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争座位稿》如此真切的还原,连“墨法”都历历在目!​

争座位稿,是颜真卿的代表作,是颜真卿最杰出的长篇作品,更是稿行的优秀范本,我们从中能学到纵横捭阖、连贯自然的气势,开阔舒朗、雄壮连绵的气质,也能学到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基础表现技法,是极为难得的艺术书法典范。

大家一定会问,

明明是石刻拓本,

怎么可能学到墨法呢?

对的,这就是刻工与拓工的高妙之处,他们竟然把原帖的墨色也比较准确地记录下来了。

看图。

此处为涂抹痕迹,仔细分辨,全帖有不下30处。

这一段原文是“不其威矣,然而终之始难”,后来颜真卿改成了“吁,足畏也,然美则美矣而终之始难”。前面有了一个然,所以涂去了原先写好的“然”字。

注意这里,不仅有非常微妙的涂抹痕迹,还有“终”这个字的因毛笔分叉而导致的类似枯笔的状态。

可见,刻工下了多大功夫,拓工也下了多大功夫!

这样的例子,也并非个案,而是俯拾皆是。

这些地方,如果印刷质量不好,是看不清楚的,甚至会被“好心的”编辑删掉。

上图中红色剪头所指,均为明确的毛笔分叉痕迹。

把这些地方指出来,

有什么意义吗?

当然有,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我们通过这些微小的痕迹,看到了这篇文稿上石之时,能工巧匠们是极为尊重原帖的,由此判断,其他部分的笔法还原也一定极为精准,字法还原更是极为精准,几乎一丝不苟,这对于进一步确立《争座位稿》的超级经典地位,有重大帮助。试想,有多少帖子能做到这么细致?

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临摹原帖的字法笔法了。很多人说,《争座位稿》笔法不清楚,是石刻本,我却觉得,这个石刻,准确还原了笔法,放大看了以后,才知道其笔法有多么清楚和符合自然书写的逻辑。恰恰相反,那些清清楚楚的《十七帖》诸本、《集王圣教序》各朝拓本等等帖学一路的经典范本,与王羲之原墨迹差距较大,不仅摹勒上石时有重大修正,在刻、拓、转的过程中更是损失、变型巨大,这也是王羲之这些刻帖甚至双勾填墨的所谓“响拓本”,都与自然书写的状态不甚相符,以至于写起来比较别扭,看上去更加觉得不自然、很生硬的原因之一。

对于学习者而言,墨法也是值得学习的范畴。

一是看得到书写节奏。古人写字,尤其是这类稿行书,一定是随着自然的含墨量、自己的遣词造句的顺畅与否、情绪的高低起伏来表现所谓“墨法”的,实际上它并非一种技法,只是自然书写的痕迹,后来被提炼成了“墨法”。既然已经被提炼成,当然就可以总结出规律行的东西并加以学习应用。《争座位稿》是极佳的墨法表现的范本,因为它不是创作,所以自然,更值得取法,因为它是底层。

二是看得到枯笔处的笔锋状态。这也很有意思,笔锋之所以分叉、散乱,除了没有墨以外,还包括“绞转”所带来的笔锋受力方向的不同,还包括书写节奏的转换,因此,我们在临写的时候,尤其是在通篇临写的时候,要适当照顾到这些细节,不一定能还原,但一定要思考其来源,对创作产生极为有益的帮助。

好了,讲了这么多,细心的你,通过放大的字帖,能不能发现更多墨色变化的典型案例呢?我事先告诉你,《争座位稿》中能看出墨色变化处,不会低于100处!

这个帖子的教学,我是要全力以赴的,因为这是最典范的颜真卿行书作品,也是极为少有的宋代以上优秀的行书范本,其地位与作用绝不亚于二王一路的行书。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你,我对此帖的钻研所达到的深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法基础知识67问 - 书法入门
笔法九家谈
对几个书法问题的重新探讨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46-51课)
马健中:学习《争座位帖》的一些思考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二二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