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官员选拔制度:没在地方当过官的,就没有资格到中央做官

前言

人才自古以来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作为我国历史上鼎盛的代表的唐代,自然极其重视官员的选拔,目的就是选择正真有用的人才来服务与社会来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

各个朝代选官制度都有所不同,但是提到唐代好像大部分人脑海里面只有科举制这一种选官制度,认为唐朝人入仕为官只能走科考这一条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唐朝虽然以科举考试为最主要的的选拔官员的方式但是也有其他的方式作为辅助。

除了科举制度唐朝还有选举入仕等方法,而且科举制度也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只有一个考试,成绩考得好就能取得皇帝的青睐和很好的官位。

我们熟知的科举考试一般只是第一种经由礼部主导的,其实礼部之后吏部还要主持一次考试,而且综合考察还不只是会不会答题那么简单。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唐朝的选官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吧。

一、唐朝的选官制度

  • 内容

科举制由隋文帝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发展与变革。科举制面向全国所有的人才不论出生不论家世,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凭才能进行官员的选拔。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的科目,为了寻求多方面的人才,武则天开辟了武举和最高规格的殿试考试。在开元年间设立并且任命了主考官,科举考试的地位得以大幅度提升,科举考试的形式大体上确定了下来。唐朝的科举考试有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都有分科举办一次,其考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唐代中央和地方设立的学校比如中央的国子监、弘文馆等地方的州县学堂等,这些学生只需要达到入学的年龄和一定的学习年限就可以参加校内的选拔考试,通过了就可以被送往尚书省参与考试。但是这些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包含《诗》《书》等儒家学说以及算术、律法等方面的专业书籍。

每个学校都有固定的名额需要比较惨烈的竞争。另一方面的生源就是没有在学堂中学习而是自学成才的人,他们也可以向州县“投牒自举”提出书面的申请,通过了考试过后也可以被送到尚书省和另一部分一样参与考试。这一类学生往往随着各州县的贡品车队一齐赶往尚书省参与考试因此也被称为“乡贡”。

《通典·选举三》记载:“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而与计偕,其不在馆学而举者,谓之乡贡。”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很多,有秀才、进士、明经等等,秀才科在初期要求很高,各州府推举的秀才如果没有通过选拔而被淘汰那么该州府长官就要接受处分,通过率低因此各州府都不愿意推举秀才,此科一度濒临荒废。

明经和进士两科侧重点不同,进士侧重写文作诗赋的能力而明经则侧重帖经墨义,前者需要极高的文学才能后者只需要熟读经传及其注释就可轻易考取,因此进士及第要比明经及第含金量高很多,通过的人数也少很多。而且唐朝的科举制并不是考试就行,还必须有人举荐,因此很多的文人墨客都纷纷向达官显贵们投递作品以求举荐,比如杜牧就是因《阿房宫赋》受到吴武陵的推荐。

唐朝科举的另一种特质选举,简称制科,制科每四年选举一次,又被称为“南选”。

《通典·选举三》记载:“其黔中、岑南、闽中郡县之官,不由吏部,以京官五品以上一人,充使就补,御史一人监之。”

制科考试一般由皇帝下诏临时进行考试,在唐代主要是特选针对南方的的几个郡县,这些郡县的郡县里的官员不通过吏部的考试选拔而是直接从京官中调取前往任职,作为补充的选考官协助当地进行官员的选拔。

其考察的内容没有普通的常科那么多,因为南方诸地本就有选拔土人当官的传统,之所以派遣京官前往协助就是因为进程不够严谨。相比于常科,制科没有那么复杂的流程和程序,选拔上来直接由皇帝主持考试,但是尽管如此在唐代制科的地位连进士都不如。

除了通过最主要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选举制度也是唐朝比较常见的一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不需要进过科举考试而是经由长官如节度使、观察使等的荐引,先作他们的幕僚,然后才由中央政府授予官职。唐太宗开启了“选贤举能”“惟才是举”的优良选举传统,而且身体力行的执行和坚守,绝不徇私情。

李世民的叔父李神通是灭隋开国的功臣,但是他对自己的地位非常的不满质问太宗为什么他这样的功臣地位、官职还不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并且当朝向太宗摆出自己当初征战讨伐等英勇的功绩。但是太宗立马予以辩驳列举了当时李神通临阵脱逃等一系列无才无德的事迹以及房、杜的真才实学的实际功绩,并向其摆明态度唯才是用不枉私情。比如唐初著名的谏臣魏征就是唐太宗发掘并选拔上来的,后来成了太宗的心腹。

  • 科举考试的具体流程和要求

唐朝初年的科举考试由尚书省主持,既各个州府学校直接按照名额送派学生来到尚书省考试,但是后来因为觉得尚书省的资历和级别不够导致威望和权信度不够后来转由礼部主持科举考试 后代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唐代科举考试的流程首先是要通过学校的考核,然后要通过乡试,乡试通过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省试,省试通过的被称为举人,举人已经有做官的权利了,但是只能做一些地方小官。

举人还可以进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在会试当中通过的可以取得进士及第的称号,也就具有了“出身”。进士及第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被称为“登龙门”,但是此时也仅仅是具有了做官的资格还不能封官。通过了礼部的文化课考试还要准备吏部的第二场考试,吏部考试考四个方面:身,言,书,判

唐朝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节,首先就要考察你的身材、样貌以及气质等等,但是这一步一般都比较的好过。第二道考的是你的语言谈吐,会不会说话,能不能简单明了的表达观点而不是激化矛盾。第三道考的是书法,唐代非常注重对于书法字体的考察,唐朝的中央官员没有一个不擅长书法写作的,但是对于官员写字不允许龙飞凤舞必须一板一眼的写清楚、写工整。第四道就是批公文,判案子,这是对于官员办事能力的综合考察。只有通过了吏部考试才可以进行正式授予官职。在会试当年的后面承接的还有殿试,就是最高规格的由进士参与的考试,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唐朝选官制度的影响

  • 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开创的以考试选拔人才是封建社会最公平的官员以及人才选拔方式。全国范围内无差别的进行考试,仅凭成绩定夺才能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扩大的人才选拔的范围。

对于社会来说极大的缓解了社会矛盾减少了怀才不遇事件的发生;对于底层人民来说给他们提供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对于国家来说极大的提高了官员的质量,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作用。

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代完善一直到封建社会的结束科举制度都是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 消极影响

唐朝选官制度在中后期的时候在底层的府县阶段的选拔出现了大量的冒名顶替事件,极大的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

同时推荐制度的存在使得很多的人提前投递作品给朝廷中人以求一个良好的印象得到举荐,但是这个过程中存在了大量的以他人之文茂名投递也是损害了科举的公平性阻碍了真正的人才出仕。这种考前解除考官的行为极大的加入了考官的个人意愿,不利于考官在考场上做出公正的评判。

总结

唐朝是真正的将封建社会的人才及官员选拔制度发展到了最优秀,隋创科举在唐朝的时候被完善推广并且影响了中国此后千年的封建历史。

唐朝的官员选拔也不仅仅只有科举制度,还有诸如推选制等一系列的选官方法,其中唐太宗的“唯才是举”影响深远。科举考试并不仅仅只是会写卷子就可以,至于做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考核,步骤比较多也比较繁琐。

虽然唐代选官制度有些些许的弊端但是总的来说唐代的选官制度对于唐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参考文献:

《通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导图学知识|揭秘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内容、等级划分,选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宋代的“秘书”都是精英:入职难度堪比科举,一旦考中衣食无忧
科举制有什么特点 科举制度的利弊
影响千年的科举制,是如何诞生的?深度解析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原来“会试”就是国考,“乡试”就是省考
图解科举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