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百万庄与上海曹杨新村

    “邻里单位”是城市规划中最能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它于上世纪2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针对当时城市道路上机动交通日益增长,车祸经常发生,严重威胁老弱及儿童穿越街道,以及交叉口过多和住宅朝向不好等问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的“细胞”,并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邻里单位内设置有小学和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而北京的百万庄和上海的曹杨新村,就是中国“邻里单位”的一南一北两个典范。
  
  北京:百万庄将拆
  
  “百万庄居住区要被拆了!”这个消息在北京已风传了10年,于今或成事实。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一位银行界人士透露,他所在的银行将全力支持这一改造项目,旋即遭到一位规划专家的激烈反对,后者表示,如果这处居住区被拆除了,一处历史的坐标就消失了,无论如何,都不该以这样的方式拉动内需。
  
  基本建成于1953年的百万庄居住区位于北京的三里河,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仅一路之隔,它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街坊式居住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人居环境变迁的里程碑,它探索的居住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居住形态发生了一次剧烈变化——住宅小区成为统治性的居住样式。在此之前,胡同、里巷式的合院住宅是中国人惯常的居住环境。近代以来,在沿海或内陆的开埠城市,西洋式独幢住宅、公寓楼渐次出现,并不能根本改变中国人传统的居住理念。新中国成立后,受近代城市规划思潮的影响,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住宅小区遍布中华大地,这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百万庄居住区和早它一年建成的上海曹杨一村,一北一南,成为此次大变局之先驱。后者已于200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前者却面临被拆毁的命运,怎不令人唏嘘?
  
  当年,在百万庄这处占地约21公顷的居住区的设计中,建筑师倾尽心力,以一块2公顷左右的公共绿地为中心,配建小学校,周围由8个三层住宅楼组团和一组二层花园式住宅组成,以十二地支的前九支命名各区,按中轴对称的格局形成“双周边”院落组合,与周围道路隔开,为居民提供安静的居住环境。
  
  已故建筑大师张开济(1912~2006)是百万庄居住区的设计者。2004年,张开济先生在世时,得知百万庄居住区被列入旧城改造计划,忧心忡忡,特致函北京市有关部门,认为这处居住区若能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对象,他将感到莫大荣幸。这一请求诉诸历史,并不为奢。

    上海:曹杨新村留下
    
  1951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工作组去普陀区调查工人住宅问题,在调查报告中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
  
  “普陀区在6.2平方公里的境域内,由于过去数十年来长期处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面,市政建设极为畸形,工人居住普遍十分拥挤,既缺少空气,更没有阳光。工人夜班回来得不到很好的睡眠,而且绝大部分的工房都已超过使用年限,破烂不堪,时有倒塌危险。棚户区域根本没有道路,雨后泥泞难走,臭气四溢,环境恶劣。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必须改善和提高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今天要改造与建设这个城市,在居住上如果不创造条件,不大量逐步建筑新的住房,而这对生产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次市政建设,首先以普陀区建筑工人宿舍这个内容为重点”。
  
  正是以这份报告的内容为基础,政府确定了一个以建造工人宿舍为重点的改善劳动人民居住条件的方案。1951年8月起,进行建房的前期工作,共征用真如镇东庙前村土地225亩,9月正式开工兴建工人新村。次年5月,首期工程完工。共建成楼房48幢,计167个单元,建筑面积32366平方米。因这个建房基地靠近曹杨路,故定名为“曹杨新村”。
  
  上海大学的蔡翔教授从小在曹杨新村长大,他有一个观察: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孩子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弄堂里的孩子,一种是工人新村的孩子。这两种孩子小时候所居住的空间和周边的环境给他们留下的记忆是不同的,在性格上也有一定的反映。弄堂里的孩子可能住在城市中心,各方面的条件比较便利,但大多数弄堂里的房子空间比较狭小,而工人新村的孩子居住的空间比较大,这种空间还不仅仅指房子里面的面积大小,主要是他居住环境的公共空间比较大、业余生活比较丰富。我在普陀区档案馆查到一个当时选址的材料,负责选址的调查组在最后提交的报告里说,之所以把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建在现在这个地块,当然有很多原因,有意思的是特别提到,曹杨地区“毗邻大夏大学”,大夏大学也即后来的华东师范大学,靠近大学,意味着教育和文化生活都可能上一个档次,也就是说,当时选址时是有相当综合性考量的;再譬如说,上海第一班通宵公交车就是开往曹杨地区的,因为有很多工人要上夜班,需要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这些规划虽然是针对工人新村的,但却极大地影响了上海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增加了以前没有过的新因素。

  曹杨新村新建的工房,均为两层立柱式砖木结构,五开间,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每个单元建筑面积为275平方米,居住面积173.4平方米。可住大户4户,小户6户。大户居住面积为20.4平方米,小户居住面积为15.3平方米。每层均辟有公用厨房,为5户合用。厕所设在底层,为同一个单元内的10家住户共用。同一单元中楼上和楼下的居民各有一个大门出入,前后住宅的间距,相当于房屋高度的两倍,以保证住宅的采光、通风。成排的住宅之间留有空地,作为今后发展绿化或公共活动场所使用。按照现在的标准,煤卫不能独用,确实私密性不够,但当时新村的空间设计就是为了打破了“公”和“私”的界限。合用的卫生间、合用的厨房,更不用说户外的公共空间了,都提供了“公”与“私”交融的可能性。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一个新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世界。
  
  有一部老电影叫《今天我休息》,是一部很好看的喜剧,讲的是户籍警察马天民相亲的故事,他是一个专做好事的警察,就是在曹杨新村拍摄的。在这个电影里,你可能会以为这不是上海,因为没有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等城市外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把内景变成了外景,曹杨新村提供了这种可能性,马天民本来是要去相亲的,但他“以今天我休息”为借口,在新村的人家中都可以走来走去,穿堂入室,帮人家做好事。而这一点在石库门、新式里弄房里是根本做不到,也没法想象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
时过境迁的曹安路
最后的“二万户”
新中国首个工人新村“曹阳新村”的居民,是如何选拔的
上海民居-外行看门道之三
曾经是上海最时髦的住宅区,住进去的人都很光荣,如今看真的太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