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家看展|原来这样才叫看展览!你是菜鸟or专家?


很多人喜欢逛艺术展,在物质富足的年代,多少渴望提升精神需求嘛。只是,非专业人士总怕看不懂,打退堂鼓说“自己没有艺术细胞”。有些敢于尝试的,去了说自己“看不懂”……


这太正常了!就连读艺术专业的学生、艺术院校的老师都有“搞不懂”的困惑。究竟怎样看展,才能看得懂,看得尽兴,学得到东西?在这里分享独家干货给“艺术维C”各位朋友。(C的话:如果你之前都按了文章的指引来做,就不是看展菜鸟了!)


总的来说,看展质量取决于两方面:

一个是策展方工作的细致程度,

一个是参观者对展览主题及展品的了解程度


两者相比,策展方的因素更重要一点。展品够不够吸引人?整个主题角度如何?解释工作做地好不好?很关键。展览的目的,无非是让观者看懂作品,知道展览上的展品有多好,通过讲述作品的背景,提出让人忽略的细节,或者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角度,让观者通过理解达到最终喜欢的状态。


相对而言,国外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他们在网上做专题网站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在展览上提供艺术家成品以外的比如素描,草图之类的展品,或者提供更多艺术家创作时的生活环境资料,来深入揭示艺术品创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来帮助大家理解最终的成品。


举些优秀的展览例子

才明白什么展览是工作到位


纽约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办过一个叫HOPPER DRAWING(霍珀的绘画)的展览,展出美国20世纪著名的写实派画家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 1882–1967)多幅代表作素描稿,通过这些素描稿的改进和最终成品的对比,看到艺术家当年的创作过程。展品中,有他最知名的代表作《Nighthawks》和附属的5张素描。


《Nighthawks》油画成品,Hopper完成于1942年

这张《Nighthawks》描述了城市夜景,街角的酒吧并不吵吵闹闹,带出了夜的静,空空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欢乐,表达寂寞的氛围。展方工作人员特地拍个视频,模拟霍珀在纽约曼哈顿工作室兼住所附近的日常闲逛路线,揭示写实派画家是如何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再回到工作室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提炼和再创造,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完美得表达出自己想传递的情绪。

《Nighthawks》素描稿1


《Nighthawks》素描稿2



《Nighthawks》素描稿3


Hopper在纽约曼哈顿的工作室及住所,策展人正推门出来开始模拟Hopper的日常散步路线。


离工作室不远的熨斗大厦的这个玻璃橱窗,很容易看出它便是《Nighthawks》里的酒吧原型。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单一幅画的解释空间是很大很大的,只有当真正理解它的背景、作者的创作手法和作者想表达的观念,才算真正看懂一幅画。


这就好像看一个陌生人和一个熟人的区别,

一个是浮于表面,一个则是有着深刻的认识。


所以,万一你看不懂一个展,不要自责没有艺术细胞,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展方没有铺开足够多的背景信息给大家。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自己不多花心思去研究,很容易陷入看不懂的窘境了。


现实中,除了个别资源丰富的大美术馆,很多美术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将展品做个陈列而已,需要观众做功课,对所展览的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基本的了解。



那应该怎样做个合格的观众?

以下是我常用的看展流程

希望对踌躇在美术馆门口的你有启发

·选择展览·


每年全球艺术展接连不断,学会有选择地看展很有必要——考虑到地理位置,时间,精力,财力这些因素。


首先,可以看看有哪些展可以看:找找自己经常活动的城市有哪些好的博物馆美术馆可供选择,看看他们除了常设展以外有哪些展览在展出。


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中作出挑选:自己不清楚哪个风格流派,那就专门找相关的主题展或艺术家个展来看;如果对某个风格流派特别喜欢,想有更多的了解,甚至纯粹是为了获取视觉、精神上的享受,也可以找相关的展来看。这样针对主题来看展,能获得某个主题上更深入的理解。


如果碰到难得的大展,或者一些难得的作品在展览,那么我建议,不管怎样,尽量不要错过,先看了再说,因为“苏州过后无艇搭”错过了下次就不一定有机会)。


继续举个例子


上个月底,我去看了旧金山笛洋美术馆(de Young Museum)看了个特展,在这里,作为案例分享吧。这个展叫Botticelli to Braque: 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展出从英国苏格兰几个国家美术馆借来的一些大师作品,我之所以去,是最近对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肖像画家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他的水彩着迷,好想仔细看一看他的原作风采。


而这个特展上,正好有一幅他的代表作《洛克农的阿格纽爵士夫人》(Lady Agnew of Lochnaw),我赶在特展最后一天参观(是的,最后一天,朋友说展览的最后一天永远是高产的,呵呵)。


这本是看展前就购入的萨金特水彩画画册,看展前,我已经对艺术家有了解。


·看展前·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看展效率,看展前,需要做些准备工作。


上艺术展网站把展览介绍基本过一遍,对展出的主题,艺术家和作品都了解一遍。如果展品丰富,我会把重要展品或自己不想错过的展品的名称及艺术家名字记到手机记事本,这样可以合理分配看展时间,哪些作品花的时间久一点,哪些匆匆看也没关系,如果赶时间也便于挑重点看,不会影响整体看展效率。如果这个展是你不熟悉的流派或艺术家,就要再多做点功课,在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搜流派或艺术家名称,你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补上背景资料,或者找相关的书和电影来看,也是很有帮助。


笛洋美术馆网站对于特展的介绍页面


我的手机记事本,把自己重点要看的作品都记下来。



·看展中·


这个时候,侧重的是自己对展品的主观感受,自己看了觉得怎么样。


看展,是亲身感受艺术品原作的过程,可以近距离观察到作品的大小、色彩、质感和细节。很多感受是无法从书本上或网上的一张艺术品照片上所能获取的——经过翻拍和印刷,你无法辨析作品的大小,色彩也许也是错误的,平面的照片让作品看起来会很平缺乏质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看展看原作的原因。走到一幅好作品面前,你会不自主地被吸引、震撼,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但有时,一些作品没你想像中那样好。根据这第一手的感性认识,你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是因为书上报上杂志上的人云亦云。


对于语音导览和博物馆App,如果看展前你做足功课,对展览内容很熟悉,这些可以省了,偶尔看不明白的作品,可以看作品旁的作品简介文字(通常有解释文字)。不用语音导览有一个好处,就是节约看展时间,腾出时间更仔细地看更多的展品,这就是为什么要事先做功课的原因了!


展览中,如果可以拍照,尽量拍下重要作品和自己喜欢,全貌加各种细节,因为网上未必能找到这些作品的高清大图,那么你就有了一手的好资料,可以留着回去仔细看或以后备着。


在看展中,常常也会发现些新东西,撞见一些你不熟悉的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一样尽量拍下作品和简介要注意的是往往特展上外借来的展品是不允许拍照的,在包包里放只笔放本记事本,这样只能去现场去记去画了。


萨金特的《洛克农的阿格纽爵士夫人》(Lady Agnew of Lochnaw),1892

我亲临现场的感受,他的大笔触真的很美,尤其是寥寥几笔便把纱裙的质感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惊叹。而人物面部的刻画则非常细腻传神。



这幅萨金特1884年的肖像画《Caroline de Bassano, Marquise d'Espeuilles》不在特展之上,属于笛洋美术馆的常设展品,同样可以看到服饰都采用了挥洒的大笔触,而面部精细。



这是另一幅笛洋美术馆的萨金特作品,《Trout Stream in the Tyrol》,绘于1914年,这幅风景油画和他的水彩画一样充满了光影的乐趣。



这是位我不熟悉的苏格兰画家约瑟夫·诺埃尔·佩顿(Sir Joseph Noel Paton 1821-1900)的1847年的作品《The Reconciliation of Titania and Oberon》,描绘的是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的大结局,森林里仙界的皇后(Titania)和国王(Oberon)重归于好的场景,他的风格属于拉斐尔前派,色彩浓重且细节让人乍舌。


《The Reconciliation of Titania and Oberon》细节图1



《The Reconciliation of Titania and Oberon》细节图2,(那个举火把的精灵是魔界里的吗?!)



《The Reconciliation of Titania and Oberon》细节图3,右上角暗面里都还别有洞天。


·看展后·


看展后,基本就做两件事情。


第一,对展览中不熟悉的艺术家和作品,再做一次背景资料的了解

第二,我看完展,会整理出自己最好最有趣的作品发微博或写博客分享出来给周围的朋友。一方面,随着图文资料的整理发布,回顾自己看了什么,学到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新启发,同时也是一种存档;另一方面,在朋友圈子内营造一份良好的艺术氛围,把艺术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大家一起欣赏和探讨,互相之间也会学到很多。


这张便是我看完展后,当天的微信朋友圈。



看完展览上的原作,再去图书馆看萨金特的画册,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好吧,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美国时间,我需要休息...休息...


Teresa Xia

UI/UX设计师,十年互联网项目设计经验,目前旅居美国旧金山湾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利50个全国展览,承包你的十一假日!
文献展是一种能够深度阅读的展览
宅家10天,我逛到了10个国内外有趣的博物馆给你
三百石印讲述齐白石金石心迹
风雅颂之歌——广东美术馆馆藏谭华牧精品
艺术有什么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