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祖训还是后人赋予的憧憬

提到明王朝,人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支持者认为明王朝无愧于汉族最后的脊梁,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辟个谣,很多人以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大明王朝的祖训,认为这句话完整版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很遗憾,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明朝从来就没有这类祖训。

现代复刻的《皇明祖训》

朱元璋钦定的《皇明祖训》算得上是朱明王朝最正统的祖训了,但是里面没有这句话,甚至于也没有类似意思的句子。可以肯定这句话不是出自明朝,是后人根据类似的表达,杜撰而出。例如明朝嘉靖时四川右布政敖英曾经说过: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 《东谷赘言》

太祖朱元璋创立明朝后是想过迁都,不过他并没有将国都迁往北方前线的意思。太祖最终选定的新都地址是西安(因太子的突然去世,被搁置了),为什么呢?

因为在太祖的规划里,他本人和后嗣天子们不守国门,天子的儿子、兄弟们守国门。

明朝建立后,虽然几次北伐取得了胜利,但是北方的蒙古并没有被彻底击垮,他们依然是大明的巨大威胁。太祖又觉得武将长期握有兵权会觊觎皇权,于是他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太祖沿边墙设置了九个藩王,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兵权,日常就由他们镇守边疆。当敌人大举进攻时,居二线的皇帝再发兵至前线支援。所以可以说太祖时代是没有“天子守国门”这个说法的。

明初朱元璋分封诸王的位置图

说明:朱元璋封九大塞王时也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他们造反的可能。他规定这些藩王直属的部队只有三个护卫,按编制最多也就数万人。而且诸王之间还互相制衡、监督。原本面对朝廷的百万大军,造反无异于痴人说梦(朱棣也确实是被逼的没退路了才下定决心造反)。

但是朱元璋留了个漏洞,就是发生战事时藩王就是其所辖区域明军的总指挥。时间长了藩王自然能渗透管理自己护卫以外的明军(朱棣造反的主力就是北平周边的军卫)。而且建文帝削藩的手段太过暴力,导致离心离德,藩王们都看热闹,这也间接的帮助了朱棣。

朱棣靖难登基后,有感于自己强大的榜样作用,首先就完成了先帝朱允炆的遗愿 – 削藩。朱棣把众王爷全削成光杆司令后,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边疆由谁来镇守?

说明:有些朋友可能认为,这算是啥问题。边疆没有王爷了,但是还有遍布边疆的军卫,他们不就可以抵御蒙古?边疆是有屯军,但是没有高级指挥。由于朱元璋对军权的回收,明军日常卫以上没有有实权的将官。虽然有都指挥使司,但是都指挥使没财权弄不来粮饷;都指挥使也没能力跨司调遣、指挥军队;没有朝廷调令,他连让军队出驻地都不可能。所以都指挥使日常只能处理军队的一些杂务。

虽然朱棣的儿子们领兵打仗也很厉害,但是最是无情帝王家,造反出生的朱棣不可能信任他们。那么委任自己手下的武将呢?朱棣的父亲信任自己的儿子也不信任武将,现在换成连自己儿子都不信任的朱棣,他怎么可能信任武将?

所以朱棣放眼天下,有资格统帅大军的就只有他一个。但是这样依旧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他现在是大明的皇帝,他平时需要呆在都城治理天下。而南京距离边墙的各要塞、关口直线距离都在两千里以上,真有战事等他带兵赶到,敌人可能都劫掠好几个来回了。

更严重的是几十万大军奔波几千里,如此大规模的人员调动光是粮草消耗就异常的巨大,先不说朝廷负担的问题,光是准备以及供应这些物资就要消耗海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所以朱棣呆在南京,他就没有办法去实际防御明朝的北塞。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北方建立一个或者多个大型的军事、物资囤积中心,提前准备好军队以及所需的物资。

但是这依然回避不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由谁来管理这个战略中心。不用分析了,在朱棣眼里可选之人只有他自己一个。

加之当时朝中大臣们的势力多在南方,朱棣外藩篡位根基不深,有意削弱文臣。所以迁都北京对于朱棣来说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为了迁都,朱棣对文臣们大开杀戒)。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朱棣虽然事实上在做“天子守国门”,但这不是他自愿的而是迫于政治考虑的选择。

既然是被迫的选择,自然就不可能为祖制。他的儿子朱高炽就是这么看的,仁宗登基后,就将北京改为“行在”,准备将都城迁回南京。不论仁宗决定迁回南京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起码他是没有“天子守国门”的打算的。

虽然仁宗享位不足一年,未能完成迁都。但是仁宗留有遗诏“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明确表达了迁都回南京的亦愿。而此时朝廷的大臣们有不少又开始反对迁都了,实际上他们心里反对的理由根本就不是守不守国门,而是田产、房产这些财富无法带走。

迁都之议就在朝堂的吵闹中被暂停了,直到英宗登基,在张太皇太后的“建议”下,朝廷才取消北京的“行在”称呼,正式定都北京。正统十四年,年轻的英宗率军亲征蒙古,结果惨败。

说明:张太皇太后之所以“建议”定都北京,是因为她觉得皇帝需要军中勋贵们的支持,而这些勋贵们都在北方有大量资产,他们并不想迁都去南京。

战败后无法逃跑的英宗最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君王死社稷”,但是他没有。既然没有舍生取义的勇气,自然也就失去抗拒也先摆弄的资格了。做了俘虏的英宗处处配合也先对朝廷、各关隘的勒索、敲诈。好在明朝及时地止损,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才没有让损失进一步扩大。

上图为明朝大部分时间里可有效控制的区域

其后,代宗、英宗(复辟)、宪宗三朝,由于北方军卫的日益荒废、军事实力的萎缩。明朝逐渐放弃了哈密、河套地区。加之之前宣宗朝放弃开平卫等三卫,长城以北再无屏障,北京事实上成为了前线。但是你能说大明主动弃土就是为了让“天子守国门”么?

好在这个时候的蒙古在也先的短暂统一后又分裂了,也无力大举南下,所以明朝的边防并未恶化。之后的孝宗作为一个勤奋的皇帝御宇十八年,不过也没能止住明朝的颓势,尤其是未能阻止军卫的崩溃。

孝宗朝虽然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但是边塞军卫却都破败不堪,各卫连在编人数都凑不齐。朝廷被迫开始扩大募兵范围,导致军费支出激增(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武宗继位后,蒙古也在达延汗巴图蒙克的统治下又再次统一。随着蒙古的统一,蒙、明之间的边境战争日益扩大。此时明朝出现了可笑的一幕,皇帝有意亲征御敌,把守国门,但是朝廷不同意。

武宗只得以耍无赖的方式,偷溜到边境组织军队与蒙古作战。武宗的举动导致武宗与朝廷文官们的激烈冲突,随着武宗的早亡(也有人怀疑是文臣下的黑手),明朝皇帝亲临前线的时代就宣告结束,重新开启了皇帝们居后指挥的模式。

到了嘉靖朝随着明朝军事的继续崩坏,蒙古入侵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面对蒙古人在京畿的肆意劫掠,嘉靖皇帝和朝廷都毫无办法。

(关于明朝军事崩坏的话题,可关注笔者,翻阅“明军为什么那么弱”系列)

最终用贸易的手段解决军事上无力解决的问题。明朝同意了俺答汗的要求,开放马市互市换取了俺答的撤军。但是很快明朝因为马市逆差太大,单方面关闭了马市,双方再次开战。

说明:嘉靖年间的马市、互市是官方开市,不允许两边的平民自由买卖。所以交易物品的价格由双方议定。蒙古靠军事实力勒索朝廷官员,这成了价格不公平的原因。

北境战乱不休,明朝的南方也由于倭寇一片狼藉。倭寇最猖獗的时候,几十个人就敢上岸肆意杀戮劫掠,而远在北京的朝廷却对新出现的“边疆”,毫无应对之策。

好在朝廷同意了南方将领募兵的申请,戚继光、俞大猷这些武将通过募集、训练新军,组建了可以碾压倭寇的军队。但是由于朝廷固有的猜忌(限制他们军队数量)、派系斗争(他们多次被论罪甚至下狱)等。戚继光、俞大猷们未能真正地消除倭患,只是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前文中提到的敖英,正是因为这段时间朝廷对边患的无力,才做出那样的感慨。希望能激起朝廷的热血罢了。

国画《俺答封贡》局部

到了隆庆朝,朝廷终于认识到了贸易的力量。在北方通过“俺答封贡”结束了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同时朝廷主动配合戚继光、李成梁编练新军,打击少数不轨的蒙古部落。从此直到明亡双方也再未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在南方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出海贸易。既然可以合法做生意赚钱,为什么还要拿刀玩命呢?除了极少数外(这点人就完全没有和戚家军、俞家军周旋的资本了),沿海的倭寇、海匪们迅速瓦解。祸害了明朝一百多年的倭乱也就此宣告结束。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真正守卫国家的是正确的防卫政策,而不是鸡血般的口号。

此后至万历末年,出现了新的敌人 – 辽东女真(后金)。前期军事讨伐惨败后,大明的战略就转变为构筑防线,让后金远离京师、远离皇帝。

这就是著名的“关宁锦防线”,整条防线从山海关开始向北绵延四百多里。虽然大部分时间里将后金阻挡在了锦州以东,但是这条防线也耗尽了明朝的财政,把大明拖入了深渊。

当时以王在晋、熊廷弼为首的一些官员也看出了问题,提出了以北京为中心,沿用山海关、蓟镇至宣大原有的防御工事及人员构筑防线,以节约军事开支。但是这有将京师、天子置于险境的策略并未获取皇帝和朝廷的认可,实际上此时的朝廷是反对天子守国门的。

此后朝廷就陷入了财政枯竭、无力赈济灾民、灾民流而成寇、朝廷无力征剿的恶性循环中。

(明朝与后金之间的那段历史,如有兴趣可以关注笔者,翻阅 “明末辽东的大员们”系列)

至崇祯末年,朝廷在北方已无力组织军队抵御李自成的起义军,面对步步逼近的闯军,崇祯确实有过迁都南京以避祸的念头。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阻力以及制约而最终未能成行。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令皇后、嫔妃自尽,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在最后的时刻,他没有像他的先祖朱祁镇那般软弱,于煤山自缢。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有其刚强的一面,但是也确实没有主动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意愿。只是在各种现实条件、压力下做出的被动选择。

在笔者看来“天子守国门”应该是有置身于死地的勇气和担当。明末崇祯如果真的想天子守国门,他就应该放弃关宁锦防线,以北京为核心和前线,沿边墙固守。省出来的钱,去安抚西北和中原的流民。

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前,他更应该送太子去南京监国,自己留守北京。即可向天下表明皇帝宁死也不放弃宗庙、社稷的决心,也可为明朝留下翻身的机会。

而实际上呢?崇祯一死了之了,但是社稷也被迫为崇祯殉葬。崇祯对之后整个大明沦丧于后金的苦难,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帝国坚守气节的代价:就是无休止的战乱与最终的毁灭
大明朝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
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怎么看待?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的是明朝的哪两位皇帝?所指何事?
明行赋 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不和亲 不赔款 不割地 不纳贡 刚烈之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