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槐堂始祖名讳辨

   三槐堂是我王氏宗族中第一大堂,但其始祖即宋朝著名宰相王旦之父的名讳,一直有不同的?法。在史料和家谱中,有的写成“祜”字,有的写成“祐”字,在最近的一些文章中有的写成“佑”字。那么三槐堂始祖的名讳,究竟应采用哪一种写法呢?

   首先我们必须排除“佑”的写法,因为这样的写法是古史料和旧家谱上所没有的,是因为“祐”字在用一般的电脑汉字输入法所难以输入的,而“佑”又是“祐”的通借字,字义相近,于是一些人为图省事,就将“祐”输入成“佑”字了。这显然是不妥的,因为在古人命名中,如有人名“佑”,其兄弟间一般有名“佐”的,三槐堂始祖並无兄弟名王佐,所以不能为了方便,就替祖宗改名。

   一种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和《太宗实录》为代表,写作“王祐”;一种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二十五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代表,写作“王祜”。其他各书或“祐”或“祜”,莫衷一是;有的则两说并存,不置可否。然而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必须辨别清楚,以免以讹传讹。

   在《说文句读》中,“祜”字的字义解释是:“上讳。汉安帝名。伏候古今注:祜之字曰福,谓避讳而以福字代祜字也。释詁,祜,福也,厚也,从示,古声,侯古切”。“祐”字的字义解释是:“助也。系辞文,从示,右声。右助也,于救切。永乐大典中,玉篇无祐字。诗:保右命之,祗作右,疑说文祐字亦后增。特心部忧、女部姷,皆云读若祐,又似说文本有。”所以从字义上,“祜”与“祐”是有明显的区别。造成祜祐不分差错的原因,是由行楷中两字的字形相近,后世人传钞中手录笔误,而雕版时,刻工不能辨认,校对者疏忽大意所造成的。

   “祜”字的篆文是左从示,右上十下口;“祐”字的篆文是左从示,右上又下口。在篆字的书写中,两个字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不易造成错误。两个字的隶书写法,“祜”字一横,蚕头在左、燕尾在右;“祐”字一撇,蚕头在右、燕尾在左。两字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也不容易造成讹误。但在楷字的书写中,就运笔特点而论,将“祜”误写为“祐”的可能性很大,而将“祐”误写为“祜”的可能性则小得多。按照书写规律分析,写“古”字的一竖时,因为接下来的一笔是“口”字的一竖,故不可能写得很垂直,稍偏一些,便形似“右”字。而写“右”字的一撇时,撇可能有长短,但写成垂直一竖的可能性极小。由此看来,一些书中的“祐”当为“祜”的误写。

   一些近代标点的史料,将原来正史中的“王祜”改作“王祐”,其依据是《华阳集》中所载有的《王素墓志铭》一文,文中所写王旦之父名“王祐”。标点者认为,王素是王旦之子,孙子的墓志铭中,当不会把祖父的名讳写错,于是便在标点本中将原本中“王祜”改作“王祐”。但《王素墓志铭》并非碑铭原件,而是后人从碑上抄下来或据作者手稿刻印成书的,在这个抄与刻的过程中,错讹极有可能发生。其他书以讹传讹,“祜”便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祐”。古籍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退一步讲,如果说孙子的墓志铭中记载的祖父的名字一定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四库全书》中所载欧阳修为王旦所撰的碑铭中明确地写着“皇考讳祜”,王旦与其父只有一代之隔,子述父名岂不比孙述祖名更为可信!另外,范仲淹、苏舜钦也先后为三槐王氏家庭的其他成员做过墓志铭,文中无一例外地都将王旦之父的名讳写作“祜”。范仲淹和欧阳修所处时代都早于王素,范仲淹、苏舜钦与三槐家族又为姻亲,他们的记述自然应该可信度更高。

   古人成年后,在姓名之外要取个别名,称为“字”。因为字是用来进一步表达名的含义的,故称“表字”。字与名的关系有两种形成:一为相谐,一为相反。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同义,这是相谐;唐代的韩愈字退之,“愈”是超过,“退”是倒行,这是相反。综观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以相谐者居多。王旦生于凌晨,取名旦,字子明。“旦”指日出,与“明”相谐,可见其父是十分注重名和字的关系的。王旦之父字“景叔”,“景”的意思是大,“叔”的意思是好。古人常将“景”与“福”相配,《诗·小雅》中便有“以妥以侑,以介景福”之句,这里的“景福”便是大福。从前面所举《说文句读》中对“祜”字的解释,“祜”字的本义是福,而且在避讳的情况下,常将“祜”字?成“福”字。取名为“祜”,字“景叔”,加起来就是大福,顺理成章,完全符合古人依名取字的规律。而“祐”字的意思是保佑,和“景”无论如何也配不起来。由此分析,王旦之父名“王祜”无疑。《续资治通鉴长篇》据此定为“王祜”,理由十分充足。

   其实,在宋初年,是有几个人名讳叫“王祐”的。《宋史卷一百二礼志》“太祖平湖南,…又命李肪、卢多孙、王祐、扈蒙等分撰岳、读祠及历代帝王碑,…”。《宋史卷一百五十八选举志》“建隆四年,诏选朝士分治剧邑,以重其事。大理正奚屿知馆陶,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宋史卷二百九十六韩丕传》“太平兴国二年,…舍人王祐以前辈负气,每陵轹面折之。”。《宋史卷四百六十一王怀隐传》“初,太宗在藩邸,…命怀隐与(翰林医官院)副使王祐、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上面说的几个王祐,他们的官职、行迹和作风都与王旦的父亲不符。王旦的父亲虽也曾知魏县,但那是后周时候的事,宋太祖受禅后,就由魏县移知光州了,並迁殿中侍御史,知制诰。所以王祜与王祐並不是一个人。后人将王旦的父亲写成王祐,是不对的。

   由于以上所述,王旦的父亲的名讳应当是王祜而非王祐,这是很明显的事,实应予以肯定。王祜手植三槐,儿子王旦官居宰相,三槐一堂“槐荫满庭”。王氏后裔,自然都想集结三槐堂下,分享先祖的荣耀,其中不乏有王祐的子孙。由于这些王氏的后裔,一部分是太原王氏,一部分是瑯琊王氏,所以现在三槐堂的王姓在标记自己的郡望时,也就有了分岐,纷纷扰扰近千年,现在就难以辩清了。

(本文部分内容、观点摘自莘县杨巨源先生文章《王祐 王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槐王氏开派始祖王祐名讳考辨
<仙桃清水湾爱莲堂周氏宗谱》先祖世系及字辈的变迁
一树多枝同根生,王家一脉共向荣:我王氏家族漫漫寻根路
唐高延福墓志铭 乾嘉拓“主”字未损本 一册全
黄庭坚 书法欣赏
仝相卿:北宋韩琦家族先世相关问题辨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