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军事上采取守势之后节度使才逐步建立起来

唐代兵制的演变,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可分三期:府兵时期,彍骑兵时期,方镇兵时期。这种分法,大体上反映了唐代兵制的发展轨迹。

府兵的来龙去脉经过击者的不断研究,已经非常清楚。由于府兵人数不多,且相当部分集中在关内,自高祖、太宗时就开始另外发展募兵。如名将薛仁贵就是以应募入伍,出征辽东的。当时募兵主要从事征伐,既主动,又费时不长,对数量要求不是很大。到高宗时情况就不同了。当时国力不如以前而西边吐蕃日益强大,北边突厥复兴,回纥崛起,东边奚、契丹渐盛,唐朝处于守势。

镇守既被动,又旷日持久,对兵员数量要求很大。而同时府兵开始破坏,募兵由于待遇低出现逃亡。于是,又改行征兵。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宰相张说请一切招募。开元十一年(723年),凡宿衙的府兵,招募的白丁,以及当年从潞州长从玄宗入京者,一切改称“长从宿卫”。稍后,又改名为“彍骑”。于是,进入彍骑兵时期。彍骑兵多系招募而来。初时尚须经过检试,后来由于承平日久,制度逐渐松弛。招募的彍骑多是市人,富者经商,壮者作角觚、拔河之类游戏,主管宿卫只是形式。同时招募去边境镇戍者,称为“长征健儿”。他们长期居住边境,与镇戍的将帅形成很深的隶属关系,逐渐变为方镇兵。

于是,又进入方镇兵时期,唐初方镇,多在边境。方镇长官初为都督(总管),以及镇、戍的首长。他们都是有品级、有职任、有僚佐的正式职官。在军事采取攻势时期,这些职官是完全够用的。但在军事采取守势时期,这些职官就不怎么够用了。

差遣使职以及镇、军的出现

为了补其不足,朝廷开始增设差遣使职。如高宗显庆中,突厥都曼叛,诏苏定方为安抚大使,督军御之。龙朔元年(661年),九姓突厥叛,以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大使,率军镇压。乾封元年(666年),又以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讨伐高丽。乾封三年(668年),以刘仁轨为熊津道安抚大使,副李勣讨伐高丽。仪凤三年(678年),吐蕃入寇,又以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率兵抵御。

李勣

总之,在高宗时期,为应付吐蕃、突厥、高丽等的入侵和挑衅,朝廷在边境设置了安抚大使和行军镇守大使一类差遣使职。当时为这类差遣使职者,均有都督、总管或都护一类本官。差遣使职与本官的职掌及权力是有很大区别的。

以上谈的是高级差遣使职。同时还设了一些低级差遣使职。这就是负责统率边防部队的军使及守捉使。军使及守捉使置于何时,史籍没有明确的记载。

《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条记岢岚军设置经过云:“岢岚军,武德中为镇。永淳二年,改为栅,隶平秋军。长安三年,李迥秀改为景龙中军。张仁亶移军朔方,留一千人充守捉,属大武军。开元十二年,崔隐甫又置军。十五年,李暠又废为镇,其后又改为军。”

从这里可以看出,岢岚这个军事据点,自高祖至玄宗时,一直在镇、栅、守捉和军等名号选择上徘徊不定。这反映当时边防形势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但岢岚军究竟置于何时,这条记载却没有明确指出。据同条记积石、莫门二军情况:“积石军,置在廓州达化县西界,本吐谷浑之地。贞观三年,吐谷浑叛,置静边镇。仪凤二年,置军额焉。莫门军,置在洮州,仪凤二年,置军。”

似在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镇为军活动。但我们还不能就此断言,仪凤二年(677年)是置军开始之年。因为同条记赤水军情况云:“赤水军,置在凉州西城,本赤乌镇,有泉水赤,因以为名。武德二年七月,安修仁以其地来降,遂置军焉。”

如果赤水真的是在武德二年(619年)置军,那么当然就是最早的了。但文中说它本名赤乌镇,我们怀疑当时所置实际是镇,改镇为军是后来的事。根据史实分析,至少可以断言,在高宗仪凤以前,置军及守捉甚少,此后才逐渐多起来,最多是在玄宗开元年间。

这反映这一时期军事形势确实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也直接促使了节度使的出现。

节度使的出现

按“节度”二字,本是一种差遣性动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直到唐初仍然行用。到唐初仍然行用。但以“节度”属使名,却是武后以后的事。

《唐会要》卷六一馆驿条载武后大足元年(701年)五月六日敕云:“诸军节度大使,听将家口八人,副大使六人,万人已上镇军大使四人,副使三人,五千人已上大使三人,副使二人,并给传乘 。”

李靖

大足元年(701年)已见节度大使及副大使之名称,则其设置当更在此之前。 同书卷七八节度使条云:“贞观三年八月,李靖除定襄道大继管。贞观三年已后,行军即称总管,本道即称都督。永徽已后,除都督带使持节,即是节度使;不带节者,不是节度使。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此始有节度之号,至于今不改焉。”

综合这两条记载,我们对节度使的成立经过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自军事采取守势之后,各地镇、戍也纷纷改为军及守捉。军及守捉分布较散,需要给都督加重权力才能灵活调度。于是加置使持节称号,都督有此称号,就成了节度使。

早期的节度使职掌不专一地,不以地域为名,故史家并不把它算作节度使的正式出现。稍后因军事形势的需要,出现了方镇,也出现了以方镇为名的节度使。史家认为,至此,节度使正式成立。

此后,直到“安史之乱”前,在中国北部,自东向西,先后建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 安西、北庭八个方镇节度使。同时,在西部建立剑南节度使,南部建立岭南五府经略使。全国十个方镇,均有长征健儿戍守,这就是所谓方镇兵时期。

在节度使成立之后,由于节度使可同时兼领数镇,职权甚重。《新唐书·百官四下》节度使条云:“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辄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印迎于道左。视事之日,设礼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判三案,……三日洗印,视其刓缺。”

由仪式之特别隆重,亦可见其职务之重要,权力之显赫。

节度使为使职,例以都督、都护或行军总管为本官。还例兼尚书、仆射等为检校官,例带御史中丞、大夫为宪官。有时还加同平章事侍中或中书令为“使相”。

张守珪

节度使还兼所在地区的采访使。如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守珪为范阳节度使,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天宝四载(745年),王忠嗣为朔方节度使,兼河东节度采访使。

我们知道,开元末期,采访处置使已由职掌道内监察,转为兼掌道内行政。节度使例兼此职职权亦由边境军事扩大到管内行政。后来采访使改名观察使,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亦例兼不辍。

节度使又例兼营田使及支度使。营田使主掌边境屯田,支度使负责军费开支。节度使例兼此二职,即又掌管军队的钱粮财政大权。

节度使兼职如此之多,权力如此之大,俨如一方诸侯,自然深得君主的器重。天宝末年,全国十镇,共有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匹。其中,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有镇兵十六万三千九百人,戎马二万六千余匹。玄宗用人不善,将此三镇委于安禄山、史思明。安、史拥此强兵健马,终于兴风作浪,酿成一场大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节度使
大唐帝国西域拓边战争:建立三支强大的野战军团
中国地名文化散说之七十:道之三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编修-●卷四百十七◎将帅部·强明德义引咎不顾亲受命忘家
冯立君 | 唐代首任河西节度使司马逸客墓志考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九大节度使,边疆大臣,相当于如今的军区司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