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展精英 · 郭丽】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上海入展作者介绍(八)

作者简介

郭 丽

1981年6月,湖南常德人

作品入展、获奖情况: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上海市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二等奖 

上海市第七届书法新人新作展优秀奖

入展作品(隶书)

李白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40cm✕90cm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释 文

专家点评

 冯印强

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

内蒙古乌海市文联副主席

此幅隶书作品从整体来看,基本上属于取法《石门颂》以及《杨淮表记》。整体上有行无列的章法处理,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参差错落,为作品增添了些许自如烂漫之气。加上略显粗率的用笔和枯润相间的墨色处理,又给人一种率意灵动、纵逸奔放,同时又不乏浑朴自然的视觉效果。能够把八尺隶书作品通篇处理的这样协调有致,说明作者有着很好的大幅作品创作驾驭能力。

但稍微细看,感觉字形结构显得有些杂糅,通篇不但能够看到石门、张迁、鲜于璜、礼器、曹全、西峡等汉碑的字形结构,就连汉以后好太王等诡异一路的字形结构也偶尔能够看到。甚至,就连清代才出现的一些写法在此也有所使用。不过,这种杂糅式的字形结构,能够给经常写隶书的欣赏者一种眼熟的亲近感,从而体现出一种“入古”的表象。能够看出,这位作者应该是把通篇内容的每一个字都通过书法字典查阅了一番,然后再加以选择使用。实际上,把将要创作的文字内容通过书法字典逐字查阅一番,进而根据通篇内容和章法设计,有选择地确定字法的使用,这种创作前的准备工作应该是需要提倡的。起码,通过查阅书法字典,尤其是数字书法字典,能够使作者很便捷地掌握更多的隶书字形结构。如此来说,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熟悉传统的过程。这应该是当前投稿作者普遍采用的创作方法。问题是,这种杂糅式的字法选择,虽然给人一种“入古”的眼熟表象,但实际上并没有构建出一个统一的、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因而也就谈不上风格可言。此外,还给人一种“集字”的感觉。这又不是书法所提倡的。

实际上,临帖的目的就是把传统碑帖中符合主体精神诉求的审美元素从传统碑帖中提取出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笔墨表达。说到这儿,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想必这位作者应该有所思考了。

就石门颂而言,石门颂作为隶中草书的率意品格,一方面是石门颂所在的汉中在汉代以前长期受楚文化影响,渗透着楚文化的淳朴气息和奔放意蕴;另一方面,石门颂作为面子工程的不严谨,也给书写者更多舍弃严谨整肃而追求自如奔放的理由,这就是独特的地域和独特的场景铸就了石门颂独特的审美文化品格(参见拙文《面子工程石门颂》)。不了解石门颂的这些审美文化特性,我们将触及不到石门颂的审美文化本质。

再回到整体章法上来。前面所说的有行无列的章法处理,以及参差错落的字间关系,只是从欣赏的角度获得的平面视觉感受。如果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字与字之间似乎又缺少应有的连贯性呼应,甚至越看越觉得字与字之间存在着刻意安排的迹象。这就导致欣赏之初产生的随意自然的视觉感受,至此又显得不够自然了。也就是说,该作品的优势是作为“图”来欣赏的,不足之处是缺少详细品读的韵味。而只可欣赏不可品读,是当代绝大多数投稿隶书作品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取法被誉为隶中草书的石门颂,更应该体现出这种品读带来的连贯性和时序性。我想,清末张祖翼之所以感慨“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因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说的有些玄乎,但结论倒是接近事实。究其原因,应该是缺少真正读懂石门颂并且又有着自己独特笔墨表达途的书家的出现。说到这儿,又突然觉得对这位作者的批评有些苛刻了。

最后略谈一下作品中的文字问题,前面说过,该作品文字杂糅的情况比较明显,有一些文字的构形写法还颇受时风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字处理的略显怪诞,希望作者有所留意。不过,作者毕竟在创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就已经查阅书法字典了,谬误之处并不多见。但需要留意的是,目前的一些数字书法字典,本身也存在着不少的谬误,所以不能完全的依赖照搬。建议作者在增加自身文字学修养的基础上,多了解掌握一些隶书的演变知识,尽量遵循隶书演变的历史事实及其主流用字规范。譬如,三条屏中间一屏第三行的“观”字,左边上部不应该写作草字头的;还有中间一屏第一行的“挂” 字,说文解释说“画也,从手圭声”,所以这里的“圭”,不应该写成四横一竖的写法;再有第三条屏第一行的“雪”字,明显照搬张迁的字形,但问题是张迁这个“雪”字下面的“彐”,中间本身就是多写了一竖。在张迁之前没有发现这样的写法,并且多这一“竖”又不符合隶书演变的规律,因而基本可以归类为错讹的。

作者感言

特别幸运能忝列第十三届国展,在此感谢上海书协的推介。人生得意半山故、恩师教诲一生行,在此也特别感谢诸多老师对我书法学习上的指导和鼓励。

不知不觉到现在书法已经陪伴我有二十几年了,小时候就喜欢写字,异地求学和工作书法也是一直陪伴我左右,他就像一位老朋友,不悲不喜的在我心里,承载着我的开心和孤独,激动和困惑。断断续续的直到2007年,才开始跟随老师系统的学习,从临曹全碑开始,渐渐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有我。继而进入上海师范大学进行深造,开始全面系统的进行各种书体以及篆刻、国画的学习,学得越多反而越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隶书期末考还是全班最高分,这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继而转益多师,逐渐深入到书法艺术的表达之中。

此次国展投稿作品,主要取法摩崖一类的石刻:《石门颂》和《杨淮表记》等,在作品形式上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力求简单质朴,体现摩崖石刻的古朴和苍茫之感。在选内容这方面,选择了李白的一首豪放诗,跟我的书风比较契合,力求在隶书庄严浑穆的基调上加一点洒脱和奔放。作品大概写了五、六遍,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字的结体,以及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墨色的自然过渡等等,由于是麻纸,用力上不可太重也不可太轻,越认真笔画反而越僵,所以就索性在吃住纸的同时轻松书写,反而有更好的效果,不过有些笔画也难免有些板滞,写的是中等偏小的字,字数也比较多,字法上也需要仔细检查,避免出现错字、漏字的情况,所以整幅作品大概写了五、六遍才算基本满意。

不忘初心、艺无止境,我将继续努力,让书法的精神继续指引我前行,学书做人,字如其人。继续弘扬书法传统文化,写好中国字,传递真善美。

作 品

节临《石门颂》

180cm✕48cm





节临《杨淮表记》

180cm✕30cm


朱德润诗《山川图诗呈解之昂御史》

138cm✕68cm


精彩回顾

国展精英 · 吴  钢

国展精英 · 梁路昌

国展精英 · 鲁燕春

国展精英 · 程俊

国展精英 · 张伟

国展精英 · 程贺晓

国展精英 · 任行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梦都想“获奖”的80后小伙,终以楷书、隶书入十二届书法国展
从全国隶书展看《石门颂》的创作方法
汉代有篇摩崖书法《石门颂》,因三个原因,书法家都不愿对其临摹
用六个字写了一幅对联作品,表现了隶书书法的雄浑拙朴,入选国展
【读者来函】是抄袭还是创新?——从“隶书君子贤者联”入展资格的取消谈起 ■个 三
为何这幅国展获奖的作品会被大众质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