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中基 · 第10讲 五行学说(二)

10 第一章 第二节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 五行制化的规律

定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

规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子复母仇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第二个,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什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这个规律勿须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平衡,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无法保证三者之间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个只要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 五行乘侮

五行相乘

定义:相克太过

规律:相乘次序与相克同,旦被克者更加虚弱。

五行相侮

定义:反克

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

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

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那就是说乘侮同时存在,当木不及的时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结果,一、金能够加强对木的抑制,金克木,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时候也是两种结果,一是乘,二是侮,这个菱形图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时存在的,这在临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比如,这个例子是最经典的,木旺乘土,说肝脾不和,肝脾不调,如果大家治疗的时候,确定治疗原则的时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针对的重点就调整木,行不行呢?按照这种思想就不全面了,那么旺和衰同时存在,所以既要考虑木,还得要考虑土,治疗肝脾不调,那我就治疗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调肝,又要调脾,那么从两个方面来调整,达到木土之间的平衡,读这个菱形图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医学那个系统思想,整体思想,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临床实践,开一个复方来调整,从整体来调节,还有一个重点,绝不是肝有病就调肝,脾有病就调脾,最简单的方法,那是调整两脏,高明的方法,调整三脏,调整三脏叫制化,调整两脏不是相生就是相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级,最简单的方法,是调整两脏之间的关系,高明的方法是调整三脏之间的关系,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如果认真的去读方剂的方解,古书的方解,认真思考方剂的配伍的原理,就能把这个思想读出来。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

有机的整体观:建立以五行为纲,把时间,空间,自然,人体,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宇宙观。

发展变化观:五运相袭,如环无端,循环往复,五行生克制化

联系作用观:五行生克制化是五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

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

五行的分类方法

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什么样的科学观呢?它和气一元论,和五行学说有同还有异,相同的,确立了有机的整体观,我们前面讲气的时候,说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中医学,从整体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一个观点,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天地人三才一体,奠定了这个基础,而阴阳学说从矛盾对立统一这个角度,来阐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天地万物都处于矛盾运动的状态,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进一步详细地论证了世界万物和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了科学的整体观念,具体怎么做的呢?是以五行为纲,我们看刚才那个表,有时间,有空间,有自然,有人体,从时空、自然和人体,以五行的属性为纲,将时空、自然和人体复杂的事物,一分为五,分为五类,这是一,二、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表述时空、自然、人体各类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体,这样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念,那么这个整体观念,不同的哲学学说都做出了贡献,只是在五行学说表现得更加突出,阴阳学说仅仅是两分法,而五行学说就是五分法,阴阳学说仅仅提到事物之间具有互根,相互联系,相互对立,而五行学说又进一步详细地阐明了在对立互根,对立统一基础上,它们有生克制化,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就这样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一、用这个观点看世界,中医学认为世界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二、看人,人自身各个系统之间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具有生克制化,这样复杂的关系,这是第一,进一步科学地、详细地论证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同气一元论和五行学说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的基础。

发展变化观,五行之间是不断的进行生克制化的变化,而且特点又是如环无端,循环往复,就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它变化的形式,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我们这里没有讲到乘侮胜复,仅仅讲正常的生克制化的关系,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的运动变化,而且循环反复不断的运动,奠定了中医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看待生命运动,看待健康问题,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

联系作用的观点,五行生克制化,反应了五行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这样一种规律,用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世界,来认识生命过程,来认识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确立了中医学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的普通系统论思维方式,我们在这里称它为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记住是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而不是现代的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思维的规律是什么呢?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这样一个思维过程,中医学这个思维过程,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特别是五行学说,为我们建立一个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它的基本规律,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看前面讲那个表的时候,事物的五行分类的时候讲,强调说以五行的属性,用事物类比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分类,分为五个系统,在这个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阐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说第一要观物,类比类比,首先要观察事物,观物,要取什么?取这个物的形象,先观察,然后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类,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所观察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把复杂的现象一分为五,在此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就是运数,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叫求道,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确立的东方的典型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系统思维方式,它具体的过程,归纳起来叫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中医学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自然,说明生命,说明健康,说明疾病,就是运用这样一个规律,比如,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先取其象,观物,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要看这个病人表现的异常生命现象,看他的象,状态,通过这个现象来取它的象,我们前面讲用五行分类,那些表现的正常、异常现象,分析它异常各种各样的现象,对这些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看它和谁像,分别纳入到五行那个五类里去,然后再找出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异常,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找出它们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求道,做出一个判断,辨证结论出来,比如,说肝脾不调,说木旺乘土,肝气横逆犯脾,那有肝气横逆的病理表现,根据这个表现,现象都收集全了,然后看这个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它属于哪一类,它属于木类,我们才能判定肝气,肝气横逆,运数,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肝气横逆,木旺必克土,这是一个结果,二、木旺也可能侮金,那么到底是仅仅是木旺克土呢?还是既有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据这个象来决定,运数,掌握这个规律,仅仅根据这个象,客观实际,最后得出结论,判断求道,仅仅是累及到脾,没有涉及到肺,那么得出结论,木旺克土,肝脾不调,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也体现了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这是五行学说这个系统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比气所奠定起来的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和阴阳学说所奠定的那个系统思维方式更加缜密,更加严密,得出的判断更加准确和具体。

第二个方法论,就是五行分类方法,我们前面讲过阴阳二分法,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建立了五分法,因此,在中医学理论里面所有的事物都分五,比如,七情纳入到五行变成五志,虽然我们讲七情,可是最后用五行来说明的时候,讲这个情之间的关系,它分别和五脏和五志相对应,它不说五脏和七情,那么把七去掉两个,目的就是为了纳入这个五行系统,符合这个五行分类方法,那个七,它既不属于两分法,又不属于五分法,那怎么办呢?把那两个人为地去掉,变成了五分法,这个五分法就比两分法,从分类学来说,分类更加细致,使人们的认识从抽象进一步到做到具体,这就是在中医学领域里面,常用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从逻辑学来说,就是二分法和五分法,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分法,但是最常用的就是两分法和五分法。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前两者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和中医学的方法论,这是最重要的,下面用这个科学观和这样的科学方法论来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这都是举例子,基本问题:

(三)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

1. 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

划分人体结构系统: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脏系统结构理论。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以五行特性为据。

说明脏腑的相互关系:五脏系统的生克制化和互藏。

论证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

1.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发病规律

用它来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

从结构上把人体的结构划分了五个系统,我们看前面事物五行分类的大表,把人体的结构分为五个系统,是以五脏为中心,这样的五脏结构系统,成为中医学的结构理论,系统的结构理论,所以中医学强调脏腑,奇恒之腑,脏腑经络是通过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经过类比来将人体的脏腑一分为五,那么脏和腑之间呢,脏和腑是以五脏为中心,有脏、有腑、有肢体官窍,就人体本身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脏系统的结构,形成了中医学的人体系统结构理论。

用它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大家注意,这句话应该进一步限定,中医用五行学说以五行的属性为据来类比五脏系统,类比五脏,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注意,仅仅是部分的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并没有完全的说明生理功能,比如说,木曰曲直,用它来类比肝,来说明肝主疏泄这样的功能,那么如何用木曰曲直解释肝藏血的功能呢?那么就解释的理由,用木曰曲直,论据就不是那样充分了,因此,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一样,因此,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的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我们把那个主要都去掉,从最一般的规律来说,中医学建立五脏生理功能的时候,建立生理功能这个学说的时候,是以五行属性为据的,在建立结构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它的生理功能,根据五行的属性,类比脏腑有这个特性,它就有这样的功能,仅此而已,我们今天看它就是以这个 这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它论证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我们讲五行的关系,仅仅讲到生克制化这方面内容,五行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五行互藏这样的一个概念,五行互藏,什么叫做五行互藏呢?就是五行之中还有五行,比如,木行,本行本身除了它自身之外,它还包含其他四行,就是它自身,除了它本身之外,它存在的关系,还蕴含着其他四行的关系,这是咱们中医学,张景岳在类经图翼里面表述得最详细,在内经五行互藏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出来,而中国古代哲学五行学说,却把这个概念论述得很清楚,引入到医学是张景岳明确提出来,五脏之中还有五脏,提出五脏互藏的理论,那么生克制化再加上五脏互藏,就是五脏之中还有五脏,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个系统思维的整体观,不是一个平面的,也不是个线性的,而是一个立体的思维,说五行生克制化,每一行还有上下左右五行互藏,还有其他四行,那五行之间有生克制化关系,每一脏自己,每一行自己都体现出了生克制化的关系,一纵一横形成什么样的思维呢?就像国外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系统专家评价中医学五行思维是一个球形的、网状的思维结构,是最科学最高明的思维结构,这在英国著名的生化专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里面,做出了很好的评价,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这部书,连他们外国人的眼睛,用外国人的眼光来考察中国人的五行学说,说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非常高明,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这样的评价是不为过的,当然在本科生教学大纲中我们只能讲到,仅仅讲到生克制化,或者说仅仅讲到了一个平面的关系,还没有讲到一个立体的思维关系,五行互藏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一个概念,这个原理,不是在本科生讲,在研究生、博士生当中去进一步探讨去,现在咱们国内的研究思维科学的一些专家在研究五行的思维模型,研究脑科学的专家在用五行互藏,五行生克制化研究脑科学,研究人的思维模型。

它论证了人体兵环境的统一性,我们看原来那个表,上面讲过那个图表,五行事物分类的表,以五行的属性为例,和自然的各种现象,时空的现象类比起来,形成五个系统,旨在论证事物的统一性,论证人体环境的统一性,这是从五行学说来论证,气一元论,从天地人本原于气这个角度来论证天地人三才一体,人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阴阳学说用阴阳对立统一这样的一个观点,从矛盾对立的观点,认为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阴阳,那么自然、人都服从这个规律,就这个角度论证了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五行学说以五行属性为据,将自然现象和生命各种现象一分为五,分别纳入了木、火、土、金、水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生克制化这个规律,来阐述了人体和自然之间同一系统,和另外系统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建立起了中医学的科学的整体观念。 用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这一点同学们做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是用五行学说来阐述病理变化。

五脏时间节律

|五行||||||

|:----|:----|:----|:----|:----|:----|

|五脏||||||

|五时|||长夏|||

|昼夜|平旦|日中||下哺|夜半|

发病的规律

|1. 主时发病(当令发病):当令时最易受邪 如肝病发于春|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为之(素问.咳论)|

|:----|:----|

|2. 非主时发病(非当令发病):系由他脏传来 如脾病发于春,系由肝脏传来|    |

用五行来说明发病的规律,叫主时发病,给出这个表,五脏和五时之间的关系,这个昼夜的关系,了解就可以了,那么主时发病,说肝病,春季易于发生肝病,因为肝和春,它们处于同一系统,这个就叫主时发病,以下依此类推,说肝病旺于春,那么心病旺于夏,除了一般规律之外,还有一个非主时发病,那就受什么呢?受五脏之间生克制化规律影响,一般规律就记住主时发病,就一般来说,肝病在春季容易发病,心在夏季容易发病,肾在冬季容易发病,为什么呢?在五行分类,它们属于同一系统,这就可以了,讲一般规律,还有特殊规律,即有受主时发病规律所制约,又有的不受主持发病规律所制约,中医看问题非常全面辨证,既讲一般规律,又讲在不同条件下还会有特殊规律。

(2) 说明疾病传变

|相生传变<br>(子母相及)|母病及子 |母脏 ->(累及) -> 子脏|

|:----|:----|:----|

|    |    |肝病 -> 心病|

|    |    |肾病 -> 肝病|

|    |子病及母 |子脏 ->(累及) ->母脏|

|    |    |肝病 ->肾病|

|    |    |心病 ->肝病|

用它来说明疾病的传变规律,疾病的传变规律一是按照相生规律来传变,那就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这样来传变,那么先母脏有病以后累及子脏,就称之为母病及子,比如,肝病传心,肾病传肝(这个字就错了),肝火旺盛,这个人肯定是出现心火上炎的表现,这是必然的,由于相生规律所决定的,说肾有病,肾阴不足,肝阴一定不足,因为水能生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又叫子盗母气,说子脏有病必然累及母病,这从相生规律说,说肝有病,肝火炽盛,肝气郁结,也可以损伤肾的阴液,也会损伤肾精,说心有病,心火炽盛同样也会出现肝火的改变,这是必然的,这是必然的规律,那么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就是按照相生规律传变的结果,称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二是按照相克规律传变,一、按照相乘的规律传变,二、按照相侮的规律传变,肝旺乘脾,肝旺必然克脾土,肝有病,那必然传到脾,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金匮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句话根据什么来的呢?理论依据就是按照相乘规律,只要有一脏出现太旺,它必然的结果,乘脾,太过的时候是这样,那么不及的时候呢?会出现脾虚条件下,肝也会表现为乘脾,那么肝太过可以出现,脾不及也可以出现,结果肝旺乘脾,相侮传变,正常情形下是金能够克木的,现在肝太旺,这个时候,不仅金这个肝不能够抑制木肝,反而受肝的制约,这种情况就是肝旺侮金,木火刑金,这个著名的病理学概念,木火刑金,那就是肝旺侮金,反侮金,肺气虚的时候,肺本身功能虚的时候,虽然肝不旺,也会表现出来肺虚肝侮,这样的一种状态,容易理解的是一方的太过,最容易理解,乘,而难以掌握的是反侮的时候,但是有一条必须记住,我们前面讲亢害承制菱形图,念这个菱形图,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一旦发生相乘,任何一行,乘和侮它最终结果乘侮同时存在,既然是如此,任何一脏有病,一旦出现相乘,必然出现相侮,那就是说三脏同时发生关系,这个在病理上也反应出来整体的病理观。

总的就是这个图,以肝为例,讲它和其他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脏一旦有病以后,通过生克,就是相生关系传变,乘侮关系传变,会导致哪些病理结果。

用五行学说来判定疾病的预后, 按照五脏的节律来判定预后,预测病情按照五行,牵涉到五运六气了,那么按谈五行的年节律,春夏秋冬,就是五行和五气之间的关系,一年的变化,那么治病,就是容易在什么时候发病,我们前面讲春季容易得肝病,一般来说判定病情的轻重,按照旬节律来判定的,那么病危都是按照日节律,在一天当中木、火、土、金、水谁当令,二十四小时分开,来判定这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病情加重,如果判定病危,判定病的轻重呢?是以十日为计来看,用它们的五行所属,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判定病情的轻重,一般来说相生的病轻,而相克病的重,按这个规律,引证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一句话,他说始病则以岁月期之,年节律期之,在一年的五行属性来判定什么时候发病,病重则以旬期之,以旬节律来判定病的重轻,说垂死则以旦暮计之,这个垂危欲死,以日节律来判定,这一部分内容,仅作一个概念的介绍,那么本科生仅仅知道主时发病的规律,一般来说,那么春季肝易有病,夏季心易有病,那么冬季肾易有病,仅此而已,要讲年节律,旬节律,日节律,又涉及到五运六气一些基本常识,做为硕士生、博士生阶段,希望在这个阶段,能够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它对于我们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是有好处的,就是中医学在判断病情发生发展规律,判断预后的种种,不是凭空想像的,那么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用五行学说为据,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判定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

用它来预测疾病传变的顺逆和预后,一般来说,按照相生传变称之为顺传,称之为轻、吉、预后较好,相反,按照乘侮传变,叫逆传,病情比较重,就是预后不好,这仅仅是个一般规律,至于说顺传和逆传,这取自于难经,什么叫顺传和逆传,在不同的著作里面,解释不同的病理发展传变过程当中,它的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在这里面是就相生乘侮传变而言,两者相比较而言,相生传变病情轻,预后好,称之为顺,反之,乘侮传变病情重,预后不良,称之为逆,在这里面,注意,是在相生传变和乘侮传变这样的特定的条件下,说顺传和逆传,它的概念是相生传变定义为顺,乘侮传变定义为逆,舍此条件,这个顺传和逆传的定义,不存在的,一定要注意,特别强调,中文讲、语言学讲语境,讲语用,在这个语言环境下,顺传和逆传的语用,它的功能,顺传表示它是相生传变,逆传表示到乘侮传变,离开这个语境,不能这样表达,学中医难,学中文也难,中医的表现符号,表达的符号是中文,中文讲究语境、语用,那么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下,它的语用发生变化,就是它的义项发生变化。

我们今天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换句话说,将中医学的医学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全部讲完了,重点需要掌握气、阴阳、五行的概念,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气的概念,气是肉眼难以看到的,不断运动的,精细的物质,运动是气的属性,气的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种形式,它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又表现为形与气,聚则有形,散则无形,表现为形气的运动状态,这个形气的互相转化,这个运动过程称之为气化,那么在哲学上,气、气化,这个升降出入称之为气机,气、气化、气机,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我们移植过来,来说明生命问题,阴阳学说,阴阳是表示事物属性的一个概念,是指阴气和阳气的物质,及其物质的属性,这样的一个概念,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五行学说,是用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及其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这三个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

承认生命是物质的, 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的规律要遵循气、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规律,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奠定了中医学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就是根据气、阴阳五行学说,所确立的自然观、医学观和科学思维方式,乃至于具体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来论述医学的问题,从生命、健康到疾病,乃至于养生保健,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论述,构建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体系,回答了生命的基本问题,回答了健康疾病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学理论,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理论当中,我们中医学所使用的,本学科所建立起来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用的术语,既有本门学科的术语,又有从气、阴阳五行学说,哲学学说里面移植来的哲学术语,形成了哲学术语,形式上是哲学术语,而内容上既有哲学的含义,又有医学本身的具体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的含义,所以学习中医理论,无论学习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术语,必须搞清楚,它在什么层次上来说明问题,是站在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呢,还是站在生命科学,讲具体生命过程问题来说明问题呢,这才能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学清楚,由此,我们也得出结论,由于汉字具有多义性,而中医学必须用汉字这个语言符号来表达中医学的理论,因此也决定了中医科学术语的多义性,说中医学反应的内容,语言很简练,内容非常丰富,思想深邃,这种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是形式逻辑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就是任何一个概念、术语义项的单一性,线性的关系,所以学习中医理论,不仅仅是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逐步地建立起中医的科学思维方式,好,今天课程到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2.3
第10 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中医基础理论第006课
中医学用五行学说解释生命
「以道行医」中医象思维:道与法的结合
五行学说的运用:把握五脏之病的联系与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