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见山见水三境界

按:重发一篇文章,《见山见水三境界》,核心内容是老师从气学角度解释禅宗修行的“三境界”说,为拨云见日之论。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8日,此次重发时根据近两年见闻,做了一些修改。

》》》》》》

禅宗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参禅三境界”说,出自《指月录》有关青原惟信禅师的记载:

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

大意是说:

吉州(今江西吉安)青原惟信禅师有一天上堂对僧众们说:我以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得老师指点有所悟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后来悟境深了,放下了许多东西,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他问弟子们,这三种见解、三种境界有何异同??

青原惟信是禅宗五宗七家之一临济宗之黄龙派禅师,六祖下十四世,黄龙派祖师黄龙慧南三大弟子之一黄龙祖心的弟子,也就是黄龙慧南的徒孙。在《五灯会元》中也只有青原惟信的这则参禅三境界的故事,并未见到他的生平介绍。从黄龙祖心的生卒年推断,青原惟信当于公元1050至1120年前后在世。900多年来,青原惟信禅师的参禅三境界说被广为引用,广为评点解析,尤其是对后两种境界,即为何参禅有所悟入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彻悟后却又“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解读越多,越让人觉得如雾里看花。

第一种境界,即参禅之前的境界,也就是俗人的境界,容易理解。在我等俗人眼中,山山水水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也就往往视若无睹。禅者把世俗之人比作迷途者,或者梦中人,看不到世界的真相,却认虚为实,认梦为真。 

参禅者初悟之后,忽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往往有大梦方醒之感,于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就是第二种境界。有禅学研究者解释,这是因为禅者悟入之处,是对世俗相对知识的否定,也是对自我的否定。这种否定,往往从破除人法二执的角度入手,即将作为客体的法(万事万物)和作为主体的人都予以遣除。对法的遣除,即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研究者认为,第二种境界是否定,但只是一味的否定。到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第三种境界,则是“洒洒落落无一星事”的“脱落拟议思维”的直觉境界。第三种境界虽然形式上与第一种境界似乎无异,但禅者的真实境界却有本质差别。此时的感悟,是“即物即真”,“觌体全真”(觌体,见到意识本体)的感悟,此时已经没有主客、物我的对立,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禅悟的澄明之境。这种感悟,已经除却了“奇特商量”,回归于平常。

上述解释,专业名词较多,且所说的几种境界未能清晰确定地描述,还是用象征性的语言勉强表达。以我的理解能力,读来仍是觉得摸不着边际,“不明觉厉”。

在我深感困惑的时候,有一次老师正好说到这个话题。

老师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初悟者的境界。修行初悟之后,有了功能,就能自然感知到普通人感知不到的东西。所谓见山不是山,是修行者看到的万事万物的“气”的状态。比方说来了一个人,你就能感觉到他身上气的状态,知道他哪里不通。不用专门去查,就知道他腿疼或是手疼。你可以自然而然地感知到。在这个阶段,他很容易看什么都是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不管是无形无相的事物还是有形有相的事物,本质都是气。依我的理解,若用现代科学语言说,气可以比附为比基本粒子还要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气是宇宙的存在形式与内容,具有精微性、虚豁性、层次性、遍布性、兼容性以及运动性的体性特征。就其层次性来说,气有本原之气(原始混元气)、万物之气、人体之气、人的心神之气等等,心神之气是最“精爽”、“精灵”、“虚通”之气,是有了主动性的自主之气。对此,儒家多有论述。

老师在《传统修身法理》一书中指出,心本体的实质,也是一种特殊的气。从这个意义上说,证悟修持的内容,就是对不同层面气的体认与感受,其目标,是通过对心神之气的体认、感受与把握(调控),达到优化生命的目的,最终实现生命的自由。因此,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清楚地觉知到万物的气。

一位修行很刻苦的朋友,有一段时间进入了类似见山不是山的状态。他开车时,看见街上的汽车都是一团气,里边的司机都模模糊糊。由于他修行所用的不是禅宗的法门而是气学的方法,他体会到的这种感觉是不是禅宗所说的初悟不太肯定,但他看到的是外界事物的气态,则是可以肯定的。

1999年,有一位探险家曾经访问老师,跟老师讲过他在沙漠探险的经历。他单人进入大沙漠,曾经断水四五天,靠意志力坚持行走,终于走出大沙漠。大概是因为他当时心高度安静、意识高度集中,他曾经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当他历经磨难终于找到水时,都无法用眼睛判断那究竟是不是水,拿脚一碰,才确认是水。

老师说:这位探险家不是专门修行的,但他在特殊的身心状态中,进入了一种悟境。

我问老师:那修行者修行到后来,又“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怎么回事?

老师说:虽然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都是气的不同形态,但气跟气也不一样啊。每种事物的气是有区别的。修行到了更高境界,彻悟了,就能分别不同的气了。这样,山山水水的气在他的体认中就不完全一样了(就能清晰地辨识不同的山水之气了,每样事物都具体而真切,于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因为他功能强了,佛家叫产生了差别智。不是有句话叫做“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明”嘛?儒家把它通俗化了一点,叫“一本万殊”。或者“理一万殊”。

听罢,我若有所思,想起一个禅宗故事:

五台山智通禅师,起初在归宗和尚座下学禅。忽一夜连声大叫道:我大悟了!众人十分惊骇。

次日归宗和尚上堂,说:昨夜是谁喊着自己大悟了?站出来!

智通禅师站出来说:是我。

归宗问:你悟到了什么道理,便说自己大悟了?试说说看。

智通禅师答道: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这位悟出“师姑原是女人做”的智通禅师,或许是一下彻悟,进入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释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高僧行思VS王国维,两个版本的人生三境界,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
老僧参禅 见山是山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词赏析(苏轼最后一首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