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为何盛世出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却太平?陈寅恪说有三个原因

其实和我们一般的认识不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境内的战争明显减少了。陈寅恪先生提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格局',唐廷与藩镇、藩镇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只要唐廷或藩镇不试图打破这种平衡,就能保证持久的和平。在这种格局下,即使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唐廷或藩镇一般出于自身利害的考量,都可以尽释前嫌,很快达成谅解,建中削藩以《兴元赦令》而结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唐德宗本来打算把藩镇全消灭,想了想就放弃了,毕竟全消灭也不现实。在这种藩镇'生态'之下,唐廷与藩镇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而形成一种'共存'关系。

其次,随着藩镇体制的发展,唐代的统治者对藩镇问题逐渐趋于理性。代宗时期由于吐蕃的侵逼,无暇亦没能力解决藩镇问题,只是被动性的反击,如大历末年讨伐田承嗣和李灵耀的战争,但得不偿失。德宗有削平藩镇的勇气和信心,但其四面出击,酿成悲剧性后果。宪宗时期的削藩战争,极力避免德宗时期的'浪战',即'不计地势,不审攻守是也',且有一批文臣谋士为之策划,故战争次数虽然不多,但是取得的战果却是最大。

再次,安史之乱后战争的减少,也与战争成本的增长密切有关,唐代中期的战争成本越来越高,而唐廷的财政收入却有限,如'自宪宗征伐四方,国用已虚,上(穆宗)即位,赏赐左右及宿卫诸军无节,及幽、镇用兵久无功,府藏空竭势不能支',唐廷自德宗以来就饱尝财用不足之苦,到了穆宗可谓'油尽灯枯'。战争成本的增加,财政的困窘,使唐廷无力发动削藩战争。

历经数次大规模削藩战争之后,唐廷和藩镇两败俱伤。穆宗时河朔藩镇的复叛,表明宪宗削藩战争成果的'脆弱',唐廷最终放弃了通过武力解决藩镇问题的努力。后来,杜牧提出了的藩镇'自治'思想,确实为真知灼见,但为时已晚。因此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统治者如果真能放弃河朔地区,'姑息'藩镇,即放弃武力解决藩镇问题的思维定势,未必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唐廷放弃解决藩镇问题后,唐王朝也并没有迅速亡于藩镇,可见尽管唐代中期的战争主要围绕藩镇问题展开,但藩镇问题却不是唐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无可置疑,唐代中期的藩镇除了割据的本质以外,也发挥拱卫唐王室的积极作用。但是,唐廷和藩镇作为'旧时代'的产物,历经多次的削藩战争而不断地衰弱。半个世纪之后,黄巢起兵,最终'荡平'了这两股势力,于是新的军事力量崛起,中国历史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之殇留给王朝的最后机会
唐朝一次次消灭藩镇割据的努力一度大有希望,但最终却被藩镇所灭
大唐帝王三杰,除了太宗、玄宗,凭什么还有安史之乱后的他?
唐朝历代皇帝〔组图〕—中国联合教育网
《旧唐书》与《新唐书·诸帝本纪》评点五:唐代宗、德宗、宪宗等
唐朝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