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手建立了清王朝的建州女真,是怎么来的?

在明代,明王朝把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落。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都是以所在地区得名,位于“极东”的女真各部落统一被称为野人女真也称东海女真。

据明末所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盖女直三种,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直,居建州、毛怜等处者为建州女直·····其极东为野人女直,野人女直去中国甚远,朝贡不常。”女直即女真。

野人女真主要是指分布在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女真人,也就是外兴安岭及日本海附近,同时也包括苦兀岛(库页岛)一带。这里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导致了野人女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基本停留在氏族部落阶段。

而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受到明朝中后期明政府在东北地区招抚活动的影响,同时也为了逃避野人女真和西部蒙古族部落的侵扰,其部落多次迁徙。二者的迁徙都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辽东地区靠拢,结果导致了海西、建州女真各部的飞速发展。

我们先看一下建州女真。明永乐帝即位后,对东北女真诸部采取积极招抚政策。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女真胡里改首领阿哈出等赴南京朝贡。

《明太宗实录》记载:“女直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阿哈出为指挥使,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明廷在胡里改部住地设建州卫(今和龙县境内),任命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

永乐二年(1404),明廷正式遣辽东千户王可仁携明成祖敕谕招抚女真诸部,建州卫正式设立,这便是建州女真名称的由来。

当时在阿木河(斡木河)一带居住的女真斡朵里部(今图门江中下游到朝鲜半岛咸镜北道会宁市、茂山郡一带)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在图们江一带的女真部落中颇有威望,自然也成为明廷的招抚对象。

永乐三年(1405)九月,猛哥帖木儿随明使入京觐见永乐皇帝,归附明朝。明成祖“授猛哥帖木(儿)建州卫都指挥使,赐印信、银花金带,赐其幞卓(即头巾)、衣服、金银、绮帛”,管辖斡朵里女真部。这就是后来的建州左卫。

按照明朝的制度,卫的长官为指挥使,都司的长官为都指挥使。

永乐四年(1406),阿哈出因与朝鲜关系恶化,便率众由图们江北岸西迁至辉发河上游的凤州(今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镇)居住。

永乐九年(1411),猛哥帖木儿也因与朝鲜关系不和,率部西迁至辉发河上游的凤州,与建州卫阿哈出同住一地。同年,阿哈出逝世,由其子释家奴(李显忠)袭官。

永乐十四年(1416),明廷正式设建州左卫于凤州,命猛哥帖木儿管建州左卫事宜。永乐十八年(1420)释家奴去世,由其子李满柱袭官,统辖建州卫。

猛哥帖木儿所部在凤州居住了13年,迫于蒙古骑兵的侵扰,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又东迁回到斡木河(阿木河)一带居住。猛哥帖木儿回到阿木河后,效忠明朝积极守边,不断得到明廷的嘉奖。次年,建州卫都司李满柱为避战乱,移居至婆猪江(浑江)苏子河一带居住。

宣德元年(1426),因猛哥帖木儿忠顺守边,明廷升他为都督佥事。宣德八年(1433),猛哥帖木儿进京朝贡时,被封为右都督佥事,其弟凡察为都指挥使。

杨木答兀为一辽东千户,此人不受明朝管束。宣德八年(1433)八月,猛哥帖木儿因协助明朝反击杨木答兀而遇害,次子董山被掳去,时年十五岁,弟凡察幸免于难。这一事件史称“斡木河之变”也叫“阿木河之变”,此次建州左卫蒙受巨大损失。

宣德九年(1434),凡察进京朝贡,明廷“升建州左卫都指挥佥事凡察都督佥事”,执掌建州左卫。后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被毛怜卫指挥哈儿秃等人赎回。

阿木河之变后,凡察深感在阿木河实难久居。便于正统五年(1440)六月,建州左卫凡察、董山率部经过婆猪江(浑江),到达苏子河与建州卫指挥使李满住(阿哈出之孙)汇合。

明廷得知后,便将凡察所率的建州左卫也安置在了以苏子河上游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为中心的地域,包括桓仁县以西的丘陵地带,二者比邻而居。

前面我们说过,猛哥帖木儿阿木河之变中遇害身亡,其子董山被掳,明朝便命凡察执掌建州左卫,现在作为正统继承人的董山回到了部落,且还藏有猛哥帖木儿的旧印,此时部落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心向董山,但是凡察是明廷正式册封的,明廷自然倾向凡察,欲使凡察掌左卫事,董山佐之。这就使得董山与凡察叔侄二人的关系愈加紧张,董山也是对朝廷的谕旨置之不理,这便是历史上的“卫印之争”。

鉴于此种局面之下,正统七年(1442)二月,明廷增设建州右卫。《明英宗实录》记载:“分建州左卫,设建州右卫。升都督佥事董山为都督同知,掌左卫事;都督佥事凡察为都督同知,掌右卫事。董山收掌旧印,凡察给新印收掌。”也就是说,由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掌左卫印,凡察掌右卫印,叔侄二人的卫印之争得到了妥善处理。

于是就出现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这便是建州三卫的由来。建州三卫同住苏子河,婆猪江(浑江)一带,标志着建州女真部落联盟的形成。

我们这里说一下刚才提到的毛怜卫。元末明初,元代五万户府之一的胡里改女真部,南迁时分为了两支,一支由阿哈出率领,后明设建州卫领之。

另一支跟同属元代五万户府之一的猛哥帖木儿所率的斡朵里部一起,迁至图门江一带于永乐三年(1405)明朝设毛怜卫领之,其地理位置大概大约在今朝鲜东北面图们江下游咸镜北道会宁市和庆兴之间。

《明实录永乐三年十二月:毛怜等处野人头目把儿逊等六十四人来朝命设毛怜卫以把儿逊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官并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毛怜卫原本是居于图们江一带,后来随着建州三卫的飞速发展,其部众陆陆续续有移住建州者,他们依附建州三卫,和建州三卫同为建州女真的主体。

《李朝实录记载:“建州卫来朝于我者,路由毛怜卫;毛怜卫入贡上国者,必经建州卫,其声势相倚”,上国即是明朝。由此可见,不论是从他们的源远来看,还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毛怜卫和建州三卫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海西女真。永乐四年(1406)明朝在松花江北岸设塔鲁木卫,任命打叶为该卫指挥,后嘉靖年间塔鲁木卫都督竹孔革率领部众由松花江向南迁徙,到开原迤北叶赫河一带定居。大致范围在叶赫河流域,东北达伊通河上游,以及东辽河上游等地。该部因地近叶赫河而得名,称之为叶赫部。

永乐四年(1406),明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流域设塔山卫,命塔刺赤为指挥同知。正统十一年(1446),明廷为协调塔山卫内部的矛盾,而增设塔山左卫,命弗刺出为都指挥嘉靖年间,塔山左卫都督王忠因受野人女真侵袭,率部南下,迁小清河上游地域,今开原靖安堡广顺关外,哈达地方定居。该部驻牧范围,由哈达河中上游,拓延到柴河中游以东地区。该部因地近哈达河,因河得名,称之为哈达部。

正当塔山左卫都督王忠率部南下时,他的叔伯侄子布颜也率其部众南下,在乌拉河沿岸定居,筑城称雄。该部驻牧范围,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以北,松花江以南,以及拉发河流域。该部因地近拉河,因河得名,称之为乌拉部。

永乐七年(1409),明朝在依兰设忽儿海卫,命恼纳、塔失为指挥使,一卫二雄,争夺卫印。后明从忽儿海卫中分出弗提卫,令恼纳掌忽儿海卫,塔失领弗提卫。塔失死后,传至王机努。嘉靖年间,王机努率众迁到辉发河畔的扈尔奇山,筑城居住。该部驻牧范围,由辉发河沿岸,南达柳河流域。该部因地近辉发河,因河得名,称之为辉发部。

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史称扈伦四部,是海西女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扈伦四部的南迁、兴衰、分合,都同建州女真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关系。

到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建州女真主要分为两大部——建州本部和长白山部。建州本部又分为五个部落,即苏克素浒河部、浑河部、完颜部、栋鄂部、哲陈部。分布在今抚顺以东,鸭绿江迤西,清源以南,桓仁以北,以浑河、苏子河(苏克素浒河)流域为主的地域。

长白山分为三部,即鸭绿江部、讷殷部、珠舍里部,分布在鸭绿江以北,图们江以南,长白山以西地带。海西女真主要是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四部的扈伦四部。

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两大部落的对峙与角逐推动了女真各部落走向统一,最终导致后金政权的建立。

至于野人女真这里就不展开详谈了,野人女真其实是对散居女真部落的一种泛称。他们没有形成像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这样的部落联盟集团,且其地处偏远,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靠打猎为生,自给自足,基本停留在氏族部落阶段,与外界往来较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真族的南迁
●肇祖纪第四
建州女真的南迁
从永乐到成化年间,建州女真是如何发展出建州三卫的
建州女真(女真三大部之一)
朝鲜和女真原来是世仇?努尔哈赤的祖宗没少被欺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