多初学者会困惑,有必要补充在此供大家参考:首先要分清主次,蹬为主,撑为辅;然后来说接地劲,何为“接”?并不是让脚用蛮力狠狠的蹬踩硬撑地面,那么此时踝关节紧张(当然膝关节和胯同样紧张),劲首先在这里卡死,又谈何“接劲”呢?因此关节“松”开至关重要,但不用力又不可能完成蹬撑,所以要用最小的力来“接”松沉于地面的反弹力。在关节松开的前提下,以意领“劲”,后脚“轻松”前蹬,前脚掌一落地就要轻轻往回合,配合前蹬之劲“轻松”回撑,在身体重心移动过程中蹬撑劲渐渐由腿而胯合于腰脊,松腰脊顺转合劲渐渐输送至双臂形于手。所谓“用意不用力”,并不是不用力,而是用最“少”的力,既要保证骨架的支撑,又要求各关节肌肉的松开(劲路优化),使劲力畅通无阻少折损。要掌握使用这个“巧力”,就是需要从我们练拳千万遍里去获得,不是空想能够得到的。建议初学者劲可用得稍偏大些,加强撑蹬感觉,慢慢练悟,养成习惯。叹只语片言难以说清,纯属个人拙见为抛砖引玉。




因为以上这些都是我切身的体会,就自己练拳至现阶段选了几个关键点和大家交流分享,同时也供初学者和“同病相怜”者参考,少走歪路。其实有许多以前练竞赛套路的转型者,大多会依样画葫芦,又诸如虚灵顶劲、沉肩坠肘等等也大致能做到,所以要格外注重会运用腰胯、松沉、蹬撑等这些关键点的正确练法,进步较快。有时间的最好去大学堂,做个明白的练拳者,无论你在哪个层次,都能各取所需。对初学者而言更是直接走上了光明正道。


这次来大学堂前我准备了好几十个问题希望得到解决,随着课程的进展,大部分在李海水老师的教授中迎刃而解,关于自己站桩一年来的困惑由高保中老师完满解答和手把手校正,并在常文老师指导下做到且感知了由下而上、有内而外的掤劲,而杨大卫老师的理论课让我们明白“劲”为何物,更精彩的是“名家工作坊”,最年轻的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人郝宏伟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深厚功力的展示,还“国粹”太极拳以真面目,使我们激动不已,眼界大开…对这期学员而言,老师们经常加班加点竭心尽力使每个人都能带点“真东西”回家,感人的小插曲太多了,感激感恩!




抚仙湖的美已有太多的描绘,老师们所继承的扎西精神也被无数次的歌颂,我没有华丽的辞藻来锦上添花,只用自己实实在在所得证明:云南抚仙湖畔有个太极人向往的圣地——感恩太极大学堂,真、善、美的化身!


这是我太极人生的转折点,最难迈出的就是第一步。我来了,柳暗花明,更上一层楼!我走了,不虚此行,取得真经归!

后会有期,相约明年!


浙江德清    刘霞        

感恩太极大学堂第六期学员




2016年感恩太极大学堂实训班火热报名中···

详细请点击 ↓


  点击进入在线报名  

汇合百家,福泽天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恩太极大学堂QQ群沙龙答疑解惑第1期
找对平台才能学好功夫——站桩百日之小结(一)
“太极腰”的修炼
行走坐卧的太极养生法
太极拳在裤裆里的那些劲儿
阿福说内家拳之 太极拳入门第六要:节节贯穿的真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