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古村》槐塘
棠樾村村志
《文化古村》棠樾村
棠樾从宋以前,就有鲍、汪、董、姚、张等姓居住,棠樾又有上下之分,大体说自村西软桥头,大母埸溪岸向东到鄣山公墓、牌楼塘一带称“上棠樾”。自此以下为下棠樾。村名“棠樾”二字,来源于《诗经甘棠》篇周贤吕台伯的故事。台伯推行文王政令,深入民间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甚得民心,后来特意保护那棵甘棠,让它枝叶茂盛,清阴满地。因而把“棠阴”一词喻为“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树阴而言。过来也有人将村名写作“唐越”。这二个安在当时的农具与墓碑上都能见到。唐是指唐代,越是指“越国公”。这是为了纪念隋未鲍安国佐助他的妻舅汪华起义保卫六州,百姓免于难得到二州万民歌颂,民心所归,唐太宗封汪华为越国公、忠烈王,人民百姓将汪华奉为神灵、村村建汪王庙,香火不断,所以又有了“唐越”村名。
棠樾明清属直隶省徽州府新安卫、衮绣乡、清属22都9图、大和社、慈孝里、民国属歙县丰山乡、棠槐保,建国后属富埸乡,现属郑村镇。
南宋建炎年间,在徽州府任“文学”职官的鲍荣,他看到棠樾环境很好,便在棠樾村坪头建了一所别墅――掌书园,生前还把早逝的妻子、孺人葬在l园内,即今村中之鲍氏始祖墓园,到了荣的曾孙居美,才将全家从徽州府西门河西 搬到棠樾来,开始了规模宏远的村业,鲍居美丽智有断,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到元代玉正年间(1341――1368)棠樾村中生产、生活设施都有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学者鲍元康在村北龙山建慈孝堂,供奉宋末元初鲍宗岩、寿孙父子,表彰《宋史.孝义篇》鲍氏父子遇盗争死事迹。堂有多进,相当于家庙,这是棠樾鲍氏第一座祠堂。元代村中的建筑,主要围绕始祖墓园而建。现可考的,有墓西的“慈孝之母”,墓北的鲍同仁蒙古文状元坊,墓东的大和社、西畴书院等。
元、明之际,棠樾村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水系改造,棠樾来自灵山之水、分为两条,一条自东山、槐塘而来,过村北流入模路塘;另一条去村西沿灵山山脉至西沙溪,此为村中主要水源。 玉正年间,鲍佰源倡导族人截流筑成“大姆坝”,灌溉田600余亩,确保了棠樾农田旱涝保收,同时引水入村,沿村南环绕如带(前后街有水圳,前暗入地下,后显露可取用,现已填塞)。又引模路塘水绕村东两股水去骢步亭汇合,潺潺流至七星墩义善亭(现已毁)水口。明永乐18-19年对大姆坝重建,并在大姆坝下掘出了一连串的山塘水库,作为调节,村西北山上的德公塘是一个周遭用条石砌筑成的大水库,保证了大旱时村中的农用水。
建国前,居民以鲍姓为主,其他有汪、吴、董、姚、张、夏、毕等姓。
鲍姓属东晋咸和年间新安太守鲍弘的后裔,原居丰乐河南岸的金圭坦――鲍屯,据明氏记载:由鲍屯分迁各地的鲍氏已有29派。鲍弘的十世孙萝节居徽郡河西坞至十二世的鲍荣,称棠樾派之始祖,南宋后由棠樾派迁出的,可考的,约有40多个,要目如下:赣州、荆州、芜湖、无为、桐城、繁昌、和州、镇江、淮西、淮安、当涂、扬州、蜀源、岩镇、黄山桥、蕃村、亳州、漳州、通州、杭州、贵池、新馆、南村、绍兴、衢州、贵州、安顺等。
棠樾鲍氏本支自始祖荣公起,已繁衍34代,棠樾鲍氏支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16世祖象贤公居家十年间(约在公元1550左右)集宗人建于西畴书院旧址,又称“西畴祠”,又因祠为崇祀  祖登仁郎庆云公而建。庆云公排行万四,故又名“万四公支祠”,这是棠樾鲍氏 族的祖祠,名“敦本堂”,俗名“男祠”。男祠是对女祠而言,清嘉庆年间,明建万四公支祠,经历250年风雨,已颓败不堪,当时辉煌于两淮盐务的总商棠樾鲍志通一家,出于光宗耀祖、积德行善的理念,鲍志通与北启运,子漱芳捐出巨资,将上述支祠重建一新,又于左侧修葺“文会”,创建“世孝祠”(崇祀南宋以降的鲍氏孝子)。同时又整修了“大和社”及水口牌坊林园,“三元庵”等文物古迹。他的弟弟鲍启运别出心裁,因支祠只奉男主,未附女主,拿出全部储蓄,于大和社对面,坐南向北构筑了“女祠”――清懿台,崇祀女主,并捐义田1200多亩,构筑鳏寡孤独“四穷仓”,每年义赈族内穷人。
《宣忠堂支谱》与“宣忠堂”
《宣忠堂支谱》嘉庆年间,鲍志通、鲍琮(学坚)编,在此之前,棠樾鲍氏族谱尚有宋开庆元年  七世孙 (永高)编,元至元十二年十世孙周(景文)的续编;明天顺之年,十五世孙宁(庭谧)重编;明天顺七年十六世孙泰(希止)的续编;清乾隆二十五年三四世孙光纯的《一木堂棠樾之族谱》(20册,包括棠樾、蜀源、岩镇鲍氏支分与迁派,是一部完整的系列宗谱。)《宣忠堂支谱序》作者曹文植云:“宗谱水既江。而支谱其众流者也,鲍氏为新安望族,其宗谱修明,阅有年矣!今棠樾诚一(志通字)学坚(琮字)两君谓迩者来有纪也,支谱不立,将订宗谱曷据焉?于是别立一帙,遵旧谱例以肇基棠樾者为始祖。而就其布支,乃有条分而缕析焉,以为支各一谱,则万人独一身也,子孙绳,循列以续,则百代如一世也。”《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宗16世祖鲍象贤为支祖,辟尚书公旧居“宣忠堂”正厅为享堂,面积左侧建尚书祠,作奉祀礼拜之所。现棠樾鲍氏共有73户,304人,其中属宣忠堂支派125人,外迁族外的101人。棠樾宣忠堂支派。自21世纪起序辈序列为。“士逢仪廷钟,明伦崇典训,继起尚书家”。(21世前的辈序字不规范,难入列)。
古建筑、文物、名人等
1、大姆坝――元鲍佰源等倡筑,溉田600余亩,至今受益。
2、德公塘――元鲍德筑,清鲍宜瑷、维垣重修,溉田90余亩,至今受益。
3、软桥――位灵山来土溪水上。
4、复古桥――鲍氏始祖墓园侧。
5、世济桥――鲍氏女祠、四穷仓屋前。
6、进贤桥――横路塘上首。
7、骢步亭
8、义善亭跨棠樾村溪水之尾闾而建(已毁),位七星墩西首。
9、七座石牌坊:鲍大山孝子坊、慈孝里坊、鲍文跨妻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
10、碑刻(名人书迹)
鲍氏义田记石刻12块,分别为清吏部尚书、安徽巡抚朱 ,大学士刘墉、两江总督、兵部尚书陈大文、翰林院侍讲景同书、户部尚书黄书撰,另有义田禁碑2块,《敦本、体源二户规条》(即族规条文)4块。
嘉庆三道圣旨(鲍启运书)碑1块,万四公支祠重修碑1块,世孝祠《世孝事实碑》鲍志通撰8块,清书法家铁保书、画家汪茶书记事碑各1块。
鲍启运书颜体启蒙书帖刻4块(位始祖墓外复古亭内)。
11、民宅
保艾堂
存爱堂
慎修堂
存养山房
欣所遇斋
12、棠樾四景:复古桥、令尹清泉、横塘月雾、龙山晴雪。
13、棠樾名人:鲍荣、鲍宗岩、鲍寿孙、鲍同仁、鲍深、鲍元康、鲍颖、鲍宁、鲍灿、鲍象贤、鲍楠、鲍献书、鲍献旌、鲍孟英、鲍志通、鲍漱芳、鲍勋茂、鲍启运、鲍时基、鲍元标、鲍文涂、鲍明诗、鲍楷、鲍有莱、鲍希禹、鲍忠济、鲍鸿、鲍信斋、鲍宗轼、鲍集成、鲍 先、鲍庚
14、历史上曾驻设机构单位:
抗战期间(1937-1945)
南京钟英中学
安徽右任中学
国民党驻军第19集团军罗卓英总司令部
国民党驻军第32第团军上官支相司令部
国民党驻军第23集团军唐式遵总司令部
国民党驻军第23集团军陶户总司令部
以上资料出处:
鲍氏三族谱、宣忠堂支谱
其余谱翻阅拙著《坊林集》
《文化古村》槐塘
古村槐塘位于歙县西郊,距离县城7公里,是歙县七大古村之一。槐塘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最先来槐塘定居的是程姓,是从篁墩迁来的,共四个兄弟,他们安年岁长幼各建居所,故槐塘至今仍有旧府、上府、下府、正府四片区域,村民仍然如此称谓,在正府域内,也就是村中心区建有一长方形水塘,面积盈亩,以保村中火烛太平,当时将村取名为篁塘。如此一直到宋代中叶,时任当朝丞相的程元凤,因其母多病缠身,便找了个风水先生看看,先生看后说,此篁塘正对贵宅中门,而篁宇又于其母命里相克,于是元凤弟兄三人,各栽一棵槐树于塘边遮档门户,以求辟邪,并改篁塘于槐塘,直至今天。到后来又迁来了唐、汪、李三姓,唐姓定居村北,至今那里仍叫唐家街,汪姓住村南,取名为山后,李姓住村东,那里便是李家村。而后程、唐、汪、李四姓和睦相处,携手拼搏,共同创造了槐塘美好的家园。据史料记载,槐塘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已拥有千灶万丁,更重要的是这里成了古徽州南北交通的要塞,那时两广浙、赣往来商户,途经祁门、万安、岩寺、槐塘、许村,然后翻越箬岭,直通长江埠头,至今古道尚在,沿途驿站旧址仍在。此时槐塘商铺林立、古建遍布,共有九条道路进村,圆形的大号山,似一颗明珠镶嵌在村中心,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路人,故古槐塘又称九龙戏珠之地,人气十分鼎盛。
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槐塘鏖战,顷刻成了一片废墟,把整个槐塘毁了,百姓非逃即亡,十室九空,惨不忍睹,后来血吸虫病在这一带肆疟,到解放初期,这个千灶万丁的大村,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只剩下百余人的小村丁。
历史上的槐塘村,曾被时人公认是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槐塘人不仅勤劳能干,创建自己美好的家园,而且人才辈出、灿如繁星,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只为蟾宫拆桂、荣宗耀祖、出人头地而苦熬寒窗者,槐塘村就不乏其人。据考证,自宋至清七百余年间,该金榜提名者共有三十四人之多,这对于一个自然村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其中宋代有八人:
唐继宗      绍熙五年(1194)甲寅科     进士
李旗        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     进士
程旗        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   进士
程元凤      绍定二年(1229)丑科     进士
程元岳      宝佑元年(1253年)丑科     进士
唐廷瑞      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   进士
程扬祖      景定四年(1263)葵亥科      状元
程念祖      咸淳元年(1265)丁丑科      进士
明代十五人
唐继祥      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      进士
唐相        戍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    进士
程介      戍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    进士
唐弼      戍化二十三年(1487)乙未科  进士
唐泽      弘治十二年(1499)未科    进士
唐濂      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      进士
唐皋      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      状元
程嗣功    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  进士
程大宾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  进士
程于弋    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    进士
程寰      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  进士
程于鏊    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  进士
程国祥    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  进士
唐晖      万历三十八年(1616)庚戌科  进士
程于铎    崇祯元年(1628)戌辰科      进士
清朝十一人
程瀚      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     进士
唐鸿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科  进士
唐廷庚    雍正八年(1730)庚戊科        进士
程隆家    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        进士
程熏      乾隆十九年(1754)甲戊科      进士
唐来松    乾隆二十八年(1763)葵未科    进士
程国仁    嘉庆四年(1799)巳未科        进士
程家督    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        进士
程应权   道光十三年(1833)葵巳科       进士
程夔     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         进士
这些人中程元凤当了宋理宗的丞相,程元岳当了礼部侍郎,其他人都成了当朝的栋梁之才。除了这些皇恩金榜上留名的以外,槐塘民间能人前赴后继更为惊人,元代学者唐仲实明代学者程孟、清代名医程敬通、篆刻家程奂伦、围棋国手程兰如、画家程义、诗人程培坤、书法家程京萼等人都相当闻名,程夔是清代槐塘最后一名关门进士。
正因为历史上槐塘有过如此的辉煌,给槐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但是岁月沧桑,虽然曾有“槐塘卖朝人,不知来何历”的辛酸传说而闻及遐迩,但是仍然留下几处可供后人借鉴静思、苦功上进的文物景观。
一、   丞相状元坊
此牌楼屹立在村口,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牌坊旌表南宋丞相程元凤和宋景定葵亥科状元程扬祖,以及亚卿程元岳,程元岳是程元凤胞弟,学士程念祖是程元凤的侄子,四位都是功名有成者。后人为其光宗耀祖、激励后人奋发意志,长江后浪推前浪,让更多的槐塘人进取功名,为国效忠而追建此坊。
二、   御书楼
御书楼位于正府水塘之南,是程元凤特意建造的纪念性建筑物,距今已有七百余年。当年程元凤告老还乡时,宋理宗为了表彰这位大丞相,为他亲笔写下了“儒硕”、“昭光”、“清忠”六个大字相赠,程元凤回乡后把这六个字刻成三块大石碑,然后建造此楼,置碑于楼中,以示自己效忠皇上,故受皇上如此器重。同时也给槐塘儿孙效仿,以求进取。皇帝亲笔写的字叫御书,这六个字的意思是:
“儒硕”是指大有学问,通古达今;
“昭光”是指光明磊落、品德高尚;
“清忠”是指清白廉洁、忠心耿耿。
程元凤在朝中官德如此纯正,当然深受理宗皇帝的器重。同时程元凤把当年他六十诞辰皇上和同僚们相赠的礼物一并收藏于楼中。今天看到的御书楼是经兵战后多次修葺后的。那三块石碑与碑上的龙凤图案只要仔细看,就知道它当年是多么的光彩夺目。
三、   龙兴独对坊
这座石坊位于村北唐家街口,原为唐家住宅门坊,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五百多年历史。此坊四柱、三间、五楼,正牌上书写了“龙兴独对”四个大字,“龙”指当时皇帝朱元璋;“兴”指平定天下,社稷兴旺;独对是指朱元璋与槐塘贤儒唐仲实的一番对话,这里说的是在元至正十八年(1358)冬朱元璋率军平乱,从宣州至徽州,闻悉槐塘有为鸿儒唐仲实(号白云)懂天文地理,晓事理民心,并善知前测后,相当了得,,逐召见赐教如何安邦治国之道。于是便有一席对话,这段对话内容就刻在这座牌坊的龙风碑上,至今字迹清晰可辩。当时唐仲实回答朱元璋的话还真切中时弊。如问:邓俞筑城,百姓怨否?答曰:颇怨,以今观之,民虽所归,而未遂生息命罢之。又如,问:汉高祖,元世祖及唐太宗、宋太祖此数君者平一天下,其道何如?答曰:此数君不嗜杀人故能平天下。公元1368年即这次对话后十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帝业已成,便做了皇帝,建国曰“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竟想起了槐塘唐仲实的那悉赐教,获益非浅,逐遣金差往槐塘迎唐仲实进京封管,谁知唐仲实竟躲在村内一私塾中不见。明正德年间,人民为纪念与弘扬这位贤儒而追造了这座牌坊。
这座牌坊设计独到,雕刻精美,在徽州不仅与现存的八十余座不同,而且与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记载的一百八十六座牌坊都有不同之处。可见槐塘人对这位博通今古、深知成败之迹而不图名利的贤儒那片敬仰尊重之心。
四、  梅花坝、情缘亭
梅花坝位于村头,与丞相状元坊毗邻,坝长110米、宽5米,横贯东西,坝上栽有多株梅花,故名梅花坝,也是槐塘村水口。据说有祈福聚财之效。700年前的宋代,槐塘儒生程元岳在书房呆久了,常徒步此处放松休息,观梅尝景,有时兴趣来时还吟诗作赋,一日邂逅一位山后的大家闺秀汪氏,并且两人一见钟情,后来终结连理。元岳中榜为管后,逐造情缘亭以示纪念。
五、   石池寺
该寺在槐塘村西北隅,建于宋代,在当时可与槐塘的祠山寺,棠樾的龙山寺并驾齐名,是佛家弟子诵经念佛的绝佳之处。从大殿往西拐是几十间僧房,走出后门,下了石阶一看,寺周围紧挨着五口大水塘。
六、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位于山后,坐东面西,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汪氏八十九世孙汪永和重修。祠堂格局与众不同,同样三进,但不是建在一条轴线上,而是左右建设。古时左边为首,故建祠堂,右边建门楼,正堂。正门外修一水池,常年池水清清,估计其用意有三:一是防火;二是汪字水边离不开水;三是风水不断,脉脉相传。不知何故,几百年间,这里的梁柱上从没有蜘蛛在此结网。汪氏九十二世裔孙汪其隆先生,常年精心保护自己的祖祠,才使之如此完好,这座祠堂是槐塘八座祠堂幸存的唯一一座。
解放后,近十个县的人迁来定居槐塘,同本地人共同耕耘着这块沃土,使该村逐渐成了规模,焕发昔日的生气。其中原西北军黄后生将军也蛰居在这里,直到1982年才由黄镇同志联系安排为首文史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槐塘有三百余人走出国门到欧洲经商,该村又成了黄山市第一华侨村。
槐塘村村民邱增局整理
二00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州牌坊----祁门六都三坊
游在古徽州——棠樾牌坊群
安徽5A级古村 坐拥全国最大古牌坊群 入选国保被誉“江南第一乡”
中国祠堂的种类有多少?
走进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
篁 墩 新 安 程 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