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铸山微展|邹涛 —— 来往千载 与古为新

展览时间

\ 2020年3月31日21:00

策展人

\ 钱陈翔

主办单位

\ 铸山古美术

展览地点

\ 铸山微信公众平台

  艺术家简介  

邹   涛

ZOU TAO



1962年生,浙江衢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中国书法》《艺术品》杂志编委。著有《赵之谦年谱》《中国书法全集·赵之谦卷》《篆刻津梁》《书斋雅物——笔墨纸砚》《雅室清赏——文房杂项》等。主编《吴昌硕全集》《里应外合——当代书法篆刻家(书法卷、篆刻卷)》等。1990年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家作品展优秀作品奖、1991年第二届西泠印社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等。特邀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应邀担任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评委等。策划并学术主持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并执行主编学术研究专辑等。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邹涛艺术展》等中外美术馆个展十余次。

  看展前,聊两句  

印章史上的两次革命

——印学的反思

文 | 邹涛

篆刻学者往往把“篆刻”与“印学”分割开来,把古代印章制度、制作、格式、历史以及艺术等等,称之为“印学”,而把文人参与刻制印章,称之为“篆刻”。大体的分类是以元明为界限,当然,也有以宋为界限的。因此,篆刻的鼻祖,或称王冕,或称文彭,也有称米芾的,就是因为他们使用了花乳石、叶蜡石进行篆刻艺术的创作,在他们之前,印章的制作,都需要通过匠人们完成,王冕、文彭的出现,开启了文人自行刻制印章的历史。他们不再像古代那样,铸凿金银铜铁,而是改用了刻制简单方便的叶蜡石类,石印成了篆刻的主流,但无论哪位篆刻高人,都无一例外地高举“印宗秦汉”的旗帜。由于取法、刻制方法、刀法以及能力、眼界、艺术观等等的不同抑或局限,使得五百年来所刻有了区别,尤其是地域性的区别,比如浙皖两大流派。流派的形成,首先在于资讯的不发达,明清直至电脑普及之前,地域文化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地域性形成的模仿,造成了地域的文化性格,风格、体系和流派,成就了明清篆刻史,确切说,它们是流派篆刻史,甚至可以称之为“地域篆刻史”也不为过。

古代的资讯,一直以来都很难逾越三代人,通常是六十年,而地域文化更是难以超越一个省。除了部分官员受授,官职差遣,才有异地公干,民间除极个别的好古之徒,云游之士,以及专心于历史研究者外,极少与他省交游。浙皖派别的形成便成了那个时代的必然。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文人好古之心却未变。清中期之后,金石学流行,地不藏宝,出土之物渐显于世,赵之谦能看到邓石如时代所难见到的碑版权量印章实物,而这诸多新发现被聪慧的赵之谦所捕捉,加之赵之谦的好古、善学、跨界、破除门派,以及京城多年游学所掌握的全国性文化信息,成就了那个年代的新高度、广度,篆刻在“印宗秦汉”的同时又有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崭新的理念。那之后,吴昌硕、来楚生等等,无不书印相参。黄牧甫则在吴让之、赵之谦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之一的照相艺术以及在广东特有的新思维新观念影响之下,别有设计才能,走出了一条富有设计感的新路。齐白石在赵之谦、黄牧甫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大刀阔斧,大开大合,单刀冲刻,再把篆刻往前推进了一步。

这便是我们看到了的元明以来的“篆刻”历史。这其中的两大基础理论:其一,印宗秦汉;其二,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至今没有改变。

         一、印宗秦汉

关于“印宗秦汉”,就是说以秦汉印为学习的范本。在一般人眼里的秦汉印,就是把秦汉的古印钤盖于纸上,做成印谱,也就是大家所见到的各种公私所藏《秦汉印谱》。最著名的有陈介琪的《十钟山房印谱》,收印一万余方,以秦汉官私印为主。据韩天衡先生的考证,印谱始于北宋,那之后,人们所看到的秦汉印,就是印章钤于纸面上的印样,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白文印、朱文印,或者说阴文和阳文。可是,诸位想到了没有?秦汉印当时所钤盖的是啥样子?是印谱上的印章式样吗?不是。秦汉印章是钤盖在特殊的泥上,用作竹木简牍文书的泥封,也就是将文书简牍捆扎好,在捆扎的结上填入专用泥块,再在泥块上钤盖印章,防止别人拆封,这就是“封泥”。

《皇帝信玺》封泥,现藏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

(本文作者供图)

汉代刚刚发明纸张,还没有得到普及,当然也没有把秦汉印钤盖于纸张上的实例,印章的用途除了证明身份外,实际钤盖只限于封泥。大量的封泥实物和秦汉魏晋竹木简牍可以印证这个历史事实。没有钤盖到纸张上,当然也没有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印谱。宋代印谱的出现,然后人们开始认识了秦汉印的式样,但也误导了人们对秦汉印的认识。印谱出现以后的千余年来,人们只注意到了钤盖于纸上的朱文白文,却忽略了封泥本身。而封泥,却是与纸张所呈现的朱白文正好相反的视觉效果,印谱上那些阴文,封泥却是阳文,那才是秦汉时代应该有的实际状态,历史忽视了一千余年。

《皇帝信玺》实物正面、背面照

(本文作者供图)

         二、印章的纸面钤盖

印章在纸上的钤盖始于何时?目前尚不能有确切的记载,敦煌出土经卷、文献上有印章钤盖的实例,有寺院专用印,有文献官文官印等,寺院印,比如隋代《永兴郡印》唐代《三界寺藏经》等等,类似于今日的收藏印,而官文用印,就如同秦汉印官印封泥。

隋代《永兴郡印》

(本文作者供图)

有年号的,比如开元廿三年十二月十四日落款的文书钤盖的《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这让我想起徐浩《朱巨川告身帖》、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上钤盖的《尚书吏部告身之印》。从敦煌出土写经、文献等等资料上所见的印章,或钤墨,或钤朱,方形、长方形的多种式样,绝大多数用印,都是阳文印,这与封泥的呈现是一样的。公文印,大家应该可以发现,印章的钤盖是覆盖性的,也就是说,把印章不留余地的盖在了有年月日、名字等特殊地方文字之上,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防止别人更改,与封泥防止简牍被拆开的属性一样。

《尚书吏部告身之印》

(本文作者供图)

除了敦煌文献上所钤盖的实物外,各个博物馆以及众多的公私藏家藏有大量的隋唐印章实物,也都是阳文印章,以方形为主,部分长方形印,尺寸普遍远远大于秦汉印,以5.3cm方形前后为多,这也透露出诸多信息:其一,印章巨大化与钤盖方式、用途有关,之前是封泥,太大了有碍封泥的完整保护,加之佩戴也不方便,因此秦汉官印一直在方寸间,大约2.3-2.5cm左右(烙马印除外)。直到南北朝后期,渐渐开始巨大化,有个别的达到3.2cm左右。

唐   颜真卿   自书告身帖(局部)

35cm × 207cm   纸本

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 藏

南北朝北周武德皇后墓出土了一方大型金印《天元皇太后玺》,宽4.45×4.55cm,獬钮,阳文,重八百多克。这方印的制作,大约在北周武帝迎娶武德皇后(568年)至武帝驾崩(578年)年间。它的出土,让我们可以清晰地判断,巨型阳文印发源不晚于南北朝时期,朱文印,显然是用于钤盖纸张的,区别于之前的封泥用印。南北朝时期当是印章制度的转折点,而隋唐起,大型阳文印开始普及,渐渐流行开来。在我看来,这是印章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或者说是印章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北周《天元皇太后玺》

(本文作者供图)

         三、流派印章

隋唐官文、藏书印类的实物多见,包括前述敦煌文献上的印章。个人书画作品上的钤盖名印,当是宋代的事,苏东坡、米芾、宋徽宗等等,皆有实物传世。之后,书画作品落款钤印成了一种必须,流行至今。

宋人好古、好事,把古人传世、出土的印章,在纸上钤拓下来,编辑成书,就是我们今日所谓的“印谱”,从此,世人通过印谱遥想秦汉古印的风貌。起初,大家对先秦古鉩并不知晓,所能辨识的也只有秦汉古印。也因此,宋以后仿古之士,都把学习的目标定为秦汉。“印宗秦汉”便成了学习古印的正宗。当然,所依据的是纸面上的印谱。于是,所刻的仿汉之作,有了阴文(白文),而实际隋唐传下来的阳文印,因其历史的短浅,而为文人们所不齿,或仅居于次席,以作阴阳搭配。印谱的出现,一方面传播了古代秦汉文明,另一方面,将所有的文人们引导到了与秦汉当时正好相反的路上,用现在的流行语,把大家带沟里了。

试想,秦汉印钤于封泥是阳文,钤于纸面是阴文。那时的认识,大多局限于印谱,而未曾想过秦汉印从未钤于纸面而用于封泥。实际上,真正发现封泥,研究封泥,都是清代晚期的事,离宋代印谱传播已然过去了近千年。

宋元好古之士,还没有能力自己刻制印章,因此往往请工匠们按照自己的要求刻制,这个时候,与秦汉私印的制作大概也没有太大区别。王冕、文彭始用花乳石制印(以石材制印,其实早在汉代就有,只不过都属随葬品,不属于正规印章,也没有流行开来而已),文彭以后,何震发扬光大,又将所刻印章编成印谱,于是渐渐流行开来。

古代金银铜铁制印,有其一定的制作难度,非专业人士根本制作不了,制印就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宋以后好古之士,也没有这样的技术能力可以刻制,最多也就自己写印稿,请刻制师傅刻成,如赵孟頫等。王冕、文彭发现花乳石易于刻制,可不用依赖制印师傅,自己亲自动手便可完成。这是印章史上一项重大发现,也是一项重大变革,我称之为印章史上继隋唐钤纸而产生的巨型阳文印以来的第二次革命。

从此,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其中,限于地域的局限,以及封建师徒传授方式的局限,门派观念开始形成,皖派、浙派等等流派不断兴衰,在明中期以后的数百年间,创造出了众多的篆刻家,浙皖两派之后,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各家登峰造极,巅峰林立,篆刻艺术随之丰富多彩,印林百花齐放。明清印章在官样僵板的制印体制外,发展出了一条以石印为材质的新的历史,这便是流派印的历史。

倘如,元明文人们没有发现易于刻制的石材,印章的刻制将是个什么样式呢?或者,我们今天,有能力掌握秦汉古代印章的制作工艺,我们的制印,又将是什么式样呢?我们当如何印宗秦汉?如何将钤于泥的秦汉印章表达于钤于纸的印章?站在科技进步了的今日,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古典,学习什么样的古典?

我们不该反思吗?

  作品欣赏  

                    邹涛   张庭杰印
         2.7cm × 2.7cm   金质   2019年

印面1

印面2

仿东汉龟纽

                   邹涛   无墨斋主印
         5.3cm × 5.3cm   银质   2019年

印面1

印面2

印面3

整体

局部


                    邹涛   永受嘉福
         2.7cm × 2.7cm   银质   2019年

印面及边款

印面

龟纽

封泥

                   邹涛   闽南徐烜章
         2.7cm × 2.7cm   银质   2019年

印面及边款

印面

雕纽

封泥


                    邹涛    林文龙印
         2.7cm × 2.7cm   金质   2019年

印面及边款

仿东汉龟纽

封泥


                  邹涛    辽西王彦章
         2.7cm × 2.7cm   银质   2019年

印面1

印面2

雕南龟纽


                   邹涛    国祚永隆
         5.3cm×5.3cm   银质   2019年

印面及边款

印面

整体


               邹涛   集水庭中木居士
         5.3cm×5.3cm   银质   2019年

印面及边款

印面

整体

               邹涛    日有憙 月有富
         5.7cm × 4.7cm   银质   2019年

印面及边款

印面

整体


                  邹涛   心定莲花开
         5.3cm × 5.3cm   银质   2019年

印面及边款

印面

整体



一枚印章的诞生......

1

龟钮蜡模的雕刻

2

雕刻完成的仿东汉龟纽蜡模

3

纯金铸造完成

4

金银加工、打磨

5

金银修整后的局部

6

经过雕模、铸造、修正、打磨后完成

感谢邹涛先生的创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岁月如歌——陈半丁的篆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
新书 II《乾堂藏古玺印封泥辑存》之玺印篇
邹涛丨以古为师 敦厚朴拙
付嘉仪先生篆刻原拓印谱
篆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