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戍边帕米尔:一草一木家国情

点击加载图片

◆本报记者张倩

中国版图像一只雄鸡,而这雄鸡的“尾巴”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这里在祖国的最西端,边境线长达1195千米,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因山地面积占90%以上,所以这里也被称作“万山之州”。

在克州境内,有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的绝对高地——帕米尔高原。它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古丝绸之路也从此经过。不久前的一天,记者跟随几位当地朋友早早出发,前往帕米尔高原。原本想一探高原秘境,却不巧赶上风雪交加的天气,幸运的是,这一路上听到了一群朴实的人们用半生守护祖国西部边陲的故事,比高原风光更加动人。

刻“中国石”的女神守边护草五十年初心不移

离开喀什地区,车子驶向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听到我是第一次来访,司机便热情地介绍:“'苏’字在我们当地话中,是'水’的意思,阿克苏意思是'白色的水’,而我们克孜勒苏意思则是'红色的水’。”

新疆幅员辽阔,有很多美丽的地方,每年慕名前来伊犁、阿勒泰的游人如织,但专程为克州而来的却没那么多。

“前边过了盖孜边境检查站,进入高原腹地后,海拔会达到4000米左右。现在我们还处于平原,是'冰山下的来客’,待会儿到了高海拔,亲眼见了冰山,我们就是'冰山上的来客’了。”司机打趣道。

话音落下没多久,车子行至河谷地区,两侧峭壁危耸,一条条雪线勾勒着山的脉络,帕米尔的“真容”逐渐显现。

望着眼前逐渐披上“白衣”的雪峰,记者不禁好奇道:“会有牧民在下雪天上山吗?”当地的朋友回答道:“怎么没有,我们这里的女神——布茹玛汗·毛勒朵,听说过吗?”

到了边防派出所,记者跟一位戍边士兵打听起布茹玛汗·毛勒朵。才知道,在很多戍边士兵眼中,她就是“冬古拉玛妈妈”,她家毡房就是另一个“兵站”。布茹玛汗戍边的五六十年里,救治过数不清的冻伤、摔伤、被暴风雪围困的“兵娃”。

1999年的一天,年轻士兵罗齐辉从老家浙江来戍边不久,被一场暴风雪困住。稍晚的时候,细心的布茹玛汗发现,每天固定经过的士兵迟迟没有到,担心士兵出现危险状况,她立刻带儿子上山去雪海中搜救。找到小士兵后,她立刻将其冻伤的双腿捂进怀里,一个半小时后,小士兵终于有了知觉,年轻战士的一双腿最终保住了。

布茹玛汗被很多护边员视为尊敬的“女神”,不仅是因为她的慈爱,还因为她有一双“鹰眼”。在冬古拉玛山边境线,布茹玛汗一守就是五十多年,她守护的山口,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

多年前的一天清晨,布茹玛汗和往常一样巡边,发现界碑被人动了手脚,她骑上马转头向边防派出所赶去。60多公里的山路,悬崖深涧、怪石嶙峋。但她顾不上这些,马不停蹄奔波数小时赶到边防派出所。没有片刻休息,又带着士兵赶回冬古拉玛山口。经实地勘查后,她与士兵一道将界碑恢复原位。

她说:“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每一块石头,就像熟悉我家抽屉里放的东西一样。哪块石头是走人的,哪块石头是走羊的,哪块石头是走贼娃子的,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布茹玛汗把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一石真正刻在心上,数十年的巡山护草已成为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从事护林工作50多年的她,长年与草原和高山为伴,早已习惯了酷暑、严寒、艰辛和寂寞,许是不变的初心和执着,使她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这里。

布茹玛汗长年穿梭在山草间,守护着辖区的一草一木,对这里的一切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她在护草生涯里也交出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单:她所在吉根乡(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草原火灾和违规使用草原行为。

2021年4月,乌恰县草原工作站、草原监理所特聘布茹玛汗·毛勒朵为“草原形象大使”“草原义务宣传员”和“草原顾问”。

护草标兵事迹使她受到更多爱戴。当问及为何能把巡山护草工作做得这么好时,她回答到,“每次巡护我都坚持着'腿勤’和'嘴勤’。'腿勤’就是一天勤巡查巡护,'嘴勤’就是勤宣传,我在边境线许多石头上刻下'中国’二字,也积极给乡民们宣传爱国护边护草工作。”

后来,人们发现在她戍守的界碑附近,地上有数不清的青石,上面或用柯尔克孜文,或用汉字,刻着“中国”二字。

从没上过一天学的她,不知道花了多少努力,才学会这一笔一画的“中国”。好像每刻下一块“中国石”,就多一名“卫士”陪她一起戍守祖国疆土。

“前几个月中宣部、全国妇联评选出10名2022年'最美巾帼奋斗者’,我们吉根乡护边员布茹玛汗前辈便是其中一位。这辈子她太辛苦了,她值得这些荣誉。”一位乡民告诉记者。

时刻关注着边境线附近的草原动态,守卫着西部边陲的草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达50多公里的巡逻路,布茹玛汗一走就是半生。从19岁的柯尔克孜族少女,走成了如今横贯冬古拉玛山的巡护女神。

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这辈子在边境线附近刻了大大小小十万多块'中国石’,如果有一天,我要离开人世了,我会告诉大家这些'中国石’放在哪里,'中国石’在那儿,就能证明我们的边境线在那儿。”

对于布茹玛汗而言,热爱祖国是种信仰。而对很多柯尔克孜族人来说,布茹玛汗也是特别的存在。

荒山披“绿衣”并非遥不可及的梦

当来到海拔约3563米高的雪山附近,突然下起了雪,夹杂着冷风,即便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帕米尔仍然让人冷得直哆嗦。

中午,边防派出所的士兵吃着刚出锅的苜蓿鸡蛋饺子。

“好吃吗?”我问道。

“这里海拔高,气压与平原不同,所以水烧不开。这饺子都是食堂阿姨用高压锅做出来的,肯定好吃。”脸冻得通红的士兵回答道。我才恍然大悟。

士兵告诉我,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起以前,那可好多了,越来越多的克州年轻人愿意投身到祖国西部边陲建设中,不止他这样的戍边员,他的同学也当起了护林员,就在克州的阿图什市,日子过得很开心充实。

早些年,阿图什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北山、南山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

“但现在的阿图什不一样了,去年夏天,朋友带我去了一次,那里居然很多果树林,还可以纳凉,简直是宝地。”士兵对我说道。

因为这句话,从帕米尔高原返程后,我又跟当地人打听了阿图什这些年的发展故事。

在故事里,有这样一位老人。

已年过半百的克州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阿洪江·吾斯曼,一参加工作就在林业部门。自2004年阿图什开始实施生态绿化工程以来,他见证了阿图什北山和南山逐渐从荒山秃岭变绿洲的奇迹。

对20年前阿图什的气候印象,阿洪江说那叫一个深刻。“下雨时,雨水会夹杂着从山上冲刷下来的石块、泥土进入市区,造成一些路段积水,市民需要蹚水过街,每年春天,浮尘也多。浮尘天气情况严重时,能见度只有几米,弄得人满头都是沙子。”

“1985年,我从上阿图什镇到阿图什市参加中专考试,那一路,一棵树也没有。”阿洪江回忆道,初中毕业那一年,他因成绩不错,考上了新疆林业学校。也是从那时开始,阿洪江认真学习什么树适合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新疆不同地区分别适合种哪些树。但可惜,那时的书本里没有写,像阿图什这样的城市可以种什么树。

寒假期间,阿洪江就在自家院子里琢磨。临开学,他在院子里种下一棵沙枣苗,并叮嘱父母照顾好树苗,就返回了学校。等到暑假回家,阿洪江惊喜地看到,小树苗长出了不少枝条,生意盎然。“从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希望,我觉得种树,也许能改变家乡的环境。”

2004年,阿洪江的愿望终于有望变成现实。那一年,克州和阿图什市两级党委和政府决定为南北山“换装”。

“当时选用了红柳和沙枣两个抗碱抗旱能力强的树种。”阿洪江说,大家扛着树苗,提着水桶,拿着十字镐、铁锹,带着干粮,就上了山。时任克州林管站站长的阿洪江主要负责北山生态绿化工程。

“坑难挖,我们就用十字镐刨开混着沙子石头的山地,生长条件恶劣,我们就在公路边先试种红柳、沙枣和葡萄,要保证成活率,从浇水到管护整个过程,我们一点不敢懈怠。就这样,那年种下的2400亩红柳和沙枣树成活率达85%以上,我们的愿望一点点达成。”阿洪江说。

如今的南山和北山,早已发展成阿图什市生态造林基地的两个生态治理片区,造林面积3.85万亩,种植苹果、红枣、核桃等生态林木168.22万株。昔日荒凉的戈壁山坡早已不见,而是一片“绿海”。或许现在的课本里,阿图什适合种植什么树,通过阿洪江和同事们的努力,已经有了更清晰的定义。

故事没有尾声,戍边精神总有人“传承”

随着南北山工程不断推进,更多人正与北山公园产生交集。阿图什市松他克乡肖鲁克村村民麦迪娜·居玛洪就是其中的一位。

每天骑着电瓶车从家到北山公园是她最喜爱的通勤方式。她做梦也想不到,小时候那座只零星长着几棵梭梭草的荒山,现在成为她每日打卡上班的地方。

2018年,麦迪娜成为北山公园的一名生态护林员,收入也稳定了起来。“小时候这里光秃秃的,沙尘还大得很,现在的气候越来越湿润了,去年下了好几场雨,树木长势喜人。”麦迪娜开心地说。如今的她,上班成了乐事,每天打交道的植物也越来越多,苹果树、杏树、核桃树、梧桐树、白蜡树……

同样爱上护林员工作的还有肖鲁克村村民艾尔肯·库尔班。“护林员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而且让我家庭生活条件好了许多。”

曾经的他靠种地、放牧为生,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收成就受影响,一家子的收入并不稳定。

2014年,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报考护林员。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艾尔肯成为一名正式护林员。“2018年,儿子结婚的时候,我在阿图什市给他买了婚房,还添置了液晶电视、冰箱。如果不是成为护林员团队的一份子,这些可能还要很多年才能实现。一家人的生活改善了很多,儿子对我的工作也十分尊重和理解。”

阿图什市生态造林基地建成后,先后设置3个管护站,吸纳358人就业,通过设置护林员岗位,带动179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4月,这里的凉意还未褪去,道路两侧延绵的浅绿便映入眼帘,大片的绿映衬着雄壮巍峨的土红色山石,让高原风光增添几分妩媚。尽管距离夏季来临还有几个月,但很多居民家门口,都架起了葡萄架,仿佛夏日的甘甜近在眼前。

在南疆不过待了几天,却听到很多有趣故事。前几天记者还追更了更多关于布茹玛汗的消息。原来她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现在也都继承了她的“衣钵”,成了护边员。她的儿子麦尔干从12岁起就跟着妈妈巡边护边。如今,40岁出头的他,已是当地护边员小组组长。

“小时候我总埋怨妈妈不回家,不能一直照顾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还要照顾其他士兵,现在当我像她一样成为护边员时,才明白边境线的意义。我妈总说她过去吃的苦像山那么多,要我们一定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真心以她为傲,我们也一定会做到俯仰无愧于这片土地。”

在这里,戍边精神正在悄无声息地传承,有关边疆建设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冬古拉玛大妈:西部边陲“活界碑”
【母仪天下】布茹玛汗·毛勒朵,边防线上的守护神
58年,8万多公里 ,10万块石头:刻下这两个字
不识字的她 学会写法后在十万块石头上刻下“中国”
冬古拉玛山口 ■王  宁
布茹玛汗·毛勒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