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探寻历史上以假乱真的趣事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过往的历史之中,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哪个时期,都有文人志士、帝王将相涌现而出,在历史的篇章上留下属于他们的笔墨,留下许多被后人所传颂的故事。像是"乐不思蜀",像是"破釜沉舟"……一个个的典故传承至今,依旧为人们所称道。但是这些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典故,并非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很多都是被后人所捏造的,有的是为了进行美化,有的则是为了刻意抹黑。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空城计"一事,马谡因为骄傲自大,失守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等人被司马懿的大军重重围困,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一方的武将却都派出在外,无法回防,若是正面作战,肯定是打不过的,所以诸葛亮便兵行险策,命令军士们将城墙上的旌旗藏了起来,并且大开城门,命令兵士在城门外洒水清扫,自己则是在城楼之上弹琴作乐,露出一副云淡风轻,不将这一众士兵放在眼里的样子。

空城计

司马懿见诸葛亮如此淡然,还大开了城门,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了半辈子,他知道诸葛亮用兵,向来都是以谨慎为主,面前虽然城门大开,不设防备,但其中肯定会有埋伏,所以犹豫了一番,没有贸然进攻,而是率兵撤退了。此时得到诸葛亮消息的赵云已然带兵回援,击退了司马懿的军队,成功解围。

所谓"空城计",用的便是一种心里战术,正所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使对方生疑,不敢贸然行动。诸葛亮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反其道而行之,才能不费一兵一卒,便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空城计"一战,诸葛亮威名远扬,智谋为人称赞,但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诸葛亮根本没有用过空城计,用空城计的另有其人。

诸葛亮曹操赵云的空城计

历史上真正的街亭战役,曹魏一方率兵打仗的主将是张郃,并非是司马懿,街亭之站时,司马懿远在千里之外,又怎么可能成为诸葛亮"空城计"中的人物角色呢?所以我们所了解的诸葛亮巧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不过是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自己的杜撰罢了。但是在三国时期,的确有人使用过"空城计",这个人还不是外人,正是蜀汉的死对头,曹操。而曹操的空城计是与吕布交战时使用的

吕布可谓是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与曹操也是死对头,经常与曹操交战。在一次战斗中,吕布陈宫两人,率领着一万人马来攻打曹操,可当时正值麦收,曹操的军士都去割麦子,准备粮草了,兵力不足。情急之下,曹操便将女眷们派到了城楼之上。吕布与陈宫二人,看到满城的莺歌燕舞,不远处还有一片茂密的森林,便料定曹操暗藏伏兵,当即撤退。不过第二天他们就意识到自己中计了,又率兵攻来,这一次曹操已然调集了军队,真的埋伏在了密林之中,大败了吕布的军队。

曹操

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位武将使用过空城计,他就是蜀国的赵云。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时,战况激烈,黄忠自告奋勇,要去截下曹操的粮草,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曹操没了粮草,此战必输,所以赵云便给了黄忠大量的兵马。奈何黄忠想到了截粮草,曹操也想到了,黄忠刚到那里,便中了埋伏。赵云前去救援,虽然成功救回了黄忠和一众部将,但曹操的大军也是兵临城下。

此时赵云的城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士兵,不是对手,但赵云却命人大开城门,不设防备。曹操一见城门大开,门前的士兵也一个个毫无惧色,便认为赵云肯定设下了埋伏,当即率兵后退。赵云见曹操退兵,不仅没有关门据守,反而带兵追赶,杀喊声震天。如此一来曹操更是认为赵云有所准备,慌忙逃窜,掉入水中淹死的曹军不计其数。赵云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曹操的空城计击败了曹操。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场战斗:"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赵云东吴主导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以五万军士击溃了曹操二十万的士兵,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其中蜀国丞相诸葛亮更是计谋频出,"草船借箭"、"借东风",神乎其技,如果仅仅是按照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来看,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之所以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主要的功劳都要归结于诸葛亮。可历史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历史上记载的赤壁之战,是由东吴主导的,诸葛亮并没有起到领导作用。

《后汉书》中记载:"曹操略荆州,逐刘备于当阳。十四年,吴破曹操于赤壁。是三雄者,卒共三分天下,成帝王之业,是所谓'庶桀合,兵王作'者也。"

赤壁之战示意图

根据史料记载,为了保证物资补给充足,以及运输的通畅,曹操虽然有十五六万的南征军队,但是真正的派遣到赤壁作战的,不过五六万人,加上荆州的两万士兵,总数也只有七八万人而已。孙刘联军方面,孙权给了周瑜三万的士兵,而刘备一方则是有两万的士兵,加在一起有五万人,这倒是与《三国志》的记载出入不大,所以实际上,赤壁之战是一场以五万对七万的战争,虽然也是以少胜多,但没有人们印象中以五万对二十万那么夸张。

而至于"草船借箭"一事,更是无从谈起了,要是非要探究到底,三国时期还真的有一件事情可以算的上是草船借箭,不过这件事情的主人公是孙权,而非是诸葛亮。赤壁之战过后,曹操率兵攻打东吴,正值大雾天气,孙权便带人驾驶轻舟小船闯入到了曹操的军营之中。因为大雾的缘故,曹操不知对方有多少人,便令人放箭。孙权所在的船的一侧很快便插满了箭矢,开始倾斜,为了保证船不翻,孙权便命人掉过了方向,让另一侧受箭。待平衡之后,便返回了,孙权没有什么草船,借箭也不过是一时智举罢了。

孙权子虚乌有的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想必各位也都是知道的,说的是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点燃烽火狼烟戏耍诸侯,导致之后大敌来犯时,再无诸侯国前来救援,导致西周的灭亡。着好像就是一个古代版"狼来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周幽王还被记载到了教材之中,作为反面典型,让人们引以为戒,可历史上真的有烽火戏诸侯一事吗?

《史记》对此事的记载只有寥寥几句,并未提到戏诸侯一事:"是岁,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卒,弟平公燮立。平公七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徙。"

烽火戏诸侯

有没有"烽火戏诸侯",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事情,以王城为中心,千里的地域都有周天子管辖,不设置诸侯,所以有没有烽火台一事,还要两说。不过西周时期,的确是有犬戎侵扰的。我们假设西周时期是设有烽火台的,想要以烽火台报信,每隔几里地就要设置一个,儿每座烽火台必然有兵士看守。如果犬戎兵临城下,那么就算狼烟没有使得诸侯信服,以兵士报信,也不算晚,怎么会落得一个无人救援的下场呢?着实有些矛盾。

而在北大整理竹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载与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并不一样,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时期的竹简,也明确的说明了,西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周幽王带兵攻打了申国,申国串通了戎族,灭亡了西周,根本没有关于"烽火戏诸侯"的记载,可以说周幽王是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

周幽王评价

由此看来,即使是我们耳熟能详,被列入到教材之中的历史典故,也并非都是完全真实的,其实想来也对,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了,将其记载下来的人会有很多,难免就会有所偏差。一句话,经过十个人的口中传诵,再得到的结果,与这句话原本的意思就会大不相同,更何况是历经千年的历史事件呢?

而且所谓历史,都是由人所书写记载的,是人就难免会有自己的情感,会有自己的偏袒。就像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暂且不谈他小说中神话的部分,单就小说内容来说,不难看出他是站在蜀国的角度书写的,在他的书中一直在贬低曹魏、孙吴的文臣武将,而将蜀国的诸葛亮、关羽等人塑造的神乎其神。史料不会像小说一样明显,但是偏袒总还是会有的。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所谓历史,向来都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虽然当朝的统治者对外会说史书是按照历史事件记载的,但对于当初与统治者争夺权力的一方,难免会刻意的抹黑,以证明自己登基的合理性,像是晋惠帝,为了给西晋分封制背锅,在儒家文人的笔下,就活脱脱的变成了一个白痴傻子。

历史就是如此,即使是一手的史料,难免也有与真实发生的事件不相符的地方,想要真正的了解历史,还原一个时代所发生的事件,就不能只抓住一本史料不放,应该多方面的参考,才能认识到最原本的历史。不过正是因为历史有这样的不确定性,才能吸引得一批又一批的有识之士,不断地去探寻,想要揭开她脸上的面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考名著阅读《三国演义》导读与练习
空城计明明漏洞百出 司马懿岁看出来 却不得不退步的真相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随便﹙偶尔﹚翻翻之夜读三国--赵云的遗憾
连儿子都能看穿,司马懿聪明为何还会中空城计?专家:他是故意的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之一:大江东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