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篇“道可道”的最新解读与众不同,可能会颠覆你对“道”的认知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各有其性情,各能分得开,叫得出,故能区别;日是日,月是月,山河是山河,各有其性状,故能以名命之;仁善是仁善,道魔是道魔,各有其状貌,故能以视听辨识。但若将你他我,与日月山河,天地万物合在一处,给他起个名字,如何叫得出,辨得明?是方的还是圆的,是长的还是短的,是明的还是暗的,是硬的还是软的,是湿的还是干的,是阴的还是阳?故老子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而老子要论述的这个“物状”便是涵盖你他我、日月与善恶的万有名称,如何起名?但既然要论说这个万有万物,总得有一个概念名称,但那物涵盖万物万状万性,没法起名,故云:“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道”乃是伪托之名,非实“名”也。大即是道,道即是大。言道即是言大,言大也即言道,大与道实为一,同出异名而已。

所谓“非恒道、非恒名”,即是“强为之名”的“道”是天地万物之道,而非日常所说之道,诸如脚下之道、为人之道、生活之道,文武之道、茶道书道。而此强为之名的“道”名,也不是那个造化万物的恒常之名,“强为之名”而已。

道至静至虚,无形无象,自本自根,自生自化,亘古如斯,故不可言,不能名,能言能名者,则不是。故曰“不可道,不可言”。

诸家皆以为先秦之“道”为名词,未见其可作动词“言”“说”之用的,唐代以后才有作动词用的。却独不见庄子“《诗》以道志,《书》以道事,《易》以道阴阳……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之言乎?此“道”如何不作动词用?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不同于“無”(《老子》文中有83个无,5个無),二字义不同,后被传世本统一改为“無”,古代保留的“无”义,全归之于“無”。简化字以后,“无”义全失。

“无”乃初始状,“無”是真没有,故云“无名万物之始”,乃是表示“万物之始”之状貌,那个状貌是混沌的、整体的、有机的、未分的、真朴的。所谓“无为”就是回归人的初始,即婴儿状态,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天地混沌一体时,蕴含无限生机与可能,此状为“无”;天地辟,万物生,阴阳和合而生,万物纷纭而出,谓之“有”,“有”即用来表示万物生发状态的名称,如天地,如日月,如山川,如人物。“无”是浑然一体,“有”是万物有别。

故无名者,“气”之始也,天地得之以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有名者,数之变也,万物得之以成也,故为万物母。以其无分谓之始,以其生生谓之母。

《说文解字》:始,女之初也。母,乳子也。老子借幼女成母,比喻从“无”到“有”的过程。女与母,字形相似含义明显,女无“两点”,意即为“无”,母有“两点”,意即已“有”。故,无是初始,母是生生。其中深意,不言自明。这便是老子“无为”的真义所在。看似无,实则功能在,看似有,实则从无中来。

女与母,意味着无和有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观妙、观徼,即是观道、悟道之妙法。且须持之以恒、有欲、无欲地观之。观有内观、外观,内观即是用心观,外观即是用眼观。大道窈冥精微,处于“无”的状态,只有用心观,才能窥见道之奥妙幽微;观其徼是用眼观,观的是事物的界限,观的是“有”,即道生万物之后的情状,是万物的形态性状及其不同处(边界)。

因此,要常常保持无欲虚静的状态,让心思平静下来,才能观察到万物初始状态的微妙,把握事物的源头之机。此乃“内观法”。若能洞烛机先,发见苗头,便可采取措施,要么辅之以自然,让它自由发展,要么除之于萌芽状态,此乃“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也”的理论依据。中医治未病,深谙老子“无为之道”,强调的就是源头治理,将病患除之于萌芽状态。

当疾病未显时,早被大医窥见,故能施以无为之法防之;当大病降身时,只得采取“有为之法”,切之、割之,锯之、挖之。

在此,老子把“有欲”跟“无欲”相提并论,无欲是思虑精纯无杂念,以静观其妙;有欲是说私欲杂陈,心无静定,则常常被表象蒙蔽,看不到本质,只能停留在失去的表层上。“徼”(jiào)即边际、端倪。王弼解释:“徼,归终也。”即事物之所归,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事物由微至巨,有过程,有规律,唯无欲者,可把握之。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两者”是指上述所论的两个方面,即有、无,也是眇、徼,也是“万物之始”和“万物之母”,它们同出于一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不能分开。之所以分开阐述,是为阐述更清晰,层次更分明。

如同一个人,婴儿时是他,成年后是他,衰老时还是他,变的只是形状、外表。但作为人的属性未曾变,血脉本质未曾变。上午可能是教师,下午可能是花匠,他的衣着行业随时在变(徼),但本质属性不变(眇)。

因此,无欲静观,才能感知到天地万物和人的初始变化,才能发现其内部变化的规律特征,看到万物生机勃勃、充满了生机的玄妙,发现生命的精彩与快乐,其间妙、徼互存,有无相间,物我同根,是非一气,实乃一体两面之物,故同谓之为“玄”,“玄之又玄”即有和无的叠加,有无互根互化,交互作用,它是破解一切妙道的法门。

贯通全章的通俗大意

道在万物,没法说清它的样貌特征;道的名称概念也是勉强“加”上的,也不是他的恒常名称。无是用来表述万物初始状态的,有是万物有名相的开始。所以,常常在无欲静定的状态下,才能观想窥破事物生发变化的规律,在有欲的状态下,只能看到事物变化的表层现象。有和无,妙和徼,此两者同出于道,叫法有别,实为同一事物。有与无交互作用的变化很玄妙,玄妙又玄妙啊,它是揭示事物千变万化规律的门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游胡诌《道德经》:第一章 众妙之门
解密《道德经》第一章
中国国学网-- 道德经注解(1)
《老子》第一章解说
UC头条:老子为什么说“道可道, 非常道”?
浅谈老子学说中的“道生德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