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中流談章草的歷史流變及創作體驗
書譜社:您在首都師範大學書法院從事草書實踐和書法理論的教學工作,請問在您的草書課堂上,涉及章草的比重和今草相比大致是什麼樣的?

甘中流:我上草書課的時候章草占的比重較輕。從字的分類來看,有章草和今草,但從學習的角度看,章草和早期的今草並沒有什麼大的差異,比如王羲之的《十七帖》等。所以,上課時章草往往和今草裏的小草放在一起訓練。

在人們的觀念裏,章草的典型樣式是皇象的《急就章》,再尋找的話,有如索靖《月儀帖》的。這樣典型的章草作品在魏晉時期並不多。其實,西晉時期很多章草和王羲之時代的今草差別並不大。比如衛瓘《頓州帖》、杜預《歲終帖》、索靖《七月廿六日帖》。因爲,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書跡很難將章草和今草嚴格加以區分,比如陸機的《平復帖》、樓蘭文書中的《濟白帖》,已無我們一般所熟悉的章草中的波磔上挑的筆觸,很難將它們歸爲章草或今草。只不過這兩件作品草法上顯得古樸一些,用筆渾厚一些,不像後來那麼婉轉流利。尤其是《濟白帖》,與東晉王羲之的典型今草如《十七帖》很接近,不好區分。

樓蘭文書《濟白帖》


把剛才說到的這些西晉作品的字形拆開來看,很大一部分是今草的構造,其中,典型的章草結體只占極小一部分。(從《閣帖》和《樓蘭文書》中對照章草、今草字形)今草有的地方比章草的字形更簡捷了,連筆更多一點。除此以外,沒有截然的界限。皇象那個樣到底是不是當時一般寫草書的樣子?怎麼找不到和皇象《急就章》相稱的其他書跡?當時大部分的草書樣式應該如同樓蘭出土文書中的《濟白帖》、《絕域帖》、《展懷帖》,因爲,這些草書是當時的文吏所寫的,與《閣帖》中杜預、衛瓘、索靖、王敦等人的作品非常一致。這些作品如果歸屬爲章草也可以,既有章草的骨力,又渾然天成。到元朝,趙孟頫等書家的章草與今草的區別就更加明顯了。因爲,惟恐與今草發生瓜葛,所以,他們極力突出章草的某些典型特徵,比如,波磔很重的捺畫和上挑式的筆觸。

書譜社:《急就章》對後人學習章草產生過重要影響,您如何評價此帖?

甘中流:皇象《急就章》的那種萬字一同,從文字發展來看應該是對的,因爲,有標準了、有規範了才好通行。可作爲藝術,那算另外一碼事。在現代人看來,皇象《急就章》的藝術性不高,無非是個古董。爲什麼不高?因爲他的目的就是要寫一個標準的字書,像印刷一樣。可是,我們現在說趙孟頫和鄧文原的(章草書)藝術性也不高。當然,也不能太絕對,要看是誰來看了,藝術是個奇怪的事,比如說,在民國時期的老先生們看來,就有可能覺得那個好極了。藝術除作品本身的條件之外,還取決於觀看的人想看什麼。所以不敢說得太絕對。

書法藝術大體上有兩種形式秩序:一種是勻稱、整齊;一種是不齊之齊。前一種是簡單一些的、基礎的;後一種是複雜一些的,也可以說是高級的。樓蘭文書中的草書有很高的藝術性,因爲它沒有形成秩序,它在運動中找平衡。再一個,它的點線好,上下關係也好,因爲它只需考慮上下關係就夠了,處理得很自然。後來要照顧左右,上下關係就不那麼隨意了。西晉以前的字高古,因爲它不會刻意地讓字形保持完美以適應章法。點線、單字結構、章法相互影響,單字結構是個樞紐,要爲章法服務。點線好,字形不一定好。不經過修飾,原材料想變多個花樣出來,這很困難。字的結構好,章法不一定完善,爲什麼王羲之的行書境界最高,因爲,他在三者之間達致平衡。米芾字形好,單個字字形好看、有勢,可他整體就沒有王羲之那麼好。點畫、結構、章法三者達到一種平衡,是很高的境界。

樓蘭殘紙


在這一點上,樓蘭文書中的章草,按我們現在的標準來看,單字結構有的並不完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長處,也有不足。但是它『古』,所謂『古』,是沒有被修飾過,沒有被詳細地加以分類。小草可以分很多類出來,可章草很難再做細分,對於我們來說,會形成共同的一種趨向,包括陸機的《平復帖》,這就是古樸。小草的風格多樣,像王羲之的、智永的、 孫過庭的、懷素的……都不一樣。點線的層面就不一樣了,字形也不一樣,有豐富性。所以,藝術的多樣性,在一個系統裏,它主要是分類細,點畫、結構、章法上都有自己的一套。

書譜社:章草資源豐富,包納簡牘、殘紙等等,還有人從漢隸和今草中汲取營養,包括王羲之,您是怎么看的?

甘中流:現代人分類太多了。所有的知識都在分類,藝術在分類,學科在分類,最後越分越細。人類不斷在分析,智巧兼優,導致支離破碎,合不起來,苦惱也隨之而來。爲什麼我們後來喜歡源頭上的那些作品?因爲,回到原始狀態、回到母體裏、回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裏去,忘卻了個體的存在,就愉悅,這是合。原始部落的集體舞蹈就有這種效果,大家像被施了魔法一樣,沉浸在一起。分類是便於認知,可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恰恰是大自然與精神的統一,在漢魏書法中你會感覺到什麼都渾然一體。中國人對藝術的追求往往是最本質的,像朱熹倡導的,爲了回到母體裏去,大家共用一個法,那種境界是最高的,誰欣賞了都舒服。有個性是好,共性多一點就更好了,誰都能找到共鳴,不僅僅是某一類人喜歡。最早的東西往往是『簡』的,章草裏面也有這種特性。草書越後來越複雜,還是得回到『簡』,『簡』裏面反而變化多,而且,想象餘地也更大。

中國的藝術家往往博而能約。荀子說『不全不粹』不足以爲美。博才能全,約才能粹。藝術的包容性越大,它的效應就越豐富。爲什麼要把古人學個遍呢?爲了有效地把各種好的元素用上,包含很多因子。每一歷史階段都有它的特殊之處,每個時期都有一定的看點,比如注意到力、或者是布置、或者是韻、或者是意、或者是節奏感強化,看點不一樣,你能夠把這些都加以化合了,那就是了不起的。

從形式方面看,章草也是小草。我覺得,學章草最好以王羲之的今草作基礎,才不至於刻板。很多草書家以今草見長,作品中往往出現章草的元素,比如懷素的《聖母帖》,裏面有章草的一些筆法。流動中有古樸的一面。理解章草對學習草書很重要,尤其是學習王羲之的《十七帖》等草書,或者是孫過庭《書譜》,假如你熟悉《樓蘭文書》那樣的墨跡,再來寫《十七帖》或《書譜》,氣質和感覺就會不一樣。要從上往下看,別從下往上看。

書譜社:兩漢至西晉,章草的流行與文字演變是同步的,但楷、行、草成熟之後,章草在書寫中就沒落了,是由於章草這種字體的實用性造成的麼?

甘中流:文字的發展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追求標準化,另一方面,總是因想便捷而改造變化,章草的出現與沒落即是如此。章草是秦漢以後便捷草寫的標準化,這個標準化有實用的意義,同時也是美觀的,起碼有秩序,當時的說法叫做『工巧』,這是中國書法理論中最早的審美判斷之一。這個概念是針對杜度、崔瑗、張芝等人的草書提出的。張芝比他們倆的都工巧,所以張芝的最好。可是,標準化以後,書寫起來就費事了。趙壹《非草書》說『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草書本來應該是便捷的,到他們那個時候因爲(大書法家的)精心雕琢而變得不便捷。我想,這是章草沒落的主要原因,因爲,文字的首要功能是實用,章草大家用起來費勁,還是不如那沒有被規範雕琢的草體好使,這種沒有被程式化的草體經過發展,不但便捷,也更美,這就是王羲之手底下的今草。章草的沒落大概是因爲不夠便捷,作爲俗體不實用,作爲正體又有不足之處。審美上的原因,就是太程式化了。

這裏面還有章草和今草的關係,我的觀點和侯開嘉等先生的一致,張芝、皇象、索靖那些,是漢朝到西晉時期的人們不斷地把草書加以法則化和裝飾化之后,東晉人才把它叫章草。章草得名是後人追認的,可之前呢?實際上,它還是在古草階段,古草部分被名家程序化了,就成了章草,另一部分在民間流傳,傳到最後不就是今草麼?對於古草來說,今草和章草的關係不是父子關係,不是因果關係,它倆是弟兄關係,章草老大,今草老小。兩條線,一條被規範化了的是章草,一條還往下走的,就是今草。『章』字本來就有秩序、有法則的意思。以前沒法則的東西(古草)你不能把它叫章草,它還不成熟。

虞龢《論書表》裏提到一個問題,講的是庾翼『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已經明確地說出『章草』這個名字了。章草之名從哪兒來的不好說,從源頭上說,是和章帝有關係?還是和章程有關係?不好說了,起碼在東晉的時候把『章』和『草』放到一塊來,作爲一個名詞了。王羲之帖裏面有『皇象草章』,他倒過來了,那是不是章草的含義,也不知道。因爲那時候今草成形了,爲了和今草有所區別就把前面那個叫章草了。歷史上往往是這樣,新的事物出來了,才給舊事物命名。假如說,舊的事物一直在流傳,又沒有新的事物出來,就沒必要再定名了。大家都在『草』,草到最後和以前那個母體不一樣了,就把以前的叫一個另外的名吧。像孫過庭《書譜》裏說:『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他專門把『草』和『章』分開,那個『草』就是今草。孫過庭距南朝不遠,他分得很清楚。

書譜社:能不能請您就自己的體驗,談談章草創作?

甘中流:我是學的比較雜,只要感覺好,都有可能試試。以前也臨過皇象《急就章》,臨完就罷了。後來看到《樓蘭簡紙文書》幾大本出版了,很振奮,好像(魏晉書法)一下子鮮活了起來。對於學習魏晉書法的人來說,就象破案的偵探,找到了第一現場。從南朝到今天,書法一直在學魏晉。可是,很久以來,人們(對於魏晉書法)主要還是依靠刻帖,如霧裏看花,很多問題解決不了。現在好了,有這麼多的材料,盡管不是名家的,還是好,對我們學習章草、今草都是大有幫助的。趙孟頫、王世鏜他們要是有一套《樓蘭簡紙文書》,那該會是什麼結果?我想,學習章草要把這些刻帖和當時的真跡等材料整合起來,這樣才完整。越完整越有利於學習。傳統的經典的章草範本,比如皇象《急就章》、索靖《月儀帖》也很重要,它有多高的藝術性我們不討論,就像一個罐子,兩千年、三千年了,我們現在不用討論它材質怎麼樣、樣式怎麼樣,就憑它已有三千年,你也得給它留着。另一種,像出土的文書,這類書跡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能讓我們看到當時人書寫的面貌(這是清朝人、尤其是民國時期人做夢也想不到的)。很多人想找當時的筆法,包括何紹基,他沒見過漢簡,要不能節省很多時間。

樓蘭殘紙

樓蘭殘紙

樓蘭木簡

樓蘭木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简讲书法-七级.草书43草书小结02
書體辨識——草書
章草--於書風演變的影響
書中龍象、妍美流便,王羲之《十七帖》賞析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3草书小结02
书法知识 | 朱玉洁: 从隶草到今草——汉代草书的形与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