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阳之要,古今脉承
主审/禤国维 太渔医话 2022-03-12 11:00

第一节  平调阴阳,治病之宗——补肾法

    一、阴阳之要,古今脉承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理论,渊源于《周易》。《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它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概括为阴、阳两个范畴。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自然界和社会万物生成发展的基础,阴阳交感而化成万物,天地万物运变的动力和根源在于阴阳的矛盾。中医学参照和汲取了《周易》阴阳对立统一学说,以探讨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如《黄帝内经》借用阴阳哲学思想用以认识人体生命,认为人体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体,人的五脏六腑、气血经脉、生理病理等,都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和说明。同时,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人体阴阳之间,必须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把调理阴阳,保持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的平衡,作为养生治病的总原则。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部充满阴阳对立依存的关系,其一切组织结构都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则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而在五脏中又可分阴阳。的分布于周身,如环无端,运行气血,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呈对称性营养周身各个组织器官,使人体内外阴阳达到和谐与平衡,使内脏的阴阳能随着自然界四季更替,阴阳消长而相应变化。

    同时,《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的能量。阴即“阴精”,是人体的物质基础;阳即“阳气”,是使人体物质运动及其发挥生理功能的动力、能量。阴阳是物质和能量的有机统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维持着“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就能达到“精神乃治”“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的境地。反之,“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即阴阳不和,偏胜偏亏,均能使平衡破坏而引起疾病。

    《灵枢·病传》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阴阳学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中医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可运用在疾病的诊断、辨证及治疗用药上。《景岳全书·阴阳篇》云:“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阴阳之要,古今脉承。

    二、平调阴阳,治病之宗

    禤老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即本于阴阳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禤老结合《周易》《内经》中的阴阳理论,提出“阴阳之要,古令脉承;平调阴阳,治病之宗”治病准则。平调阴阳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阴平阳秘,消除致病原因,以平为期。

    (一)理论明辨阴阳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与医学相结合,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在阴阳学说中“阴阳自和”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必然结果和最佳状态;“阴阳失调”是“阴阳自和”的水平下降;“阴阳离绝”是阴阳自和的瓦解和破坏。

    阴阳自和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和”是阴阳固有的根本属性和规律,它是正常人健康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首先,它表示阴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和”,即所谓“阴阳和平”“阴平阳秘”;相反,“阴阳不和”“阴阳离绝”是生命活动进入疾病或死亡过程的内在本质。其次,“和”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自我发生、自我形成、自我保持的趋势和状态,是阴阳的根本性质所在。“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必然结果和最佳状态。

    人体处在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即“阴平阳秘”时,正气旺盛,精力充沛。虽有气候、环境、情绪的影响,机体的修复能力即阴阳自和的能力正常,能及时地调节人体的阴阳状态,使之始终保持阴平阳秘,并能护卫“阴阳自和”的能力。倘若有外邪入侵,机体会利用阴阳这种“自和”能力驱邪外出,适时调节,而不发病。致病因素影响并超过人的修复能力,或者机体阴阳自和能力失调,就会导致阴阳失衡而致病。

    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即“阴阳失调”,也就是机体内环境恒定的破坏。所以说,任何病证不管它的临床多么错综复杂,也只能归属于阴盛阳衰与阳盛阴衰两大病理变化,因此便形成了“阴证”与“阳证”两纲,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强调了阴阳属性诊断的重要性。从控制论的角度看,把人体常态(阴平阳秘)作为生理目标值,将其症状变量系统的各变量,以目标值为中心从相反的方向加以区分,即可得出“阴证”与“阳证”两大候群系。

    阴虚,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功能应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病理特点多为阴液不足和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临床宏观整体表现为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等征象。患者宏观整体表现出生命物质运动节奏偏快。

    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等病理状态。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生命的活力降低,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某种功能活动也因之减退,血和津液的运动也较为迟缓。临床宏观指标表现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喜静倦卧、小便清长、舌淡、脉迟等虚寒征象。患者宏观整体表现出生命物质运动节奏偏慢。

    由生命物质运动稳定平衡态理论可推知:阴虚,由于生命物质活力降低,宁静功能减退,营养供应匮乏导致矛盾转化,致使某些脏器功能亢奋,生命物质反而运动加快,表现出阴虚火旺的快节奏。微观理化指标化检,带规律性的应是一些理化指标可能偏低,而另一些理化指标可能偏高。由于阴虚常引起火旺,因而指标偏高应成主流状态。

    故禤老认为,根据西医学平衡理论,人体内存在着许多对立关系,而这些对立关系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各层次的对立调节均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以维持机体健康状况,也是人体生理的一种稳态。一旦异常,人体就会产生病理征象,若这种失衡得不到纠正,以致继发多个对立失衡,甚至导致整个机体失衡,正如《内经》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以阴为基,无阴则阳无以生,阴以阳为统,无阳则阴无以化。因此,《内经》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指导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既能掌握疾病的内在规律、严重程度和预后,又能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和方法。

    (二)立法调和阴阳

    既然阴阳的盛衰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固,因此,调整阴阳盛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期达到“阴平阳秘”,便成为促进机体内环境恒定的基本原则。这正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根据八纲辨证进行分析,是属阴证(寒、虚、里)还属阳证(热、实、表),便可借药性之偏来调整阴阳之偏,以期达到治疗目的。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以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以寒凉为主;张从正认为“病以邪生,一塑去则正安”,主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主;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阻降火为主。四大家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人群发病所表现证候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自己的学说论点,四大家学说貌虽各异,但其治疗的宗旨是相同的——调节阴阳平衡。

    (三)方药平衡阴阳

    用中药和方剂治疗疾病就是通过阴阳自和的能力调理机体阴阳、正邪等矛盾关系,把“失和”调为“和”,把“偏”调为“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之一。中医治疗时就非常注重双向调节,平调阴阳也就自然成为治疗疾病的总原则。这一总治则要求汤方的配伍是发而不过散,收而不过敛,升而不过亢,降而不过沉,清而不过寒,温而不过燥,补而不过腻,攻而不过破,补阳当于阴中求阳,补阴当于阳中求阴。如桂枝汤有发汗作用,而实际上不是发汗之剂,是和剂,和什么?调和营卫是也。白虎汤、承气汤,为治阳明热盛津伤之剂,泻热即能存阴。小柴胡汤以和解之,全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有疏利三焦,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

    而西药与中药和方剂的差别较大,由于西药是一类特定的化学物质,因此,西医的药理学和治疗学表里一致,可认为是一种化学原理;而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择自然药物,通过炮制加工、组方配伍为辨证论治服务,而没有走上纯化学的道路。因此,中药方剂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为阴阳自和服务是其重要任务之一。依靠推动机体的阴阳自和机制产生治疗效应,是中药药效学作用的重要方面,而中药的调整作用则更接近于阴阳自和的本质,其在药物应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特点和优势。

因此根据以上理论,禤老提出“平调阴阳,治病之宗”的理论。禤老认为临床上在各种疾病辨证分型上,将正虚邪实结合,以正虚为纲,标实为目。正虚主要与肺、脾、肾不足有关,而肾虚乃诸脏之虞的核心,所以补肾法是扶正的关键。补肾的原则,是补其精气之不足。肾阴虚者宜甘润壮水之剂,以补调配阳,使虚火降而阳归于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肾阳虚者宜甘温助阳之品,以补阳配明,使沉阴散而阴归于阳,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两虚者宜阴阳并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中的阴阳虚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根源:对立、交感、消长、平衡
中医基础阴阳五行
今日分享:阴阳偏胜的概念
学中医,先学阴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