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动机是什么?魏明帝不仅看破了,还说破了

如果给《三国演义》最令人愤愤不平的事做个排名,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一定会名列前茅。以诸葛丞相的足智多谋,加上蜀汉的上下一心,竟然没有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目标,实在称得上三国时期最堵心的事情。

可是如果跳出诸葛丞相的个人魅力,跳出当时刘姓皇族的天然影响力,单以时局来论,蜀汉并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诸葛亮代表蜀汉主动发起的五次北伐,也只是向魏、吴两国展示了蜀汉的战斗力,更像是一种以攻为守的自保策略。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里有一段关于曹叡对诸葛亮和蜀汉北伐的看法,作为敌对国的君主,曹叡的说法极尽刻薄,甚至说诸葛亮的做法是:“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

虽然言辞中对诸葛亮不遗余力地抨击言过其实,但他的说法已经表明,对于蜀汉北伐的真正动机,他不仅看破了,还说破了。

曹叡眼中的诸葛亮

公元228年,诸葛亮组织了第一次北伐。此时的魏明帝曹叡,二十出头,刚刚继位两年,但已经显现出一代明君的风范。

在此之前,吴国也曾发起过一次挑战,他就凭借超强的政治素养作出了“终不敢久也”的判断,而吴国也确实在相持不下之后,选择了撤走。

面对蜀汉的进攻态势,魏明帝曹叡也是一早发现了端倪,即便有三个郡反魏附蜀,他依然表现得很淡定,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不仅发现了诸葛亮军事安排的漏洞,还作出了应对,结果诸葛丞相的第一次北伐只好失败而归。

曹叡是怎么看诸葛亮的呢?《三国志》里引用了《魏略》的记载,曹叡发布了一封诏书,把诸葛亮狠狠贬低了一通,说他外务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是“反裘负薪”,又“自以为能”,总之就是一句话,在这位曹魏的当权者看来,诸葛丞相基本一无是处。

这封诏书的用意非常明显,无非就是内安民心、外扰敌军,才会措辞锋利,极尽辱骂之能事。贬低了诸葛丞相,也就是贬低了蜀汉的北伐,不管是作为战前动员,还是战后总结,曹叡的做法对于自己的国家而言,都是最合适的。

贬低完了诸葛亮,就是他对蜀汉北伐的看法,自己一方是“犹哀怜天下数遭兵革”,想的是减少武力争端,以和平的态势鼓励民生发展。而亮怀李熊愚勇之智,不思荆邯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祁山。”借两汉之交公孙述受李熊劝说自立被灭之事,说蜀汉在重蹈覆辙。

而且,他对诸葛亮“内贪专擅之实”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写得很清楚,“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不管刘禅乐得轻松也好,诸葛亮鞠躬尽瘁也罢,在皇权和相权的对立中,分明是诸葛亮占了上风,落个架空皇权的嫌疑也就难免了。

蜀汉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曹操和孙权的评价,一个是“诚不可与争锋”,一个是“可以为援而不可图”,故此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也是刘备最后达成的目标。在此之外,还有一个重振汉室的宏图大业,只不过需要一个大前提,就是“天下有变”。

但诸葛亮终其一生都没有等到自己要的“变”,曹操之后的第二代、第三代居然都是有为之主,而另一边吴国的孙权又太年轻,且是个连曹操都称赞过的主。结合司马家的大一统之后,又以极快的速度差点覆灭,诸葛丞相所说的“变”,只能是己增彼消的持续发展。

所以,他没等来“天下有变”,三分天下已经是最好的局面。当时魏蜀吴以曹魏最具实力,但吴蜀联盟又打赢了赤壁之战,三足鼎立的原因,恰恰就是魏不能同时吞下蜀吴,而蜀和吴的联盟又不够稳固,三家互有掣肘,堪堪造成了各自为政、时有小打小闹的稳定局面。

以诸葛亮的才情,他不会看不透时局,但他又不得不北伐。蜀汉的立国之本是匡扶汉室,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偏安一隅,特别是定下宏伟目标的刘备和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一个相对来说的变数做时机,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尽自己的能力一战。而这也就是上文曹叡所说的诸葛亮的做法是:“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

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动机更像是向魏、吴两国展示了蜀汉的战斗力,从而达到以攻为守的自保的目的。

如果曹魏在皇位更迭中出了问题,北伐就有很大的机会,但在首站失利后,北伐的意义则更接近于自保。

道理很简单,同时期魏蜀吴三国的执政者,刘禅是最平庸的一个,诸葛亮想要帮他保住江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别人不敢觊觎。

他要给魏吴两国留下一个印象,一个有连年出兵能力的强大蜀汉。只是不幸被曹叡言中,蜀汉北伐的目标再远大,也是一场不利于民的祸事。再加上本来就是实力不对等的挑战,就决定了北伐的宿命,只能以失败收场。

曹叡如何看透事情真相

曹叡,是一个被祖父寄予厚望的第三代,不仅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曹操还留下了一句极高的评价,我基于尔三世矣”。众所周知,曹操是个常年征战又博学多才的政治家,会受他青睐又跟着他耳濡目染的曹叡,自然非凡品。

就这样,曹叡自小跟着祖父,政治素养和军事眼光均得到了培养。

226年,他继位不足月余,就迎来了自己为政的第一次大考验。吴国的孙权听闻曹丕病逝,亲自带兵来攻打江夏,面对朝臣提出增兵救援的建议,新上任的年轻帝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分析是,吴国擅长水战,孙权敢打陆战,只是乘着己方没有防备而已。一旦打成了胶着战,吴国的弱点就会暴露,必定不敢久战的。结果,面对文聘的坚守,孙权败走。从这番分析,以及派人去慰劳边方的做法,曹叡知己知彼,知国情知军事,实有乃祖之风。

孙权的这一场挑战,实则无意中帮助这位新皇帝树立了威望。如果在此之前还有朝臣对他有所质疑,经受住这一次考验之后,只怕全成了信服。因此,面对蜀汉的北伐,他的抨击越激烈,朝臣和军队的信心就越足,这也是一场心理战,而他打赢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佳玮 :诸葛亮真正让人匪夷所思的才能
不是司马懿,诸葛亮的一生之敌是谁
第五章、司马懿的戎马岁月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敢伐蜀?其中有一个要命原因
魏延子午谷奇袭之计是否真的可行?
诸葛亮屡次北伐的真实动机是什么?答案相当霸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