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一次又一次的中兴,为什么挽救不了唐朝?

唐朝自建立起就是不断向上攀升的国家,唐太宗有贞观之治,唐高宗有永徽之治,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终于在唐玄宗手中达到了顶峰,但是唐的开元盛世被安禄山的叛乱打的粉碎,匆匆忙忙收复河山之后,李姓子孙们没有自此放弃,而是前赴后继地试图重铸祖上的荣光,“永贞革新”、“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等等,一次又一次有复兴趋势,最后却又再次衰落,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有复兴之志的皇帝却难以坚持一生

《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平定于唐代宗年间,自其子唐德宗李适继位后,便以强明自任,励精图治,意图复兴大唐,坚持信用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中兴气象。但为了解决藩镇割据局面,李适选择削藩,造成了大量反叛,被迫出逃奉天。此后李适对于削藩与复兴失去了信心,而出逃过程中宦官的忠诚改变了他对于宦官的态度,致使他晚年又重用宦官,姑息藩镇。同样的还有唐宪宗李纯,创造了元和中兴的好局面,晚年时开始骄奢淫逸,致使前功尽弃。

在封建王权制度下,复兴的志向与重任基本都是压在皇帝一个人的肩上的,这种情况下对于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踌躇满志选择削藩的李适却和曾祖父唐玄宗李隆基一样仓皇出逃,这对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最终难以继续。唐宪宗李纯亲手创造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却也因此自得自满,致使前功尽弃。可以说,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单单想依靠个人来实现王朝的复习,终归是不现实的。

其次,唐的弊病已经深入骨髓

《新唐书》中写道,自安史之乱后,唐的局面是怎样的呢?中央衰落,对地方控制力低下,藩镇崛起,割据一方。朝廷内部宦官势力兴起,掌握大权,影响甚至控制立嗣之事。中晚唐历代有志君主基本都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失败的如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文宗李昂。成功者如唐宪宗李纯、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中兴,甚至治世,但伴随着他们自满抑或是去世,宦官依旧影响控制立嗣,掌握大权,藩镇仍能再次扩张,一切努力又慢慢付诸东流。

唐朝的两大弊病确实是宦官与藩镇,但这两大弊病对于唐而言几乎是无解的。藩镇的崛起割据来源于边防的需要与中央的衰落。但“安史之乱”、“奉天之难”后藩镇坐大已然是积重难返,除非中央能够有一段长久的、稳定的繁荣时期,使得中央再次回到盛唐时的强盛。但这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宦官。地方割据,主弱臣强,皇权不稳,皇帝必须要有一批绝对忠诚的力量,那就是宦官。宦官专权难以解决并非是宦官杀不绝,而是皇帝客观上需要宦官。因此即便是创造了中兴、治世的皇帝们,他们由宦官拥立,继位后除去了专权的宦官,又不得不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宦官,最终下一任皇帝依旧是宦官拥立。他们试图改变局面,但又身在局中,可悲可叹。

最后,历史周期律作用下,唐朝难以幸免

毛主席与黄炎培在19457月在延安的“窑洞对”提到了历史周期律,所谓历史周期律,即是一条周而复始的历史定律,兴衰治乱,循环不已,历史上的诸多朝代都没能真正跳出这个周期律。唐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在《新唐书》中可以看到,唐早年间的君主们,多是励精图治之人,而中晚唐时期,即便出现了一代代希望复兴的君王,但也有一代代如唐穆宗、唐敬宗、唐懿宗、唐僖宗这样纵情享乐的无道君王,民间的土地兼并、地主剥削愈演愈烈,百姓也逐渐没有了活路,这样的王朝自然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在历史周期律的作用下,早年间唐朝君王,或因为外部压力,或因为自身志向,或因为周围的“气氛”,他们更倾向于做一个清明君王,但当王朝来到鼎盛,走向骄奢淫逸便再难避免,即便是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如此。一代代中兴帝王奋力图谋的复兴,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总而言之,历史周期律下,满身弊病的大唐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一次又一次的中兴,不过是让灭亡来的晚一些罢了。

尽管中兴帝王们看似在做无用功,试图扛着整个国家与历史、与大势对抗,但他们创造的中兴、治世却也实实在在的惠及了百姓,惠及了国家,他们值得敬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 李纯中兴之君 可惜信方士 好进奉 而不善其终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为何多数王朝帝国难破300年?
挽救唐朝于危难的中兴皇帝,却为何终身不立皇后?
中华上下五千年:永贞革新
唐宪宗李纯:再给我十年,还你一个荣光如初的大唐
唐朝之殇留给王朝的最后机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