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墨痕留香 | 左眼瞽、右脚跛,却能印起“八代之衰”


吾丘衍(吾衍)像

小编说

吾丘衍(1272年—1311年),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讳,作吾邱衍。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浙江开化县华埠镇孔埠人。他秉性豪放,左目失明,右脚痞跛,但行动仍有风度。

他是元代重要的书法家和篆刻家,理论又有极大的贡献,对中国篆刻史的影响可谓深远。同时,他还深谙音乐、诗文、藏书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吾丘衍。


吾丘衍书法作品流传极少,今天我们仅于传世的杜牧《张好好诗卷》后面,看到他的篆书观款和印章。篆书“大德九年吾衍观”七字极工,体势近《石鼓文》。两印“吾衍私印”、“布衣道士”皆白文,也得汉印神髓,不失为一代宗师。

他在自己的《三十五举》中的“第八举”说“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玉也当知之。”可见对历代篆书名家的理解很深。

王袆《吾丘子行传》评其篆书“当代独步”、“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之下”。


吾丘衍“吾衍私印”白文印

吾丘衍“布衣道士”白文印

吾丘衍“鲁郡郚氏”白文印

吾丘衍宗法汉印,又融时风,呈现出古朴与秀润兼具之姿,和赵孟頫同启印坛新风。相对而言,吾丘衍印风更古朴,赵孟頫印风更妍秀。两人交相辉映,犹如元代印坛“双璧”。

夏溥所写《学古编序》谈到吾丘衍有关治印的事实,如说“……余候先生好情思,多求诸人写私印,贝先生即提新笔书甚快,写即自喜。余'夏溥小印’,先生写,可证也。”又说:“……遂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直第一手,赵吴兴(孟頫)又晚效先生耳。”从中可知,夏溥只说吾丘衍写印,未说刻印。今天能看到吾丘衍印,恐怕只有杜牧《张好好诗》墨迹后面吾丘衍篆书观款下所押“吾衍私印”、“布衣道士”两颗白文印和“鲁郡郚氏”白文印,纯用汉印体制,肯定是他自篆,但不是自刻


吾丘衍《学古编》,明刻本

由于吾丘衍一生布衣,以设塾授徒为业,于印学方面钻研更深,形成自己更多的独到见解,后来才有其基于授课实践基础上总结成篇的《学古编》一书,而该书作为我国第一本印学理论著作,在印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学古编》成书于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为《三十五举》,乃是我国最早研究印学理论的著述。次载《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录。

其中,《三十五举》为此书主体,阐述篆隶演变及篆刻知识,甚多创获,故后人往往直呼该书为《三十五举》,被后世印人奉为经典。人称“印人柱石”,印学界赞其为“起八代之衰”。

鲁迅《蜕龛印存》云:“印盖始于周秦”,后世“向壁刊勒,古法荡然”,“元吾丘子行力主汉法”,“乃复见尔雅之风”,对吾丘衍还是甚为推崇的。


吾丘衍弟子吴叡书法《篆书千字文》。
吴叡字孟思,号雪涛散人、青云生、养素处士,出生于杭州。他是吾丘衍的弟子,擅长书法,尤其精通篆、隶。
《篆书千字文》书于元统二年(1334)。其时吴氏年仅37岁,可谓风华正茂。但见行笔结体老到稳健,布局精微,结构别致,法度严谨,字字不苟,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佳作。

在吾丘衍短暂人生中,课稿授徒以外,又嗜读书,家中藏书甚多。日研夜读之余,勤于笔记著述,除《学古编》外,有《周秦石刻释音》、《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三卷159首)、《古印式》(2册)、《学古编》(2卷)等著作传世。

总体而言,他的书、印、诗文均能呈现与时俗不同的清逸格调,字里行间隐隐有高古之风。


右一为吾丘衍

吾丘衍性格怪异,太原人王行于《吾衍传》中这样描述:“衍每常独行不求侣,明霁时日,之湖山间无定适,任步所至便道以沽酒饮。微醉箕踞,长歌其所为乐府诗歌,已辄,放声恸哭乃返家。……当月明之夜,则持洞箫,骑屋脊而吹,声怨怆而忼壮。”吾丘衍性格之所以如此,这与其生理上的缺陷相关。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就因为此而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可通过读书而求得功名,如此沉重的打击,以致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永远难以弥愈的创伤,也造成了他孤寂、傲慢和不求荣进,超然忘世的性格。

同时,吾丘衍命运多舛,到了“晚年”竟屡遇祸端,前有侍妾“重婚”诉讼官司缠身,更增侍妾之父私造钱币重罪牵连,虽非己过,却难逃冤披重枷之难,如此沉重打击加上身心及性格缺陷,内心苦楚难于言表,遂有轻生之念,终于自绝于西湖之中(此事学界还有争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 汉印
初学篆刻:朱文印的篆法
薛元明 | 千山我独行(一) ——莫友芝篆刻
篆刻入门:汉印用字的篆法特征
中国篆刻如何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秦印和汉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