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发飘潇 苍茫如斯——我看篆书名家刘颜涛

刘颜涛 1965年出生,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书画院院长,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评委。

本文原刊载于青少年书法报,特此鸣谢

白发飘潇   苍茫如斯

——我看篆书名家刘颜涛

□傅徳锋

在当代书坛,曾经掀起过一股“雄强霸悍”的中原书风,以其特有的整体风貌,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书家方阵,以一种独特的地域书风现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以至于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而河南安阳,作为殷墟,乃甲骨文之发祥地,文化灿烂,历史悠久,人才荟萃,书家辈出,无疑是全国一方书法重镇。在篆书研究方面更是硕果累累,为人称道。而刘颜涛先生便是其标志性人物之一。

当代书坛,写篆书者甚多,对此进行专门研究者亦不乏其人,然真正能够在篆书方面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者,却实属凤毛麟角,仔细算起来,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河南安阳的刘颜涛先生和江苏言恭达先生、吉林丛文俊先生、北京王友谊先生以及同是河南的许雄志先生等都是我所熟知的篆书名家,他们不仅在新时期以来的展览文化洗礼下,在当代书坛脱颖而出,而且一直保持着一种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卓立于当代书坛的潮头浪尖,成为了众多热爱书法特别是热衷于篆书研究的书法人学习效法的榜样。

此前,我曾先后给王友谊和许雄志二位分别撰写过评论文章,而给他们这样的书家撰写评论,都需以慎之又慎的态度来对待。收到刘颜涛先生寄来的他的多本作品集、论著等资料,转眼之间也快半年之久了,然却未敢轻易下笔。之所以不能率尔操斛,原因和给王友谊等人撰评如出一辙,平心而论,对于他们这种层次的书家,要写好一篇评论文章,自然是首先要下一番研究和酝酿的功夫的。

刘颜涛先生是一位极具“辨识度”的书家,他的这种“辨识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在形貌甚是奇特,面容清瘦,银发飘飘,看上去颇有一种仙风道骨,使人一望而印象至深。二是书法方面造诣独到,篆书擅名,风格独具,功力精湛,观之便觉有一派正大气象,使人眼前一亮而过目不忘。三是其艺术修养全面,创作与理论相结合,见识广博,学养丰厚,见解独到。观其书而阅其文,知其心而获其益,使人如对高人胜士,不觉精神为之一振,不忍释卷矣!平心而论,在当代书坛,能够给我留下如此印象者,委实不多。这恐怕是只有在心灵和思想产生共鸣之时才能有的独特感受吧。

刘颜涛尽管在印象当中是以风格独具的篆书成名于当代书坛的,但实际上他是擅长多种书体的,篆书以外,其在隶书、楷书和行草书方面亦有很高造诣。只不过,与其它书体相比起来,显然是他在篆书方面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盖因其已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独具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与古今之篆书名家区别开来,成一家之法。

从表面上看起来,但凡在展览上或其他各类书法活动当中频频亮相的书家,似乎都是可以归类于“热闹型”的,但事实上却不完全如此。当代书坛的“热闹型”书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凭借其与生俱来的“聪明”而异军突起,连续不断在全国性展览上显山露水,摘金夺银,从而迅速成名,然时隔不久,便烟消云散,销声匿迹。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名声响亮的“书法明星”,如今都早已如过眼烟云,踪迹全无了。一种是虽成名较早,但数十年以来,一直能够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不断提升的艺术造诣长期维持自身热度,从而产生经久不衰的社会影响力,被人们津津乐道。而刘颜涛就属于后者,他一直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保持着一种良好的自身形象,持续不断地在超越自我,塑造自我。

关于对刘颜涛书法的相关评论,可以说数量极多,很多当代名家皆纷纷撰文,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散见于各大书法专业报刊和其书法作品集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先生赠我的书籍当中,有一本名为《洹上听涛——书家本色是真人》评论集,里边收录有二十多篇文化界同道为其撰写的评论文章和题赠诗词,这些文章与诗词都从不同角度对刘先生其人其艺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评价,见仁见智,各具特点。但总体上都对颜涛先生的书艺人品和严谨治学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书中还收有刘先生的一些自作诗文和访谈,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他扎实的学问功底和独特的书学观念。细读这些诗文,不仅会加深对颜涛先生的了解,更能使自身受益匪浅。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其社会声誉之高,影响力之大。

众所周知,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一种精深的学问,更是一种人格的修养。从这个意义而言,书法就不属于喧嚣和热闹,而属于清静和超逸,是一种冷雨孤灯式的文人修为。书法上的所谓热闹,不过是表面现象,或者作品频频亮相于大堂高屋,或者作者时时露脸于会场讲台,而背后的支撑却是书家几十年寒暑无间、风雨无阻的艰辛付出。其本质是出色的作品和独立的思想共同塑造的个人形象的展示。失去了这个支撑,偏离了这个本质,艺术将失去活力,书家将行之不远,热闹也就成为了昙花一现。

而刘颜涛对书法的追求是发自内心且渗透于灵魂深处的,透过他的书法作品和诗文,便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那种敬畏之心和浓郁的热爱之情,也恰恰是他以这样的心情和态度来对待艺术,才顺理成章地有了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刘颜涛在书法特别是篆书方面不但用功精深,而且十分严谨。这是他的一大特点。相比于其它书体,甲骨文、金文等等这些大篆范畴内的文字,资料遗存是相对比较少的,可资借鉴的东西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篆书研究方面有所造就,就需要下很多不同于常人的功夫。刘颜涛即属于这一类型,他与很多学习篆书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是将篆书当做一门学问来看待的,而不是仅仅止于创作层面。仅仅止于创作层面者,无非是找几本篆书法帖,朝夕临摹,然后尝试创作,从而通过参展博取若干名利而已,未必像他这般要寻根朔源,上下求索,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逐渐与古人看齐的地步。因此,刘颜涛是将甲骨文、石鼓文、钟鼎文、权量、诏版、楚简、秦简和小篆等整个古文字系统以全方位切入的方式来对待的,而且最终能够做到运用娴熟,融会贯通,这是殊为不易的。

我看他的篆书作品,无论是甲骨文一路的还是金文一路的或者是楚简、秦简一路的,他在字法、结体、章法和用笔上的那种熟稔程度,无疑都是令人叹赏的。字法的统一性、结体的多样性、章法的浑然一体,这些都需要非常精深的学问和笔墨功夫,绝非一朝一夕即可达到。尤其是他在书写时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轻松自如,那种笔与纸互相摩擦所产生的笔触感,点画线条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柔中带刚、不光而毛,那种苍润华滋的视觉感受,是最为令人心动的。故而,他的治学的严谨和书写的轻松,看似很难统一,实则是一种真实的文人书家状态的体现。平常书者之所谓创作,多是投机取巧,急就成章,模仿效法时人之作,或稍作嫁接,改头换面,未免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矫揉造作,局促不安,全无半点轻松自如之感觉。而刘颜涛则不然,看他的作品,高古质朴、精致老到、轻松自然、苍润华滋,这些好的审美感觉就会鱼贯而出,一并簇拥而来,让人产生一种细细品读、慢慢揣摩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欲罢不能。平心而论,在当下书坛,其作品能够让我做如是想者,也不过数人而已。

刘颜涛是将整个篆书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梳理,并进而自成一家之面貌的书家。如果我们去追朔刘颜涛的成名成家历程,对他历年来的作品进行一番对比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其作品的跳跃性并不大,而是相对比较稳定。是在不断强化其内在功夫的前提下,又不断借助书外功夫(如学养、阅历和见识等)逐步提升的。篆书始终是其主攻方向,是他的标志性书体,同时,辅之以隶书和行草,方向明确,重点突出,不仅每种书体各具特色,而且就其篆书而言,还可以根据不同侧重而写出各不相同的艺术感觉。或者甲骨文的味道浓厚一些,或者石鼓文、金文的味道浓厚一些,或者楚简、秦篆的味道浓厚一些,但无论侧重于哪一种,在整体风格上又是和谐统一的,这恐怕主要得益于其独具特色的用笔、用墨方法。尤其是他对古人的疾涩法领悟深刻、运用娴熟。他的用笔、用墨既有爽健温润的一面,又有苍茫枯涩的一面。笔力刚柔相济,无剑拔弩张之气,有力透纸背之感。墨色燥润相杂,尽得“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妙。因此,他的笔下的点画线条是厚重的、有质感的,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鲜活的生命力的。

刘颜涛的书法,无论何种书体,在用笔、结体和章法布局上都具有一个特点,就是书写性强,气韵生动,疏朗大气,和谐自然。不仅让人在视觉感受上特别舒服,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作品的格调和艺术含量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高度,能够为后来者树立起一个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艺术标杆。关于这一点,最直观的作法就是,当你把当下国展上的那些获奖作者的作品拿来和刘颜涛、丛文俊、王友谊、许雄志等人的篆书作品放到一起比较,就会一目了然,前者即便写得再怎么神采飞扬,但终归还是少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少了一些可以使人经久品咂的深度和蕴藉。而若将刘颜涛等人的作品与清代那些篆书名家的作品做纵向比较,则感觉并不逊色多少,至少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篆书高度。

这个高度和深度,绝不是一些普通意义上的书协会员所能够达到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三个前提,一是传统古文字功夫和临池功底深厚;二是学养全面,器识高昂,胸襟开阔;三是能够做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古为今用。通过我长期对刘颜涛先生的观察和近半年来对他的作品的研究,便自然而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在书法领域特别是篆书创作、研究领域具有独特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代表性书家,他的篆书研究与创作,已经自成体系,自成一格,让当代及后世研究篆书者很难忽略他的存在。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书家,他们的人生经历无疑是非常曲折而丰富的,他们所经受的生活苦难虽然无法与四、五十年代的人相提并论,但与七、八十甚至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起来,自然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而,正是他们曾经所经受的这许多人生磨难,却反过来成就了他们,让他们拥有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因此,艺术的厚重和丰富,实质上是与生活中的经历与磨难互相对应的。对此,刘颜涛先生自然有着更深的体会。他们无论是搞书法创作也好,或者是写创作的心得体会也罢,都绝不仅仅是为“写字”而写字,也不是单纯为了入个什么展获个什么奖,更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为了交流思想,抒发感情,记录生活。到了他们这一步,功利早已退居幕后,成为了一个顺其自然而不必刻意追求的东西,他们尤为注重的恰恰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表白,是自我人格精神的升华,是对艺术真谛的追求,是自身美好形象的塑造。平心而论,他已经做得足够好,尽管如他这样的一些书家主观上并没有想着要去标举什么、引领什么,但恰恰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做得足够好,所以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很多后来者学习的榜样,成为了引领这个时代潮流的具有特定代表意义的先行者。

刘颜涛在艺术上有谦慎严谨、率性而为的一面,而其在生活当中亦是如此,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活泼的时候活泼,有时还体现出幽默风趣的一面,其真性情便显露无遗,使人倍感可亲可敬。也就是说,他是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真正践行者,一个能够将自己的人生阅历、修养见识和个人性情通过其艺术作品尽情展现的人,其人格魅力才是丰富而持久的。

当然,也并不是说,刘颜涛先生及其作品就无可挑剔了,他依然需要去继续往上攀登。事实上,从古至今就不存在无可挑剔的作者和作品。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才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和完善,才需要我们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去继续塑造自我。

鉴于为刘颜涛先生撰评者众多,各种梳理辨析屡见不鲜。使我临文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之感叹。故而,在此我没有就刘颜涛先生的学书历程等等去做过多赘述,也没有就其书法作品展开那些比较具体的、细枝末节的讨论,而是从大的方面做了一些宏观上的分析和评价,意犹未尽之处,在所难免。作为一孔之见,愿与刘颜涛先生及读者朋友共勉!

2021年1月13日星期三醉墨先生于古风堂北窗下

刘颜涛书法工作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栏目访谈——刘颜涛访谈
名家名作 || 游心太玄 入古成新——仇高驰先生其人其艺
掌玩·鉴赏|刘自椟先生,取精用宏 根茂实盛
他书法上无意名家,却备受后世推崇,在名家林立的书坛独树一帜!
承古开今——当代篆书名家学术展前言(附部分展品图片)
当代隶书名家解读之——何应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